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知識教學中人本價值的反思與重構(gòu)
本文關(guān)鍵詞:對知識教學中人本價值的反思與重構(gòu) 出處:《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年1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知識教學 人本價值 價值生態(tài) 新常態(tài)
【摘要】:當前,知識教學由于人的價值空場而面臨著系統(tǒng)坍塌的危險。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知識教學價值體系的神形離散、價值"潛念"對知識教學價值復興的禁錮以及知識教學價值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失衡,F(xiàn)代知識教學應"以人為本"進行價值重構(gòu),建立一個以人為核心,物的價值、器的價值、人的價值"三位一體"的價值生態(tài)系統(tǒng)。
[Abstract]:At present, knowledge teaching is facing the danger of systematic collapse because of the empty field of human value. The main reason lies in the discretization of the knowledge teaching value system. The "latent thought" of value impairs the revival of knowledge teaching value and the imbalance of ecological system of knowledge teaching value. Modern knowledge teaching should be "people-oriented" to reconstruct the value of value, and establish a value with people as the core and material as the core. The value of the instrument and the value of the human being "trinity" of the value ecosystem.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
【基金】:2015年度西南大學統(tǒng)籌城鄉(xiāng)公共文化服務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一般項目《全民閱讀與文化傳承研究》(項目編號:15SWUG GFWB02) 2013年度重慶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重慶地區(qū)中小學生課業(yè)負擔監(jiān)測制度建設(shè)研究》(項目編號:2013YBJY066)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負責人:沈小碚
【分類號】:G420
【正文快照】: 課堂教學始終是關(guān)乎知識的教學,如果我們對知識教學價值的認識僅停留于“分數(shù)”、“成績”、“證書”之維,那么,無論課程改革如何推進,都將是對傳統(tǒng)教學的復制。知識教學該如何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的新常態(tài),彰顯其人本價值的意蘊?這需要我們進行認真、自覺的反思,尋找一條可能的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劉景超;;技術(shù)時代教學的價值審視[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年06期
2 魯潔;一個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條:塑造知識人[J];教書育人;2005年19期
3 吳康寧;;信息技術(shù)“進入”教學的四種類型[J];課程·教材·教法;2012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友峰,付昌玲;論伽達默爾對藝術(shù)真理的探尋[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5期
2 彭啟福;;語言與詮釋[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3 彭啟福;西方詮釋學詮釋重心的轉(zhuǎn)換及其合理走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4 陳東成;;從接受美學看商標名復譯策略[J];湘南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5 李穎;;生命教育理念的前提反思[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6 唐琛;張鐵雄;;體育教育生態(tài)學的發(fā)展路徑及態(tài)勢分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年02期
7 宋健飛;探索真理的百歲哲人——伽達默爾[J];德國研究;2001年01期
8 仰海峰;“歷史性”理解的合法性:解釋學發(fā)展的深層邏輯[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9 朱國華;非同一性與摹仿:阿多諾的美學邏輯[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8期
10 焦寶乾;;論法律解釋的目標[J];法律方法;2005年00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譚倩倩;;哲學解釋學觀下的闡釋學翻譯理論——論斯坦納的闡釋學翻譯與伽達默爾的哲學解釋學的關(guān)系[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何華;;解讀伽達默爾解釋學中的語言轉(zhuǎn)向[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shù)論壇(科學技術(shù)哲學)[C];2008年
3 陳治國;趙以云;;論亞里士多德式的政治友愛的類型、性質(zhì)及其當代定位[A];“西方政治哲學”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永興;激勵教育的理論詮釋與實踐模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亓光;政治詮釋學視域中的公正[D];吉林大學;2012年
3 周寧;獨白的心理學與對話的心理學——心理學的兩種話語形態(tài)[D];吉林大學;2004年
4 余澤娜;經(jīng)驗、行動與效果的彰顯[D];復旦大學;2005年
5 孫麗君;哲學詮釋學視野中的藝術(shù)經(jīng)驗[D];山東大學;2005年
6 徐積平;實用主義與實踐唯物主義[D];蘇州大學;2005年
7 宋偉;后現(xiàn)代轉(zhuǎn)向與哲學思維方式變革[D];吉林大學;2006年
8 蘇鴻;邁向意義的世界[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付巖志;《聊齋志異》詮釋史論[D];山東大學;2007年
10 李渺;教師的理性追求[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姚蓮英;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積極心態(tài)培養(yǎng)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2 程曉;論詹姆遜的馬克思主義文化詮釋學[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3 蔣濤;論伽達默爾的詮釋學經(jīng)驗[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弓卓娜;新課程背景下中學語文對話式閱讀教學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5 饒筠筠;時間視域轉(zhuǎn)換對哲學解釋學的啟示[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李靜輝;作為實踐哲學的詮釋學[D];蘭州大學;2011年
7 趙以云;論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友愛觀[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8 曹e,
本文編號:13912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391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