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課堂的限度及其應對措施
本文關鍵詞:翻轉課堂的限度及其應對措施 出處:《當代教育科學》2015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人們的教育需要及社會硬件條件的支持為教學模式變革創(chuàng)生了實施空間和可能性。翻轉課堂即是在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它為現(xiàn)代教學注入了活力。但由于自身存在的實踐限度、主體性過度的僭越及信息技術依賴橫行的理論限度、課堂教學整體性遭受割裂與集體主義教育遭受削弱的價值限度,導致其在推廣實施的過程中困難重重。為進一步完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針對以上限度提出提升教師教學機智,促進學生學習素養(yǎng)提高;學科選擇性實施,落實家校合作;主體性的"規(guī)約",區(qū)別化施行翻轉課堂;融合傳統(tǒng),構建校本翻轉教學模式的應對措施。
[Abstract]:People's educational needs and the support of social hardware conditions have created the implementation space and possibility for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Flipping classroom is a new type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at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under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fus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depth. Learning patterns. It has injected vitality into modern teaching, but due to the practical limits of its existence, the excessive transgression of subjectivity and the theoretical limit of the depend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integr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is divided and the value limit of collectivism education is weakened, which leads to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popularizing and implementing classroom teaching. Aiming at the above limits,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eachers' teaching wit should be improved and students' learning literacy should be improved. Sel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disciplines and implementation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Statute" of subjectivity, differentiated implementation of the flipping classroom; Integrating tradition and constructing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chool-based flipping teaching mode.
【作者單位】: 贛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博士后流動站;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農村教師繼續(xù)教育模式:高校、縣教師進修學校和農村家校合作實踐研究”(項目編號“11YJA880010)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分類號】:G434
【正文快照】: 教與學的關系是課程與教學領域常談常新的話題。翻轉課堂是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背景下教與學方式的一種革新。翻轉課堂所承載的信息化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給課堂教學模式變革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它的知識傳授與內化顛倒的教學順序一經傳播就迅速風靡全球,成為教育界關注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李如齊,胡林成;心理學視野下的教學整體性特征及操作要求[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年06期
2 裴娣娜;;論我國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觀的重要轉換[J];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3 宋艷玲;孟昭鵬;閆雅娟;;從認知負荷視角探究翻轉課堂——兼及翻轉課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4年01期
4 郭際;;翻轉課堂:中美教育環(huán)境差異下的困擾[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4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阮成武;;中國教師現(xiàn)代化的路徑選擇[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2 王先民;;試論胡錦濤同志的教育公平觀[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9期
3 陳義忠;張鐵耀;;人的全面發(fā)展失衡與高校思政課群體性事件教育探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年07期
4 顧明遠;;終身學習與人的全面發(fā)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5 郝文武;;教育公平與社會公平相互促進的關系狀態(tài)和基本意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6 王宇明;;淺析毛澤東全面發(fā)展教育思想的來源及其目標定位[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7 謝文兵;;淺析創(chuàng)新高職院校學生工作的理念和途徑[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年03期
8 司成勇,王萍;全面發(fā)展教育之我見[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3年04期
9 喬艷華;;試論現(xiàn)代經濟學視野中的教勞結合[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6期
10 張格日樂吐;;試論知識經濟時代中的教勞結合[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熊偉;;聚焦課堂教學改革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棠湖中學“三段教學”的理論與實踐[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二五階段性成果集(西南卷)[C];2012年
2 黃學溥;;讓·梅葉對宗教和宗教教育的批判[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李軍法;;以人為本:高校德育的新理念[A];人學論叢:第九屆全國人學研討會論文集(2007)[C];2007年
4 尹愛青;;解放、創(chuàng)造、發(fā)展——生命質量提升的本質意義——音樂審美教育人學價值透視[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5 劉凱;廖勤生;;“三段教學”的理論與實踐[A];中國教師發(fā)展基金會“全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科研成果集(四川卷)[C];2013年
6 莊友剛;;生態(tài)建設在人的發(fā)展中的歷史定位——基于唯物史觀視野的考察[A];生態(tài)文明與人的發(fā)展[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海龍;促進高等教育公平的政府責任與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王瑜;西方發(fā)展觀研究:理論探微·殊異甄析·啟迪價值[D];吉林大學;2011年
3 張瑞;理解與超越:情境適應性教學評價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任艷紅;高校教學評價制度的反思與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王振存;文化視閾下城鄉(xiāng)教育公平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6 高小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滲透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7 苑青松;喚醒與契合:言語生命的賦形[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全旺;高職教育與勞動力市場需求協(xié)調發(fā)展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9 孟令戰(zhàn);民國時期教學自由權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10 張闖;馬克思的教育哲學思想及其當代意義[D];武漢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艷萍;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用語的現(xiàn)狀調查與對策思考[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倪勝林;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缺失的原因及對策[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杜德省;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的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仇飛;江蘇省常熟市中學教師體育健身現(xiàn)狀的調查與分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胡悅;馬克思主義公平觀與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公平問題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6 李海平;馬克思主義人的解放學說中國化的基本歷程和基本經驗初探[D];浙江財經學院;2010年
7 喻俊;美學視域下普通高校體育院系田徑課程的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8 湯順清;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9 侯曉杰;論教育異化及其消解[D];中共吉林省委黨校;2011年
10 王麗娟;中學英語課堂評價體系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丁朝蓬;梁國立;Tom L.Sharpe;;我國課堂教學評價研究概況、問題與設想[J];教育科學研究;2006年12期
2 葉瀾,吳亞萍;改革課堂教學與課堂教學評價改革——“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之三[J];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3 劉志軍;教育評價的反思和建構[J];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4 張渝江;;翻轉課堂變革[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年10期
5 陳巧芬;;認知負荷理論及其發(fā)展[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7年09期
6 焦建利;賈義敏;;國際開放教育資源典型案例:一個研究計劃[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1年01期
7 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年04期
8 趙明仁;課堂教學評價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3年02期
9 楊剛;楊文正;陳立;;十大“翻轉課堂”精彩案例[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孫崇勇;認知負荷的測量及其在多媒體學習中的應用[D];蘇州大學;201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毛姣艷;;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與應用挑戰(zhàn)[J];時代教育;2014年07期
2 徐思源;;“翻轉”的是什么?[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4年06期
3 閔婕;;教學新模式之翻轉課堂[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04期
4 秦紅斌;;為翻轉課堂教學效益保駕護航[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4年06期
5 何越;;高師院校本科生“翻轉課堂”理念與教學技能的培養(yǎng)[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08期
6 周一貫;;“翻轉課堂”:越界與回歸帶來的教學挑戰(zhàn)[J];語文教學通訊;2014年18期
7 解芳;;獨立院校公共英語翻轉課堂初探[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14年10期
8 王秋月;;“慕課”“微課”與“翻轉課堂”的實質及其應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年08期
9 高佳樂;;淺析微課程支撐下的翻轉課堂[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年30期
10 黃強;;基于微信平臺的翻轉課堂的實施[J];教育信息技術;2014年05期
,本文編號:14343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434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