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抑或融合:慕課與高校傳統(tǒng)教學的關(guān)系探討——基于教學設計和教學效果的視角
本文選題:慕課 切入點:傳統(tǒng)教學 出處:《當代教育科學》2015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慕課浪潮方興未艾,它借助現(xiàn)代通信技術(shù)實現(xiàn)知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度,以前所未有的多樣化的方式進行傳播,極大地擴大了受眾面,成為重要教育現(xiàn)象。有觀點認為慕課是高教領(lǐng)域的"革命性力量","慕課海嘯"將翻轉(zhuǎn)傳統(tǒng)教學課堂,引發(fā)傳統(tǒng)高校倒閉潮和教授失業(yè)潮。從教學設計和教學效果的視角來看,慕課有其特色優(yōu)勢,但因其在高頻率個性化互動、因材施教和教學相長、教學完整性、德性教育等方面與傳統(tǒng)教學是相輔相成、互促互進的關(guān)系,注定了慕課與傳統(tǒng)教學融合是歷史必然,"顛覆論"思想將向"融合論"思想轉(zhuǎn)型。
[Abstract]:With the help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knowledge has been spread at an unprecedented speed, breadth, and in an unprecedented variety of ways, which has greatly expanded the audience. A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phenomenon, there is a view that the Moo course is a "revolutionary force"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at the "Tsunami" will revers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lass, triggering the tide of closure of tradi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wave of unemployment of profess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design and teaching effect, Because of its high frequency and individualized interaction, teaching according to aptitude and teaching, teaching integrality, virtue education and other aspects are complementary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promote each other to advance each other. It is a historical necessity to combine the course wit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the thought of "subversion"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thought of "fusion theory".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管理學院;裝甲兵工程學院;
【基金】:首都師范大學2013課程分類改革項目《公共關(guān)系學》 首都師范大學在線課程建設培育項目(編號PY201405)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G434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8條
1 姜明文;李興洲;;“慕課熱”之思考[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年02期
2 黃慶橋;;理性看待“慕課”的時代意義與局限[J];科技導報;2014年11期
3 李春;金毅;;“網(wǎng)絡時代”高校教師權(quán)威的解構(gòu)與重構(gòu)[J];當代教育科學;2012年03期
4 肖薇薇;;對“慕課”的幾點思考[J];教育探索;2014年08期
5 王秋月;;“慕課”“微課”與“翻轉(zhuǎn)課堂”的實質(zhì)及其應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年08期
6 桑新民;謝陽斌;楊滿福;;“慕課”潮流對大學影響的深層解讀與未來展望[J];中國高等教育;2014年Z1期
7 李斐;黃明東;;“慕課”帶給高校的機遇與挑戰(zhàn)[J];中國高等教育;2014年07期
8 李志民;;“慕課”的興起應引起中國大學的覺醒[J];中國高等教育;2014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孔翠娟;;從當下高校開設的網(wǎng)絡課程看發(fā)展中的慕課[J];才智;2014年22期
2 張曉麗;潘靜;司維柯;楊忠;;多渠道網(wǎng)絡教學在《臨床血液學檢驗》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4年20期
3 吳維仲;關(guān)曉輝;曲朝陽;;“慕課”浪潮引發(fā)的高校教學改革思考[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02期
4 華瑞驛;李勁東;金津;;以慕課為契機實現(xiàn)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共享的研究[J];經(jīng)營管理者;2015年02期
5 劉玉威;;“慕課”對于大學生自學能力發(fā)展的影響初探[J];時代教育;2015年03期
6 徐雪婕;;MOOC背景下體育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構(gòu)建[J];赤子(上中旬);2015年03期
7 王洪才;;終身學習:現(xiàn)狀、突破與未來[J];廣東開放大學學報;2015年01期
8 孫彩霞;;試論基于師生互信機制的大學教師權(quán)威塑造[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年06期
9 吳麗容;;網(wǎng)絡時代高校教師職業(yè)規(guī)范摭談[J];價值工程;2014年01期
10 吳悅;;從選課與考核兩方面探索爾雅通識課[J];課程教育研究;2014年27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盧曲元;田漢族;涂光輝;;論教育起源于人類的創(chuàng)造與交往——兼評幾種不同的教育起源論[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年03期
2 殷丙山;李玉;;慕課發(fā)展及其對開放大學的啟示[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年05期
3 康寧;網(wǎng)絡化與大學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4 桑新民;李曙華;謝陽斌;;21世紀:大學課堂向何處去?——“太極學堂”的理念與實踐探索[J];開放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5 王文禮;;MOOC的發(fā)展及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J];江蘇高教;2013年02期
6 劉獻君;;論文化育人[J];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02期
7 吳淑蘋;;MOOC課程模式下云學習環(huán)境研究[J];軟件導刊;2013年03期
8 徐倩;;慕課能否撼動課堂[J];上海教育;2013年28期
9 倪閩景;;用研究的態(tài)度推進慕課在基礎教育的應用[J];上海教育;2013年28期
10 張春銘;汪瑞林;;傳統(tǒng)教育如何面對慕課挑戰(zhàn)[J];上海教育;2013年3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黎明;課程理念與教師教學[J];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03年04期
2 賴文燕;論面向21世紀的多媒體教學[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年02期
3 張明光,孫凱;多媒體網(wǎng)絡教學中的教學互動[J];吉林工程技術(shù)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7期
4 何尚武;論教學互動生態(tài)應力場的構(gòu)建[J];教育評論;2004年05期
5 熊鷹;“雙主互動”教學模式的宏觀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5年16期
6 賴李明;目前高校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廣東藥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7 于文新;;互動教學在網(wǎng)絡中的運用[J];河南農(nóng)業(yè);2007年12期
8 喬自潔;;網(wǎng)絡教學對教師的新挑戰(zhàn)[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9 劉岳東;;多媒體教學利弊談[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08年03期
10 李春林;;構(gòu)建基于高職院校特點的網(wǎng)絡教學平臺[J];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2008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6條
1 毛占穩(wěn);;關(guān)于多媒體教學中的一些思考[A];2007無錫職教教師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李春霞;晏石林;;高校多媒體教學的誤區(qū)及建議[A];第二屆湖北省力學學會青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王英浩;;多媒體教學的再思考[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第12卷)[C];2010年
4 王秦輝;;運用網(wǎng)絡技術(shù)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02年學術(shù)年會交流論文集[C];2002年
5 劉斌;許靜;郄建敏;侯順艷;;以雙語課建設為契機,完善網(wǎng)絡互動教學方式[A];第三屆教學管理與課程建設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2年
6 楊彥榮;;以現(xiàn)代文化為引領(lǐng)積極拓展信息化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A];2013年6月現(xiàn)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宿遷市教育局;關(guān)于推進有效教學的意見(摘編)[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7年
2 劉娜;多倫縣開展城鄉(xiāng)教育教學互動活動[N];錫林郭勒日報;2007年
3 裝甲兵學院 汪志高;讓教師在教學中獲得發(fā)展[N];蚌埠日報;2013年
4 華鎣市溪口中學 陳輝;教學互動的實踐與探究[N];廣安日報;2006年
5 記者 姜健;從前臺走到“幕后”[N];牡丹江日報;2008年
6 本報記者 劉垠 操秀英;iPad帶進課堂的欣喜和憂思[N];科技日報;2013年
7 張鐵道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把成功經(jīng)驗變成培訓資源[N];中國教育報;2010年
8 鎮(zhèn)江市第九中學 殷海燕;努力創(chuàng)設有效教學的“動感地帶”[N];江蘇教育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趙小雅;“課程信息化”才能實現(xiàn)教學的真正優(yōu)化[N];中國教育報;2005年
10 宋尚桂 劉珂珂 陳敏;和諧教育的一種成功范式[N];中國教育報;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金虎;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下教學工程的研究與實踐[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鄧巍偉;教學目標實踐過程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3年
3 薛嘉;云計算下教學互動平臺的探究和設計[D];西南交通大學;2014年
4 劉麗娟;網(wǎng)絡教學中促進師生交互的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5 孫霞云;Oxford Itools教學軟件在兒童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河南大學;2013年
6 李迎;基于高校網(wǎng)絡教學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D];南昌大學;2014年
7 孫魯寧;微內(nèi)容在高校中的教學應用研究[D];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2014年
8 黃勇;基于Web的教學支持系統(tǒng)的開發(fā)與應用[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9 胡伶俐;物理教學中“問題—協(xié)作—探究”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D];湖南大學;2014年
10 潘彪;“職教新干線”空間教學在職業(yè)教育教學中應用的探討[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6338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633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