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自我同情、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的關(guān)系
發(fā)布時間:2017-08-31 05:42
本文關(guān)鍵詞:大學生自我同情、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的關(guān)系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大學生 自我同情 應對方式 主觀幸福感
【摘要】:自我同情是指對自身同情的態(tài)度,可以界定為一種積極的對自我認識的態(tài)度或情緒喚醒及調(diào)節(jié)策略。個體不回避或隔離自身的挫敗和痛苦體驗,以開放和寬容的態(tài)度去感受、去減輕痛苦、并對這種痛苦和挫敗進行理解、寬容和無偏見的認識,并將這種境遇認識到是人類普遍的情緒體驗,是人類經(jīng)歷中無法避免的體驗。目前國內(nèi)對于自我同情的研究還比較少,尤其是實證研究則更少;而且對自我同情的測量問卷本土化的也很少。因此本研究在吸收、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修訂自我同情的問卷,并系統(tǒng)地考察了自我同情、應對方式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guān)系,并得出了以下結(jié)論: (1)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修訂后的自我同情問卷包括12個題項,3個維度,分別是正念、孤立感和自我寬容。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達到了統(tǒng)計學的標準。 (2)我國大學生自我同情處于中等水平,且在是否擔任班干部、年級、生源地、父母的文化水平等維度存在顯著差異。 (3)大學生的自我同情、應對方式和主觀幸福感兩兩間呈顯著相關(guān)關(guān)系。積極的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guān),消極的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呈顯著負相關(guān)。積極的應對方式與自我同情及正念維度、自我寬容維度均呈正相關(guān),積極的應對方式與孤立感維呈負相關(guān);消極的應對方式與自我同情及正念維度、自我寬容維度均呈負相關(guān),消極的應對方式與孤立感維度呈正相關(guān)。主觀幸福感與自我同情及正念和自我寬容存在顯著正相關(guān),主觀幸福感與孤立感存在顯著負相關(guān)。 (4)應對方式在自我同情和主觀幸福感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即自我同情可以通過應對方式來影響主觀幸福感。一方面,自我同情可以直接對主觀幸福感起到顯著的預測作用,,另一方面,自我同情可以通過應對方式對主觀幸福感起到間接的預測作用。所以想要提高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需要一方面關(guān)注學生的自我同情水平,同時也要培養(yǎng)和樹立學生的積極應對方式。
【關(guān)鍵詞】:大學生 自我同情 應對方式 主觀幸福感
【學位授予單位】:河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G444;G645.5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引言11-13
- 1 文獻綜述13-19
- 1.1 自我同情13-15
- 1.1.1 自我同情的概念13-14
- 1.1.2 自我同情的測量與研究現(xiàn)狀14-15
- 1.2 應對方式15-16
- 1.2.1 應對方式的概念15-16
- 1.2.2 應對方式的測量工具16
- 1.3 主觀幸福感16-18
- 1.3.1 主觀幸福感的概念16-17
- 1.3.2 主觀幸福感的測量17-18
- 1.4 自我同情、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的關(guān)系18-19
- 1.4.1 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的關(guān)系18
- 1.4.2 自我同情與應對方式的關(guān)系18
- 1.4.3 自我同情與主觀幸福感的關(guān)系18-19
- 2 問題提出與研究框架19-23
- 2.1 以往研究的不足19
- 2.2 問題提出19-20
- 2.3 研究目的20
- 2.4 研究意義20
- 2.4.1 理論意義20
- 2.4.2 實踐意義20
- 2.5 研究假設(shè)20-23
- 3 研究的程序及方法23-25
- 3.1 研究對象23
- 3.2 研究工具23-24
- 3.2.1 自我同情問卷23
- 3.2.2 應對方式問卷23
- 3.2.3 主觀幸福感問卷23-24
- 3.3 統(tǒng)計方法24-25
- 4 研究一 自我同情問卷的修訂25-31
- 4.1 預測試25-26
- 4.1.1 研究目的25
- 4.1.2 研究過程25
- 4.1.3 自我同情問卷的項目分析25-26
- 4.2 正式施測26-31
- 4.2.1 被試選取26
- 4.2.2 數(shù)據(jù)處理26
- 4.2.3 自我同情問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26-28
- 4.2.4 問卷的信度分析28
- 4.2.5 問卷的效度分析28-31
- 5 研究二 自我同情及其各維度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分析31-37
- 5.1 研究目的31
- 5.2 研究方法31
- 5.2.1 被試31
- 5.2.2 工具31
- 5.2.3 施測與數(shù)據(jù)處理31
- 5.3 研究結(jié)果31-37
- 5.3.1 自我同情在不同性別上的差異分析32
- 5.3.2 自我同情在是否為學生干部上的差異分析32
- 5.3.3 自我同情在是否為獨生子女上的差異分析32-33
- 5.3.4 自我同情在不同年級上的差異分析33
- 5.3.5 自我同情在不同專業(yè)上的差異分析33-34
- 5.3.6 自我同情在不同生源地的差異分析34
- 5.3.7 自我同情在父親學歷方面的差異分析34-35
- 5.3.8 在母親學歷方面的差異分析35-37
- 6 研究三 自我同情、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的關(guān)系研究37-41
- 6.1 研究目的37
- 6.2 研究方法37
- 6.2.1 被試37
- 6.2.2 工具37
- 6.2.3 施測與數(shù)據(jù)處理37
- 6.3 研究結(jié)果37-41
- 6.3.1 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的關(guān)系37-38
- 6.3.2 自我同情與應對方式的關(guān)系38
- 6.3.3 自我同情與主觀幸福感的關(guān)系38
- 6.3.4 自我同情在應對方式、主觀幸福感間的中介作用38-41
- 7 分析與討論41-47
- 7.1 青少年自我同情問卷的修訂41-42
- 7.2 大學生自我同情的狀況及人口學統(tǒng)計差異42-44
- 7.2.1 自我同情在不同性別上的差異分析42
- 7.2.2 自我同情在是否為學生干部上的差異分析42
- 7.2.3 自我同情在是否為獨生子女上的差異分析42-43
- 7.2.4 自我同情在不同年級上的差異分析43
- 7.2.5 自我同情在不同專業(yè)上的差異分析43
- 7.2.6 自我同情在不同生源地的差異分析43
- 7.2.7 自我同情在父親學歷方面的差異分析43-44
- 7.2.8 自我同情在母親學歷方面的差異分析44
- 7.3 應對方式在自我同情、主觀幸福感之間的中介作用44-47
- 7.3.1 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的關(guān)系44
- 7.3.2 自我同情與應對方式的關(guān)系44-45
- 7.3.3 自我同情與主觀幸福感的關(guān)系45
- 7.3.4 應對方式對自我同情、主觀幸福感中介作用45-47
- 8 結(jié)論與展望47-49
- 8.1 研究結(jié)論47
- 8.2 研究創(chuàng)新47
- 8.3 不足與展望47-49
- 參考文獻49-53
- 附錄53-58
- 致謝58-60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目錄60-6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靖,趙郁金;Campbell幸福感量表用于中國大學生的試測報告[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0年04期
本文編號:7637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763790.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