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同伴關系在心理分離對孤獨感影響中的調(diào)節(jié)效應
[Abstract]:Positive loneliness is a common emotional problem in adolescence. It is an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which an individual perceives his or her lack of soci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n produces sadness, emptiness or emotional hunger [1]. Psychological separation reflects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enagers and their parents. It refers to the individual being psychologically independent of his or her parents' dependence on their parents and reaching the level of function, emotion, and attitude of their parents. Conflict independence [2] i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task for adolescents [3].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independence of function, emotion and attitude, the worse the social adaptation of adolescents, and the better the social adaptation of adolescents with higher level of conflict independence [4].
【作者單位】: 河南省鄭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jīng)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
【分類號】:B84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張茜;青少年同伴關系的特點與功能分析[J];當代教育科學;2003年01期
2 白春玉;張迪;陳容;顧國家;;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中學生孤獨感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1年04期
3 溫忠麟,侯杰泰,張雷;調(diào)節(jié)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J];心理學報;2005年02期
4 徐夫真;張文新;張玲玲;;家庭功能對青少年疏離感的影響:有調(diào)節(jié)的中介效應[J];心理學報;2009年12期
5 田錄梅;陳光輝;王姝瓊;劉海嬌;張文新;;父母支持、友誼支持對早中期青少年孤獨感和抑郁的影響[J];心理學報;2012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名;葉龍;;高速鐵路司機勝任素質(zhì)和工作經(jīng)驗對安全績效影響研究[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2 李靖宇;謝曉非;葛瑜;;小事件、大影響:公平感知覺與規(guī)則駕駛行為[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4期
3 王建平;李董平;張衛(wèi);;家庭經(jīng)濟困難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關系:應對效能的補償、中介和調(diào)節(jié)效應[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4 劉洋;郭玉江;;身體自尊在職業(yè)女性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間的中介模型檢驗[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5 李薇;龍勇;;競爭性戰(zhàn)略聯(lián)盟的結構選擇模式研究[J];商業(yè)研究;2011年01期
6 蘇紅;;重慶高職學生疏離感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1年21期
7 宋愛芬;;職業(yè)效能感在高校教師的成就目標與職業(yè)緊張間的中介效應[J];昌吉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8 吳水蘭;杜蘭英;侯俊東;;市場導向與企業(yè)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財會通訊;2010年03期
9 杜勇;陳建英;鄢波;;資本結構、虧損逆轉性與公司財務價值[J];財經(jīng)理論與實踐;2012年04期
10 高倩;佐斌;郭新立;馬紅宇;;人際吸引機制探索:主我分享中情緒的作用[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褚榮偉;;調(diào)節(jié)作用、中介作用及其在營銷研究中的應用[A];中國市場學會2006年年會暨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6年
2 龔艷萍;俞明輝;;新產(chǎn)品預告策略對消費者采用行為的影響研究[A];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李元旭;宋淵洋;王宇露;;企業(yè)資源、股權性質(zhì)與國際化程度——來自中國制造業(yè)上市公司的證據(jù)[A];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陳素革;盧紀華;;服務人員情緒工作與工作投入的關系研究[A];第四屆(2009)中國管理學年會——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5 孫健敏;馬玉鳳;;學習型組織與組織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A];第四屆(2009)中國管理學年會——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6 林巖;陳燕;;汽車生產(chǎn)商的知識對供應商的延遲促進作用[A];第五屆(2010)中國管理學年會——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7 聶坪;張春鋒;;市場導向、非經(jīng)濟資本與農(nóng)村新創(chuàng)企業(yè)績效[A];第六屆(2011)中國管理學年會——創(chuàng)業(yè)與中小企業(yè)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11年
8 王拓;趙曙明;;組織公平與離職傾向的關系研究:積極情緒的調(diào)節(jié)作用[A];第六屆(2011)中國管理學年會——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11年
9 韓翼;;組織承諾維度及其對角色和角色外績效的影響[A];第九屆中國管理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劉曉靜;閆濤;;快遞公司顧客忠誠度影響因素研究及實證分析[A];2012管理創(chuàng)新、智能科技與經(jīng)濟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秀菊;基于網(wǎng)絡關系視角的專業(yè)服務企業(yè)全球市場參與戰(zhàn)略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陸芳;青春期自主性和聯(lián)結性的發(fā)展及其與社會適應的關系[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龍曉楓;消費者規(guī)范理性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鄧雪;企業(yè)戰(zhàn)略聯(lián)盟組織間學習的實證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5 尹玨林;企業(yè)社會責任前置因素及其作用機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劉向東;戰(zhàn)略領導特征及其對企業(yè)戰(zhàn)略選擇和績效影響機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許丹;我國心理咨詢師的職業(yè)動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田莉;新技術企業(yè)市場進入戰(zhàn)略決策機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萬益遷;中國企業(yè)國際市場進入戰(zhàn)略決策模型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楊菊萍;集群企業(yè)的遷移:影響因素、方式選擇與績效表現(xiàn)[D];浙江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閻巍;企業(yè)員工的主動性人格與心理資本對組織公民行為和反生產(chǎn)行為的影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柳中華;大學生就業(yè)壓力、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感與擇業(yè)焦慮的關系[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3 何婷婷;企業(yè)員工職業(yè)適應能力與職業(yè)承諾的關系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4 李國;白音華煤礦技術人員職業(yè)停滯測量及治理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9年
5 劉維;心理氛圍對企業(yè)員工態(tài)度和行為的影響作用[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孫曜;社會支持對自考生壓力源和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朱雪琴;應對方式對特質(zhì)焦慮與學業(yè)拖延關系影響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沈潔;職業(yè)心理測驗在大學生職業(yè)心理適應中的效度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9 顧曉霞;技術創(chuàng)新人員成就動機與心理契約的關系:領導成員交換的中介作用[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李素珍;中學生復原力量表的編制及其初步應用[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衛(wèi);李董平;謝志杰;;低社會經(jīng)濟地位與兒童發(fā)展[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2 崔光成,姚齊和;初中生孤獨感的影響因素及其應對方式的比較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2年03期
3 沈悅;馬世超;;初中獨生子女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孤獨感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年04期
4 劉浩強,張慶林;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兒童發(fā)展影響的研究[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5 左占偉;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初中生年級、性別的關系研究[J];石家莊師范?茖W校學報;2003年05期
6 師保國;申繼亮;;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智力和內(nèi)部動機與創(chuàng)造性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7年01期
7 趙景欣;劉霞;申繼亮;;留守青少年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與其抑郁、孤獨之間的關系——基于變量中心和個體中心的視角[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8年01期
8 劉鳳瑜;兒童抑郁量表的結構及兒童青少年抑郁發(fā)展的特點[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7年02期
9 樓瑋群,齊銥;高中生壓力源和心理健康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0年02期
10 張進輔,楊東;青少年學生疏離感及其發(fā)展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3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不要等待別人為自己改變/孤獨的人是可恥的?[J];讀者(原創(chuàng)版);2009年08期
2 范亞華;;克服人格缺陷,走出孤獨的沼澤[J];師范教育;2003年03期
3 魯可榮;貧困大學生心理壓力和人際交往障礙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5年06期
4 龔藝華;;淮陽市518名中學生人際信任與自我價值感水平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6年07期
5 王弘;金艾裙;李金芳;;蕪湖市大學生網(wǎng)絡依賴與人際關系的相關研究[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8年08期
6 尚云;李輝;;班級經(jīng)營消解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的效果評價[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8年09期
7 馬軍;;團體心理咨詢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干預效果研究[J];校園心理;2009年05期
8 仝麗花;鄭曉邊;;大學生人際關系團體心理輔導研究[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0年08期
9 蔡靜;李玲玉;;大學生自我和諧與挫折承受力相關性研究[J];中國校醫(yī);2010年12期
10 楊奕;余毅震;孫艷;羅貽雪;;小學高年級學生攻擊行為與人際歸因關系[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1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謝金菊;谷傳華;趙海靈;;初中生家庭功能、情緒調(diào)節(jié)與人際交往的關系[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羅曉燕;周福軒;;了解學生的心理需要是教育成功的前題[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3 廖昌蔭;車宏生;余丹;吳小云;;高校學生接納與人際關系、心理癥狀的相關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4 何曉麗;;網(wǎng)絡學習過程中人際關系與學業(yè)成績相關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程科;;大學生人際自我價值感量表的初步編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6 金燦燦;屈智勇;王曉華;;留守與流動兒童的網(wǎng)絡成癮現(xiàn)狀及其心理健康與人際關系[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7 雍彩霞;;高一學生應對方式的實驗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8 張妍;向燕輝;陳紅;;四川地震災區(qū)群體災后人格與心理健康的比較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9 呂倩倩;吳繼霞;;說謊行為的可接受度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杜巖英;雷靂;;大學生外顯、內(nèi)隱自尊與人際關系的關系[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嘉雯;用真誠綰結起人際關系 [N];中國醫(yī)藥報;2002年
2 常艷 周臻 采訪整理;心,總是依偎陽光[N];安慶日報;2009年
3 西藏職業(yè)技術學院 德吉措姆;淺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N];西藏日報;2010年
4 湖南中醫(yī)學院教授 周貽謀;孤獨:健康的大敵[N];中國醫(yī)藥報;2002年
5 ;心理自救 幫你度過“大一”危機[N];中國婦女報;2002年
6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梨園醫(yī)院 王昌萍;都是孤獨惹的“禍”[N];健康報;2000年
7 ;走出孤獨[N];中國婦女報;2002年
8 寧在蘭;戰(zhàn)勝孤獨桑榆未晚 [N];中國醫(yī)藥報;2002年
9 沈曉夫;網(wǎng)絡化孤獨[N];健康報;2002年
10 本報記者 周敏;無奈的孤獨[N];大眾科技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李藝敏;我為什么不如他[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許志紅;大學生人際困擾與應對策略的心理社會機制及認知干預[D];吉林大學;2010年
3 陳堅;代際工作價值觀發(fā)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4 董潔;基于循證心理實踐的高校新生適應障礙篩查和干預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魏彬;中學生人際關系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及教育引導[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陳樹婷;高中生情緒智力、人際關系和學業(yè)成績的相關性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3 郝世君;電子對抗兵人際關系特點及教育干預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6年
4 顏桂梅;高中生和諧人際關系、領悟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5 蔣洪波;人際關系狀態(tài)形容詞模糊賦值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6 劉熱生;學生抑郁癥的心理機制及其干預的個案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7 賈淑芳;人際信任在大學生網(wǎng)絡交往和現(xiàn)實交往中的比較[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李雅斯;影響中國人人情行為傾向三因素的實證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9 王曉剛;青少年學生抑郁自評量表的初步編制[D];西南大學;2007年
10 蔣丹;大學生自我認同與宿舍人際關系的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2084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208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