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虛擬社交文化研究
本文關鍵詞:大學生虛擬社交文化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網(wǎng)絡社會的崛起對人類交往領域的擴展是空前的,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得基于網(wǎng)絡平臺而誕生的虛擬社交趨于普遍。當這種交往模式逐漸常態(tài)化時,虛擬社交文化也逐漸引起人們對它的重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關注和探究大學生虛擬社交及其而生成的虛擬社交文化,既是面對網(wǎng)絡社會發(fā)生深刻變革所提出來的重要而緊迫的社會實踐問題,也關乎大學生順利的成長成才。大學生虛擬社交文化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形態(tài),意指大學生這個交往主體在互聯(lián)網(wǎng)虛擬平臺上因其行動所產(chǎn)生非本能的交往意識、交往觀念及交往行為方式的總和。它關涉到教育、購物、娛樂等方方面面,憑借著其虛擬性、多元性、平等性、開放性等特點深深影響著大學生生活的各個角落。 本文基于文化的理論視角探討大學生的網(wǎng)絡虛擬交往的思想和行為,遵循從理論到實踐、由抽象而具體的邏輯線路,主要采用理論思辨與實證調研相結合的方法展開研究。首先對大學生虛擬社交文化的涵義、特征及本質給予多維的理論論證和解析,旨在闡明“什么是大學生虛擬社交文化”;接著較全面闡析了大學生虛擬社交文化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的綜合效應,揭示了虛擬社交文化借助行為效仿、自我生存選擇、交往實踐、文化博弈等方式作用于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機理;在前述研究的基礎上,最后提出了加強虛擬社交文化背景下大學生健康人際交往的措施:即從主體認知引導、學校教育引導、網(wǎng)絡技術掌握、學校社會聯(lián)動四個方面構建教育引導對策,以期合理規(guī)范大學生虛擬社交行為,從而引導大學生健康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大學生 虛擬社交 文化 教育對策
【學位授予單位】:閩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C912.1;G645.5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導論11-17
- 一、 研究目的和意義11-12
- (一) 研究目的11
- (二) 研究意義11-12
- 二、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12-13
- (一) 國外研究現(xiàn)狀12
- (二) 國內研究現(xiàn)狀12-13
- 三、 主要研究內容及創(chuàng)新點13-15
- (一) 主要研究內容13-14
- (二) 創(chuàng)新之處14-15
- 四、 研究方法15-17
- 第一章 虛擬社交及虛擬社交文化17-27
- 第一節(jié) 虛擬交往:網(wǎng)絡時代的生存方式17-19
- 一、 網(wǎng)絡時代的社會交往更迭17-18
- 二、 虛擬社交異軍突起18-19
- 第二節(jié) 文化新格局:虛擬社交文化初探19-27
- 一、 文化探討的多重視角19-20
- 二、 虛擬社交文化的孕育及發(fā)展20-23
- 三、 虛擬社交文化的內核與外延23-25
- 四、 虛擬社交文化的構成要素25-27
- 第二章 大學生虛擬社交文化的特征及本質27-39
- 第一節(jié) 大學生虛擬社交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27-32
- 一、 交往要素的改變27-29
- 二、 交往過程的變革29-30
- 三、 話語形態(tài)的革新30-32
- 第二節(jié) 大學生虛擬社交文化的形態(tài)特征32-35
- 一、 多元性與主導性共存32-33
- 二、 矛盾性與兼容性同生33-34
- 三、 偶然性與依賴性并具34-35
- 第三節(jié) 大學生虛擬社交文化的本質35-39
- 一、 形成社會認同35-36
- 二、 滿足精神需求36-39
- 第三章 大學生虛擬社交文化的理論審視與現(xiàn)實觀照39-53
- 第一節(jié) 近現(xiàn)代交往理論及其借鑒39-43
- 一、 近現(xiàn)代交往理論與虛擬交往39-42
- 二、 各交往理論對本研究的借鑒意義42-43
- 第二節(jié) 大學生虛擬社交文化的現(xiàn)實依據(jù)43-53
- 一、 大學生虛擬社交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43-46
- 二、 大學生虛擬社交的案例分析46-50
- 三、 大學生虛擬交往文化的類型50-53
- 第四章 大學生虛擬社交文化的效應圈53-67
- 第一節(jié) 大學生虛擬社交文化的積極作用53-56
- 一、 擴大大學生交往范圍,拓寬生存領域53
- 二、 充實大學生交往內容,革新思想體系53-54
- 三、 豐富大學生交往手段,提升交往能力54-55
- 四、 強化大學生交往功能,促進自身發(fā)展55-56
- 第二節(jié) 大學生虛擬社交文化的消極影響56-58
- 一、 混淆大學生的交往認知56
- 二、 扭曲大學生的價值追求56-57
- 三、 降低大學生的自律能力57
- 四、 異化大學生的行為方式57-58
- 第三節(jié) 大學生虛擬社交文化的總體效應58-62
- 一、 虛擬社交文化的“兩極”綜合效力58-61
- 二、 虛擬社交與現(xiàn)實交往的互補共長61-62
- 第四節(jié) 大學生虛擬社交文化的作用機理62-67
- 一、 交往行為的效仿62-63
- 二、 主體生存的選擇63
- 三、 交往活動的踐行63-64
- 四、 文化博弈的推力64-67
- 第五章 虛擬社交環(huán)境下的教育對策67-77
- 第一節(jié) 推進主流意識建設,堅守正確認識方向67-69
- 一、 變革“三觀”教育,堅守主流方向67-68
- 二、 加強人格教育,夯實內在基礎68
- 三、 注重意識教育,激發(fā)前導作用68-69
- 第二節(jié) 掌握交往行為藝術,發(fā)揮學校教育功能69-71
- 一、 構建教育主體間和諧的交往關系69-70
- 二、 踐行教育主體間互動的交往模式70-71
- 第三節(jié) 占領網(wǎng)絡新型陣地,構筑健康虛擬社區(qū)71-73
- 一、 建設校園虛擬社區(qū),搭建德育新平臺71-72
- 二、 完善學校網(wǎng)絡安全保障機制72-73
- 第四節(jié) 共建學校社會聯(lián)動,營造良好交往境域73-77
- 一、 提升學生社團質量,,改進校園社交氛圍73-74
- 二、 搭建多元實踐平臺,優(yōu)化社會交往環(huán)境74-77
- 結語77-79
- 參考文獻79-83
- 附錄83-85
- 致謝85-87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8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永謀;;論虛擬交往的結構與功能[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2 趙仁青;;論網(wǎng)絡交往主體的異化與重建[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7期
3 黃勝進;;網(wǎng)絡社會交往行為問題的哲學反思[J];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05期
4 于婷婷;竇光華;;社交網(wǎng)絡服務興起的社會學意義[J];當代傳播;2011年06期
5 錢結海;;“虛擬社會”: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應有的場域[J];湖北社會科學;2012年01期
6 杜國崗;;儒家道德對網(wǎng)絡交往的幾點啟示[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S1期
7 張菡;王洋;;談網(wǎng)絡對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活動的異化[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8 李素霞;許婉璞;;網(wǎng)絡交往與人的全面發(fā)展[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9 馬寧;大學生網(wǎng)絡交往心理機制分析[J];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01期
10 李惠;;網(wǎng)絡時代下的網(wǎng)絡主體及其主體性的解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9年1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孫余余;人的虛擬生存與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盧斌;哲學視域下的網(wǎng)絡社會交往[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3 曾玉梅;公民社會與網(wǎng)絡社會兩種理論路徑下網(wǎng)絡社會交往的結構分析[D];武漢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大學生虛擬社交文化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398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39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