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大學堂進士館畢業(yè)學員考述
本文選題:西學 切入點:科舉 出處:《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為了格致實學、陶鑄人才,清末最后兩科進士被要求進入京師大學堂肄業(yè),于入職之前接受西學教育,大學堂因此專設進士館。1906年8月,科舉已停,不再開進士,館內(nèi)學員不繼,難以久存,因此變通進士館辦法,將甲辰科進士學員資送日本游學,癸卯科進士仍留館中直至畢業(yè)。1907年初,進士館迎來第一批,也是唯一一批館內(nèi)畢業(yè)學生,共計內(nèi)班77人,外班28人。以內(nèi)班畢業(yè)學員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在變革時代的職業(yè)與人生選擇,勾勒其作為"過渡社會群體"的特定影像,可以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變革時代中國所經(jīng)歷的沖突與熔融。
[Abstract]:In order to be able to learn, Tao Ching, the last two subject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ere asked to study in Beijing University and received western education before entering the university, so the university set up a special Jin Shih Hall. In August 1906,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was stopped and no more Jin Shi was opened. The students in the museum were unable to survive for a long time, so they changed the way to enter the museum and sent them to Japan to study. Kui Mao-ke students remained in the museum until the beginning of 1907, when the Jin Shi Museum ushered in the first batch, and it was also the only group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museum. A total of 77 students from the inner class and 28 students from the outside class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of the study, and their career and life choices in the era of change were analyzed, and the specific images of them as "transitional society groups" were outlined. It can reflect the conflict and melting of China in the era of change.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現(xiàn)代政治學學科和學術(shù)發(fā)展的起源、演變與發(fā)展研究”(12AZZ002)的研究成果
【分類號】:G52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葉青;徐謙傳略[J];民國檔案;1987年02期
2 何麗芳;方駿;;賴際熙與早期香港中文教育的發(fā)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
3 李志英;《光緒朝東華錄》研究[J];近代史研究;1986年05期
4 朱騰;;清末日本法政大學法政速成科研究[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06期
5 程皓;;晚清進士張恕琳生平事跡考述[J];青島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6 田青剛;;陳善同與《重修信陽縣志》[J];蘭臺世界;2011年16期
7 韓策;;師乎? 生乎? 留學生教習在京師大學堂進士館的境遇[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8 周君閑;;晚清進士館述略[J];文教資料;2007年07期
9 王敏;;關(guān)于日本法政大學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與辛亥志士的考察[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10 沈慧瑛;;陸鴻儀檔案[J];中國檔案;2007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江凌;;試論清代兩湖地區(qū)造紙業(yè)[J];出版科學;2009年02期
2 趙艷玲;《光緒朝東華錄》及其史料價值[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1999年01期
3 程愛軍;田經(jīng)兵;;學分制改革與高校學籍管理制度[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12期
4 馮江;梁勵韻;;城市口頭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研究——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佛山為例[J];城市問題;2006年08期
5 張小芹;張文棋;;改革開放30年福建農(nóng)業(yè)保險的變遷與展望[J];福建農(nóng)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6 梁念瓊;;改革開放30年佛山文化的四大跨越(1978~2008)[J];佛山科學技術(sh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7 戴黎剛;;福州話聲母類化例外的原因[J];方言;2010年03期
8 鮑寧;;清末京師大學堂建設中的房地產(chǎn)問題研究[J];城市與區(qū)域規(guī)劃研究;2013年02期
9 苗麗;;略論近代社會轉(zhuǎn)型中夏同煝法政理念及教育實踐[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08期
10 劉軍;;近代武漢教會書院述論[J];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鄭杰;;“聯(lián)大”與“臨大”:北大復員后的校園生活、關(guān)系與網(wǎng)絡[A];第十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貞;清代至民初“虞初”系列選集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2 王曉云;天方之經(jīng)與東溟水土:閩臺回族歷史與伊斯蘭文化[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3 楊士泰;清末民國土地法制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4 吳薇;近代武昌城市發(fā)展與空間形態(tài)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
5 陳健;留學教育與20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的憲政體制構(gòu)想[D];南開大學;2013年
6 宋聲泉;民初作為方法—本土視域中的文學革命[D];南開大學;2013年
7 李浩泉;民國時期北京大學學生社團活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8 陳元;民國時期我國大學研究院所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9 白明亮;文化、政治與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14年
10 段曉亮;鄭天挺史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沖;城市中心區(qū)公園防災避險功能空間改造分析[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陳宏銘;擬建福建泰寧—建寧高速公路評價區(qū)植被及物種多樣性分析與評價[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文暉;泉州市鳥類物種多樣性及其空間格局研究[D];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07年
4 黃啟韓;福建省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多黨合作研究(1949-1976)[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5 李里;1926-1928年兩湖婦運組織者群體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6 黃淑忠;中外舊約章與晚清閩臺社會[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7 鄒明貴;近代福州商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8 張楠;文學中的武漢[D];西南大學;2013年
9 陳慶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公立高等教育就學援助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10 潘清;京師大學堂譯學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9條
1 賀躍夫;清末士大夫留學日本熱透視——論法政大學中國留學生速成科[J];近代史研究;1993年01期
2 車行健;;胡適、許地山與香港大學經(jīng)學教育的變革[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3 翟海濤;;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與清末的法政教育[J];社會科學;2010年07期
4 郭衛(wèi)東;;西方傳教士與京師大學堂的人事糾葛[J];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01期
5 駱偉;;弘揚國粹 堅持不懈——香港學海書樓開展國學講座歷程、內(nèi)容和特點[J];圖書館論壇;2007年06期
6 周君閑;;晚清進士館述略[J];文教資料;2007年07期
7 宋方青;;科舉革廢與清末法政教育[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8 劉保金;陳善同評傳[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1期
9 程美寶;庚子賠款與香港大學的中文教育———二三十年代香港與中英關(guān)系的一個側(cè)面[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策;;師乎? 生乎? 留學生教習在京師大學堂進士館的境遇[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2 劉曉琴;晚清歸國留英生的獎勵與任用(下)[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編號:16088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608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