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隱性課程建設探討
發(fā)布時間:2020-10-27 23:10
隱性課程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意義,加強大學隱性課程建設有利于大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本文旨在大學隱性課程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探討大學隱性課程建設的問題與對策,期冀大學能充分發(fā)揮隱性課程的育人功能,培養(yǎng)大學生的“健全人格”。 全文由六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簡要闡述本研究的思路與方法,并對相關概念進行界定;第二部分主要是在借鑒前人對隱性課程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筆者對大學隱性課程內涵、特征及其構成要素的理解;第三部分主要論述大學隱性課程建設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義;第四部分則主要介紹大學隱性課程建設的現(xiàn)狀,指出隱性課程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并試圖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第五部分論述大學隱性課程建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并在此基礎上,嘗試性提出大學隱性課程建設的建議;最后,得出結論。 本論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獻法、訪談法和調查法等。
【學位單位】:江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7
【中圖分類】:G642.3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導言
一、問題的提出
二、相關研究概述
(一) 國外研究概述
(二) 國內研究概述
三、本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 課程
(二) 隱性課程
(三) 大學隱性課程
(四) 大學隱性課程建設
第二章:大學隱性課程內涵、特征及構成要素分析
一、大學隱性課程的內涵
(一) 大學隱性課程的內涵認識
(二) 大學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及活動課程的關系探討
二、大學隱性課程的特征
(一) 教育內容的依附性、多元性、開放性
(二) 教育過程的潛隱性、濡染性、暗示性
(三) 教育效果的差異性、愉悅性、持久性
三、大學隱性課程的構成要素分析
(一) 物質層面
(二) 制度層面
(三) 精神層面
(四) 行為層面
第三章、大學隱性課程建設的必要性及其意義探究
一、大學隱性課程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一) 大學教育的使命要求
(二) 大學生社會化的需要
二、加強大學隱性課程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 對大學生理性因素發(fā)展的意義
(二) 對大學生非理性因素發(fā)展的意義
第四章:大學隱性課程建設的現(xiàn)狀分析
一、大學隱性課程建設的現(xiàn)狀概述
(一) 大學隱性課程建設的現(xiàn)今成果
(二) 大學隱性課程建設存在的不足
二、大學隱性課程建設問題原因分析
(一) 主觀認識方面
(二) 客觀實踐方面
第五章:大學隱性課程建設的原則與對策
一、大學隱性課程建設的主要原則
(一) 整體性原則
(二) 教育性原則
(三) 以生為本原則
(四) 創(chuàng)新性原則
(五) 特色性原則
二、大學隱性課程建設的基本策略
(一) 大學隱性課程物質層的建設
(二) 大學隱性課程制度層的建設
(三) 大學隱性課程精神層的建設
(四) 大學隱性課程行為層的建設
第六章:結語
一、關于本研究的結論性感想
(一) 大學隱性課程建設很重要
(二) 大學隱性課程建設的策略很重要
二、本研究的不足與后續(xù)研究方向
主要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后記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59206
【學位單位】:江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7
【中圖分類】:G642.3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導言
一、問題的提出
二、相關研究概述
(一) 國外研究概述
(二) 國內研究概述
三、本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 課程
(二) 隱性課程
(三) 大學隱性課程
(四) 大學隱性課程建設
第二章:大學隱性課程內涵、特征及構成要素分析
一、大學隱性課程的內涵
(一) 大學隱性課程的內涵認識
(二) 大學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及活動課程的關系探討
二、大學隱性課程的特征
(一) 教育內容的依附性、多元性、開放性
(二) 教育過程的潛隱性、濡染性、暗示性
(三) 教育效果的差異性、愉悅性、持久性
三、大學隱性課程的構成要素分析
(一) 物質層面
(二) 制度層面
(三) 精神層面
(四) 行為層面
第三章、大學隱性課程建設的必要性及其意義探究
一、大學隱性課程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一) 大學教育的使命要求
(二) 大學生社會化的需要
二、加強大學隱性課程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 對大學生理性因素發(fā)展的意義
(二) 對大學生非理性因素發(fā)展的意義
第四章:大學隱性課程建設的現(xiàn)狀分析
一、大學隱性課程建設的現(xiàn)狀概述
(一) 大學隱性課程建設的現(xiàn)今成果
(二) 大學隱性課程建設存在的不足
二、大學隱性課程建設問題原因分析
(一) 主觀認識方面
(二) 客觀實踐方面
第五章:大學隱性課程建設的原則與對策
一、大學隱性課程建設的主要原則
(一) 整體性原則
(二) 教育性原則
(三) 以生為本原則
(四) 創(chuàng)新性原則
(五) 特色性原則
二、大學隱性課程建設的基本策略
(一) 大學隱性課程物質層的建設
(二) 大學隱性課程制度層的建設
(三) 大學隱性課程精神層的建設
(四) 大學隱性課程行為層的建設
第六章:結語
一、關于本研究的結論性感想
(一) 大學隱性課程建設很重要
(二) 大學隱性課程建設的策略很重要
二、本研究的不足與后續(xù)研究方向
主要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后記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潔,稅偉;論大學生社會化的發(fā)展階段及主要內容[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2 劉寶存;何謂大學精神[J];高教探索;2001年03期
3 大學精神與教育創(chuàng)新課題組;21世紀的中國大學精神[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02期
4 李化樹;論大學的軟實力[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5 何玉海;課程改革中隱性課程的作用不容忽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年04期
6 賈克水,朱建平,張如山;隱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質特征[J];教育研究;2000年08期
7 簡世德;論隱形課程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4年01期
8 陳紅軍,賈蓮芝,宋書通;潛在課程對學生素質教育的影響及設計[J];遼寧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9 王桂林;潛在課程:一種不容忽視的教育資源[J];教育探索;2003年06期
10 郝建功;高校校園建筑文化建設的思考[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嚴峰;中國大學文化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李先國;高校隱性文化建設探析[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2 高碧青;隱性課程評價的理論初探[D];云南師范大學;2004年
3 李振英;中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比較與借鑒[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8592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859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