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心理學視閾下的研究生學術道德建設
本文關鍵詞:道德心理學視閾下的研究生學術道德建設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如何引導研究生樹立正確的學術價值觀、提高學術敏感性、強化學術公正感、養(yǎng)成學術道德行為習慣已經(jīng)成為高校教育發(fā)展面臨的重要問題。文章以"道德心理四過程模型"為依托,結合高校研究生學術道德狀況調研,從明確學術道德認知、促進學術道德行為習慣養(yǎng)成、營造積極健康的學術氛圍三個角度,對提高高校研究生學術道德建設工作提出建議。
【作者單位】: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研究生院;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研工部;
【關鍵詞】: 道德心理 學術道德 行為習慣
【基金】:黑龍江省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資助項目(JGXM_HLJ_2012047)
【分類號】:G643.1
【正文快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文化、道德建設,不僅是涉及“興國”之策的大問題,也是“立人”的根本性問題,高瞻遠矚地提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的道德價值論。作為高等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最高層次和國家重要的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研究生的學術道德直接引領我國未來學術思想的發(fā)展方向,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吳榮先;;道德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J];長沙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2 鄭信軍;岑國楨;;道德敏感性:概念理解與辨析[J];心理學探新;2009年01期
3 王學風;;論研究生學術道德教育的內容和途徑[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年01期
4 趙秋靜;;大學文化價值認同與大學生主體意識培養(yǎng)[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顏衛(wèi)東;;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思考[J];成功(教育);2009年07期
2 馬革蘭;杜秉玉;;部分研究生學術道德失范的根源及對策[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0年01期
3 張海蓮;鄭曉艷;;研究生學術道德失范與教育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09期
4 朱燕;;社會轉型期大學生道德敏感性的價值[J];安順學院學報;2013年03期
5 劉義;;非主流文化對當代大學生職業(yè)價值觀的影響及教育對策[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年01期
6 劉義;;論非主流大學生的職業(yè)價值困惑[J];大學教育;2014年04期
7 劉義;;大學生群體職業(yè)認同與多元范式職業(yè)價值觀教育探析[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05期
8 馬革蘭;;研究生學術道德失范、根源及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年11期
9 李華;;研究生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淺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0年05期
10 李麗麗;;研究生學術不端行為原因及對策措施淺析[J];經(jīng)濟研究導刊;2011年28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王中軍;網(wǎng)絡文明建設中網(wǎng)民自律培育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2 陳明;全真道的道德修養(yǎng)論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3 鄒芳;道德營銷與關系營銷[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4 邵愛國;關于說謊的道德認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5 周雙麗;美是道德善的象征[D];復旦大學;2009年
6 齊貴云;西方道德情感主義視野中的移情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7 朱纓;學術規(guī)范教育及其制度安排研究[D];南京大學;2013年
8 李琰;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專業(yè)實踐中的倫理困境研究[D];西南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延麗;我國研究生學術道德保障體系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趙磊;企業(yè)倫理教學中學生特質與態(tài)度改變的關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3 王潔敏;公民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情感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4 陳泳佑;中學生命道德教育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5 楊薇;大學生社會公德認識的特點及教育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6 臧燕紅;中小學生對集體謊的理解、道德評價和選擇[D];浙江師范大學;2010年
7 韓炎坪;碩士研究生科研素質及其自我養(yǎng)成[D];廣西師范大學;2012年
8 姚蘊蘊;道德冷漠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及對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2年
9 李英源;傣漢7-13歲兒童公正觀念發(fā)展與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10 高肖肖;東方人的道德情緒與掩飾行為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荀振芳;學術自律視角中的學術自由[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3年11期
2 周光禮,劉獻君;學術自由與社會干預的整合認同——大學定位的再思考[J];江蘇高教;2002年01期
3 顏柯;學術價值觀錯位:學術道德失范的根源[J];當代教育論壇;2004年01期
4 江新華;研究生學術道德失范:表現(xiàn)、根源與對策[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3年01期
5 汪青松;試論當前規(guī)范學術道德的機制構建[J];理論與改革;2004年04期
6 郭世佑;學術規(guī)范與博士生教育[J];社會科學論壇;2005年03期
7 翁飛;關于學術創(chuàng)新的幾點認識[J];學術界;2002年05期
8 陳秉公;陳卓;;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高知群體”中引領的規(guī)律性[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年10期
9 梁萊歆;加強研究生學術道德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03年Z1期
10 何建良;;學術規(guī)范與研究生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2006年07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葛晨虹;學術道德建設必須加強[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2年04期
2 ;增強學術道德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J];中國高等教育;2002年09期
3 寧濱 ,朱崇實;對高校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認識與建議[J];中國高等教育;2002年20期
4 劉紅梅;加強學術道德建設芻議[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03期
5 鄭振鋒;;以創(chuàng)新教師評價機制加強學術道德建設[J];教育與職業(yè);2006年29期
6 馮國英;;創(chuàng)新高校學術道德建設機制[J];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09年10期
7 王天兵;楊大偉;;關于高校學術道德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0年07期
8 ;我校頒布文件加強學術道德建設[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5期
9 趙飛;張艷;;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學術道德建設[J];經(jīng)濟研究導刊;2011年08期
10 鄭園;;研究生學術道德建設芻議[J];青春歲月;2011年2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朱斌;;高校加強學術道德建設工作研究[A];高等學校紀檢監(jiān)察工作研究(六)[C];2008年
2 朱斌;;高校加強學術道德建設工作研究[A];北京教育紀檢監(jiān)察工作研究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李育民;李虹;;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加強知識產(chǎn)權保護與學術道德建設的做法[A];2011第三屆全國醫(yī)學科研管理論壇暨江蘇省醫(yī)學科研管理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4 王薇;錢覺壽;;高?萍计诳瘜W術道德建設的責任[A];中國高校學術出版(Ⅳ)——中國高?萍计诳芯繒15次年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劉繼安;學術道德建設 高校責任重大[N];中國教育報;2002年
2 記者袁新文;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N];光明日報;2002年
3 記者 焦新;建章立制加強領導推進學術道德建設[N];中國教育報;2006年
4 記者 靳曉燕;教育部印發(fā)《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進一步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意見》[N];光明日報;2006年
5 記者 陳婉婉;我省加強高校學術道德建設[N];安徽日報;2009年
6 整理 本報記者 高博;付向東:學術道德建設不能只打蒼蠅不打老虎[N];科技日報;2012年
7 記者 朱振岳 通訊員 單泠 周煒;科學家要珍惜自己聲譽[N];中國教育報;2009年
8 浙江大學校長 楊衛(wèi);“賀海波論文事件”的深刻警示[N];中國教育報;2009年
9 本報記者 霍文琦;加強學術道德建設 謹防極端利己之風[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10 孫瑛(作者單位:合肥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必須加強學術研究道德管理[N];安徽經(jīng)濟報;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張慧;高校學術道德建設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2 賈佳;碩士研究生學術道德建設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2年
3 王侃;誠信視野下研究生學術道德建設研究[D];武漢工程大學;2013年
4 李文靜;研究生學術道德建設長效機制研究[D];南昌大學;2014年
5 張美君;我國高校學術道德建設的實證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書潤;論我國高校學術道德建設[D];河海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8744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874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