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遠程教育論文 >

微課程的設計分析與模型構建

發(fā)布時間:2018-07-27 13:27
【摘要】:伴隨著翻轉課堂、移動學習、碎片化學習、混合學習、研究性學習、個性化學習等概念的普及和發(fā)展,近幾年微課程也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國內外掀起了一股對微課程理念、應用前景以及在實踐中進行微課程教學模式探索的熱潮。然而,目前對微課程尚無統(tǒng)一界定,有的學者認為"微講座""微視頻""微課"皆等同于"微課程";有的學者認為"微課程"的講解時間應在"1分鐘""5分鐘"或"10分鐘"之內。那么到底什么是微課程?微課程與這些概念的關系又是如何?以及如何設計微課程呢?這些問題將是本文試圖解答與探索的。文章首先對"微課程"與"微講座""微視頻""微課"等概念的關系進行了梳理;其次分析了三個微課程網站的設計結構,最后從頂層設計的視角提出了"微課程"的概念設計模型。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s of flipping classroom, mobile learning, fragmented learning, mixed learning,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and so on, microcourses have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educators in recent years. At home and abroad, there has been an upsurge in microcurriculum concepts, application prospect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microcurriculum teaching models in practice. However, at present, there is no uniform definition of microcurriculum. Some scholars think that "micro-lecture", "micro-video", "micro-lesson" are equivalent to "micro-course", and some scholars think that "microcourse" should be explained in "1 minute" 5 minutes "or" 10 minutes ". So what exactly is a microcourse?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courses and these concepts? And how to design microcourses? These questions will be solved and explored in this paper. First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course" and "micro-video" and "micro-lesson" is analyzed, and then the design structure of three microcourse websites is analyzed. Finally, the conceptual design model of "microcurriculum" is put forwa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p-level design.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開放教育學院;華東師范大學上海數字化教育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基金】:上海市教委委托課題“技術豐富環(huán)境下的課堂有效教學研究”資助
【分類號】:G43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張民選;模塊課程:現代課程中的新概念、新形態(tài)[J];比較教育研究;1993年06期

2 胡鐵生;;“微課”:區(qū)域教育信息資源發(fā)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年10期

3 曾文婕;;微型課程: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新方向[J];教育科學研究;2009年02期

4 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年01期

5 祝智庭;張浩;顧小清;;微型學習——非正式學習的實用模式[J];中國電化教育;2008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超;;中國高校網站交互探析[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1年07期

2 李振亭;趙江招;;微型學習:成人教育的新途徑[J];成人教育;2010年07期

3 胡通海;汪穎;;面向成人學習者的微型學習資源分類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1年01期

4 朱哲;甄靜波;;基于社會性軟件的大學生非正式學習模式構建[J];電化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5 徐升;孫玉環(huán);;基于SECI模型對虛擬學習社區(qū)非正式學習過程的研究——以ExcelHome學習社區(qū)為例[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年30期

6 唐德海;甘鵬;;模塊課程實現的若干原則性問題探討[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年03期

7 李朋飛;李園園;郝建英;;基于Twitter(微博)的非正式學習探究[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年25期

8 聶久勝;;高校主題班會研究述評[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1年05期

9 高榮國;;網絡教育的形態(tài)真諦——解析網絡的學習、知識和教學形態(tài)[J];中國遠程教育;2012年08期

10 郭小潔;;Web2.0環(huán)境下非正式學習模式的構建[J];成功(教育);2012年2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賴群;;非正式學習在高職圖書館信息素養(yǎng)教育中的實踐與思考[A];2010廣西圖書館學會年會暨第28次科學討論會論文集[C];2010年

2 王海麗;;關于技工院校主題班會設計與實施研究的文獻綜述[A];中國職協2013年度優(yōu)秀科研成果獲獎論文集(中冊)[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菊;關聯主義學習理論及其視角下的教與學組織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羅堯成;我國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楊榮昌;教師繼續(xù)教育課程體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李海芬;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基礎課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吳永和;學習資源服務生態(tài)環(huán)境構建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高山;普通高中物理模塊課程教學實施調查及比較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7 廖元錫;新課程高考方案及考試大綱對高中科學領域模塊課程實施的影響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8 馬金晶;成果導向教育博士課程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9 彭文輝;網絡學習行為分析及建模[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10 張浩;新媒體環(huán)境中的微型學習設計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梅;基于社會性軟件的教師專業(yè)成長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龔程玉;小學生命教育微型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盧進滿;基于小屏幕的教學軟件用戶界面設計與應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朱琦;手機移動學習資源內容設計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5 王立國;基于Web2.0的大學生非正式學習社區(qū)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謝明穎;移動學習對象元數據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穆曉艷;協作網絡環(huán)境下中學教師非正式學習現狀及對策探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蘇玲玲;移動通信環(huán)境下的微學習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宣曼一;基于網絡的大學生非正式學習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10 趙云菲;小件的設計與開發(fā)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玉芹;鐘洪蕊;;國家精品課程網上資源教學設計與開發(fā)的內容分析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08年12期

2 胡鐵生;;“微課”:區(qū)域教育信息資源發(fā)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年10期

3 吳剛平;;深入研究教學過程中動態(tài)生成的課程資源[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6年06期

4 顧鳳佳;李舒愫;顧小清;;微型學習現狀調查與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5 桑新民;李曙華;謝陽斌;;21世紀:大學課堂向何處去?——“太極學堂”的理念與實踐探索[J];開放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6 孫眾;馬玉慧;;課堂教學視頻的力量——網絡時代教師群體學習的新渠道[J];開放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7 胡鐵生;區(qū)域教育信息資源建設的發(fā)展趨勢[J];信息技術教育;2005年08期

8 關中客;;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年17期

9 吳美嬌;項國雄;;國家精品課程網絡教學資源現狀分析與優(yōu)化[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10 滕霞,段崇江,張建偉,王學優(yōu);網絡課程評價標準的研制[J];現代教育技術;2003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羅丹;微型課程的設計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萬鋒;;移動學習應用模式探究[J];科技資訊;2008年31期

2 李瑩;;M-learning:學習的未來[J];今日科苑;2007年22期

3 李望秀;李華新;;移動學習的新視域──歐洲mGBL項目[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9年02期

4 李婧;;基于Twitter的移動學習趨勢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09年10期

5 胡乃香;;移動學習在大學生學習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32期

6 馬如宇;;影響移動學習用戶使用態(tài)度的前置性和潛在性因素解析——基于擴展式科技接受模型的視點[J];實驗教學與儀器;2009年10期

7 鄭琳琳;;利用小件進行移動學習的應用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0年11期

8 吳文濤;呂旭佳;張新明;;校園移動學習活動探究與設計[J];中小學電教;2010年12期

9 高蓉蓉;呂森林;;基于手機的移動學習——教育技術研究的新熱點[J];現代教育技術;2006年06期

10 宋桂敏;;資源管理策略在移動學習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趙萌;;云計算及其在移動學習模式下應用初探[A];計算機研究新進展(2010)——河南省計算機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徐紅梅;;現階段遠程教育的交互設計分析[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孫以灌;;陶行知的課程化素質教育體系[A];紀念福建省陶行知研究會成立20周年——陶研優(yōu)秀論文集[C];2004年

4 徐正巧;趙德偉;莊科君;;認知彈性理論視角下的移動學習模式的探討[A];Proceedings of 2010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10 NVCIC)[C];2010年

5 王越;;移動技術支持的協作學習[A];創(chuàng)新沈陽文集(B)[C];2009年

6 白銀;;國內教育技術媒體研究概述[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7 牛麗;陳珂;李金祥;;基于云計算的遠程教育學習環(huán)境構建研究[A];2011高等職業(yè)教育電子信息類專業(yè)學術暨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8 尚鮮連;陳靜;牛麗;;泛在學習環(huán)境的構建與研究[A];2011高等職業(yè)教育電子信息類專業(yè)學術暨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廣州知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何沛如;移動學習的七大商業(yè)機遇[N];人民政協報;2011年

2 江蘇省南京市夫子廟小學校長 馮愛東;“孔夫子”也是一個校本教育資源[N];中國教育報;2008年

3 王曉飛;探索信息化條件下學習方式新變革[N];中國教育報;2011年

4 美國楊百翰大學 P. Clint Rogers Stephen W. Liddle 清華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韓錫斌;移動教育為偏遠地區(qū)信息化帶來希望[N];中國計算機報;2006年

5 記者  沈祖蕓;教師可自由選擇培訓機構和課程[N];中國教育報;2006年

6 李遠;打造全新多維互動課堂[N];中國教育報;2006年

7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 胡小勇(曲岸);21世紀教育e化愿景[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6年

8 ;讓信息技術應用產出“智慧教學”[N];文匯報;2010年

9 曹飛;突出信息化的教育服務功能[N];光明日報;2007年

10 記者宋莉;中教與美國BTB強強合作共推移動設備瀏覽器[N];科技日報;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蘇芳;以培養(yǎng)師范生教學設計能力為主線的微型課程設計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2 趙云菲;小件的設計與開發(fā)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3 馬庚明;支持情境認知的移動學習課程設計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4 羅丹;微型課程的設計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5 傅健;我國移動學習現狀及發(fā)展對策[D];吉林大學;2010年

6 于肆洋;3G技術支持的移動學習模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顧鳳佳;微型移動學習資源的可用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朱琦;手機移動學習資源內容設計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友欣;手機移動學習輔助教學系統(tǒng)的設計與應用[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10 崔健;移動學習教學設計模式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

本文編號:214798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14798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9f8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