工業(yè)范式到農(nóng)業(yè)范式:中國教育發(fā)展范式的必要變革
本文選題:工業(yè)范式 切入點:農(nóng)業(yè)范式 出處:《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年07期
【摘要】:工業(yè)范式教育強力推進了教育規(guī)模和質(zhì)量,同時,導致了對個性的壓制和對規(guī)范性的過度追求,其內(nèi)在缺陷在于缺乏理想、無視個體天賦、忽視教育自由。農(nóng)業(yè)范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矯正工業(yè)范式教育存在的問題,削弱工業(yè)范式教育對個體的過度強權(quán)和工具主義傾向,尊重個體在教育中的自由,同時,理解教育本身的復(fù)雜性,而不是簡單的復(fù)制。實踐農(nóng)業(yè)范式教育發(fā)展需要摒棄教育的工業(yè)化復(fù)制思維,尊重個體的教育自由選擇權(quán),尊重個體的教育天賦,在教育發(fā)展上強調(diào)多元發(fā)展范式,在教育的發(fā)展價值觀上充分尊重創(chuàng)造性的首要價值,而不是簡單迎合社會需求。
[Abstract]:Industrial paradigm education strongly promotes the scale and quality of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leads to the suppression of personality and the excessive pursuit of standardization. Its inherent defect lies in the lack of ideal and disregard for individual talent. Neglecting the freedom of educ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agricultural paradigm education can correc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dustrial paradigm education, weaken the excessive power and instrumentalism tendency of the industrial paradigm education, and respect the individual freedom in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ity of education itself, rather than simply replicating it, means that the practice of agricultural paradigm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quires abandoning the industrialized replicative thinking of education, respecting the individual's free choice of education, and respecting the individual's educational tal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 multi-development paradigm is emphasized, and the primary value of creativity is fully respected in the developmental values of education, rather than simply catering to the needs of society.
【作者單位】: 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基金】:重慶市教科規(guī)劃重點課題《中國夢融入學校德育體系的實踐運行機制研究》(課題編號:2014-GX-023)的研究成果
【分類號】:G40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馮建軍;論個性化教育的理念[J];教育科學;2004年02期
2 蘇啟敏;;成就標準:教育評價視域下的范式變革[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年28期
3 陳志興;;西方個人主體性德育范式的困境及其轉(zhuǎn)向[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雪;;杜威的認識論對“二元論”的“克服”[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3期
2 楊漢麟;李賢智;楊佳;;余家菊留英時期的教育活動與思想述評[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3 歐元雕;王一雅;黃邦漢;;企業(yè)核心價值觀的范式轉(zhuǎn)換[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4 劉曉玉,童繼平;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之探討[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5年02期
5 張正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范式[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6 楊漢麟;李賢智;楊佳;;余家菊留英時期的教育活動與思想[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7 劉名;;高職《商務(wù)談判》課程教學研究[J];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8 秦俊巧;;中小學課堂教學生活化初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3期
9 武威利;關(guān)巍;;近代科學哲學發(fā)展進程要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7期
10 黃建軍;;視覺文化研究的三個范式[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謝名家;;文化經(jīng)濟理論在宏觀社會學視野中的展現(xiàn)[A];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中國經(jīng)濟論壇論文集(下)[C];2007年
2 顏燁;;安全社會學作為學科研究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A];第一屆全國安全科學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張立華;;實踐教學的理論基礎(chǔ)及其現(xiàn)實選擇[A];2010北京高教學會高職研究會學術(shù)年會“金商祺”杯優(yōu)秀論文專輯[C];2010年
4 段會冬;;從農(nóng)村城鎮(zhèn)化看農(nóng)村教育的目標定位問題[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10年
5 ;我讀《民主主義與教育》[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11年
6 郭建斌;;理解與表達:對凱利傳播儀式觀的解讀[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7 董天策;;民生新聞: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范式[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8 唐麗;陳凡;;美國工程倫理學的文化—歷史背景分析[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shù)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9 史阿娜;;“范式”涵義知多少——對庫恩范式概念的再整理和再思考[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10 張志偉;;波普爾、庫恩與傳統(tǒng)科學觀[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道宇;課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沈紅宇;中國行業(yè)特色研究型大學發(fā)展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3 蘇勇;解構(gòu)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陳宗建;二象對偶時間視角下權(quán)衡定律的機理及應(yīng)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郝進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發(fā)展戰(zhàn)略與戰(zhàn)略管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6 劉義;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研究:概念、歷史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張海斌;轉(zhuǎn)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王屯;大學社會評價中的符號資本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quán)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10 盧玉卿;文學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鑫;科學知識生產(chǎn)模式的轉(zhuǎn)變及其意義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宋浩;民族性與比較科學哲學[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賈麗穎;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文化的重新理解與建構(gòu)[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呂云濤;學校教育中不當懲罰問題探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羅珍資;基于生態(tài)學的大學生自主管理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曲盛男;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倫理思想探析[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7 王泓硯;遼寧高職旅游專業(yè)“訂單式”人才培養(yǎng)的問題及成因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陳婷;生物技術(shù)發(fā)展困境及其人文反思[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9 劉思坤;影響力最大化與價值鏈增值[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10 黃衛(wèi)平;論庫恩語言學轉(zhuǎn)向的根源[D];湘潭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蔡永紅;當代美國另類評量的改革[J];比較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2 石中英;簡論教育學理論中的隱喻[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3 劉波;主體性德育模式初探[J];江蘇高教;2001年01期
4 劉鐵芳;現(xiàn)代教育的反思——教育的走向與現(xiàn)代教育的反思(下)[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8年06期
5 劉海珍;;主體性德育是當代德育發(fā)展的趨勢[J];教育與職業(yè);2006年36期
,本文編號:16744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674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