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6-02 12:57
【摘要】: 高等教育人口是指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與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的總稱。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性是指它基于地理環(huán)境、區(qū)位等地域性因素的獨特性,即區(qū)域之內的同質性與區(qū)域之間的異質性。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性研究涉及多個學科,如人口學、地理學和高等教育學等。論文圍繞“地域演進—成因解釋—地域評價—未來趨勢”這一主線構架全篇,回答了我國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性是什么樣的?怎樣如此?如何評價?未來趨勢將會怎樣等系列問題。 建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人口增量明顯,但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分布變動較小。以省域為單元的分析表明,高等教育人口規(guī)模、密度的省域分布序位相對穩(wěn)定;以區(qū)域為單元的分析表明,我國高等教育人口總量在南北、東中西的分布上呈相對穩(wěn)定的格局,南北方,東、中西部基本上各持一半,高等教育人口大量集聚在東南沿海地區(qū)。從演變趨勢來看,高等教育人口集中指數總體上呈先降后升的態(tài)勢,以1996年為分界點,之前呈分散化、均衡化,但1996年后,高等教育人口區(qū)域分布不斷趨向集中化;綜合研究也表明,高等教育人口分布的南北、東、中西差異將會繼續(xù)擴大,高等教育人口南移、東移趨勢十分明顯。 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性是多種因素的綜合結果。自然環(huán)境是基礎性、前提性的因素,經濟條件是關鍵原因,教育因素的影響十分直接,社會制度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條件,而歷史文化也是解釋其地性差異的重要原因。具體而言,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與海拔高度呈顯著負相關,我國80%以上的高等教育人口集聚在海拔500米以下地區(qū),其中100米以下地區(qū)占65%左右。就地貌和氣候來看,高等教育人口在平原地帶和水域附近,在降水量充沛,耕地質量較高的區(qū)域聚集較為密集。我國70%左右的高等教育人口集聚在距離海岸線600千米以內的地區(qū),其中200千米以內的地區(qū)占50%左右。此外,交通的便利也有利于高等教育人口聚集;從經濟條件來看,我國高等教育人口分布與經濟總量分布基本相同,第一產業(yè)對高等教育人口的聚集能力較弱,第二產業(yè)對高等教育人口具有很強聚集作用,我國第三產業(yè)發(fā)展程度還較低,它對高等教育人口的聚集作用沒有得到充分體現(xiàn);教育因素對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性最為直接,從整體上看,我國高等教育的區(qū)域分布與高等教育人口分布具有類似的特征。綜合多種因素進行回歸分析表明,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性可以直接由高校在校生數、GDP和公路里程三類變量解釋94.7%,但上述因素之間具有交互作用,且還受到諸多間接因素的影響。總之,現(xiàn)實的高等教育人口地域性,可由教育與經濟因素進行直接解釋,但上述因素本身都受到地理環(huán)境的基礎性制約作用。 我國高等教育的非均衡性是絕對的,但不平衡并不一定代表著不合理。以基尼系數為例,按絕對量評價的高等教育人口數在我國區(qū)域間的分布是相對平衡的,但若以高等教育人口密度、高等教育人口的經濟密度和高等教育人口的公路密度等相對量進行評估,高等教育的均衡性在不斷變動?傮w來看,高等教育人口與經濟、教育因素之間的調和性較高,而與總人口、地理面積和交通條件等因素的調和性較低。根據調和系數法測算,盡管我國區(qū)域高等教育人口非均衡性明顯,但其分布是合理的。 論文最后提出了三個建議:首先,嘗試并呼吁把高等教育人口的研究單獨作為一個研究對象,即在人口學與高等教育學的交叉處,構建高等教育人口(學)的新領域;其次,在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調整中,要遵循高等教育人口分布的規(guī)律,切忌完全的政策導向;再次,要合理評價我國高等教育人口的分布,避免均衡即合理的錯誤導向。 總之,高等教育人口及其地域性的變動過程及趨勢,對知識增進與問題解決均具價值。高等教育人口領域的探索將進一步促進教育與人口的交融互動,促進學科間的合作;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性特征也對我國現(xiàn)實的高等教育發(fā)展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如何根據高等教育人口要素的變動,及時規(guī)劃與調整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戰(zhàn)略等等,都是此領域需要繼續(xù)探討的重要問題。
【圖文】:
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中國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性研究(3)高等教育人口的城鄉(xiāng)分布我國高等教育人口主要集中在城鎮(zhèn)地區(qū),1964年城鎮(zhèn)高等教育人口占總高等教育人口的85.6606。從省域分布上看,各省域高等教育人口在城鄉(xiāng)之間的分布差異也十分懸殊。例如高的地區(qū)是北京市,達到1964年城鎮(zhèn)高等教育人口點總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最97.74?0,最低的是青海省,為56.460/0全國均值85.660k比較,,多數省域(18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圖3.2.2)。與此外,在城鄉(xiāng)高等教育人口比例的省域分布模式中,城鎮(zhèn)的分布模式與全國相近,而各省域鄉(xiāng)村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均處于較低水平(圖3.2.3)!浮浮隔骠娑肫D艱簇瓤瓤磷黝黝嘛醚}}}攘翻翻嘛翩翩「落翻翻n乃ppppp壓藕藕呱藻國國r轟履llll獲孰孰「玉聶lll腸詡詡順)霸霸卜良潮潮取霜霜11澳彭勸勸.咖七習習卜動明明l乞七翻翻L分繃繃1.之勇紛紛暇脫盆...卜一月月月lllllllllllllllllllll咚g翔翔.汀夕鍬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
34.01)、 (114.99,34.11)和(114.63,33.75)。通過 ArCView地圖軟件還原可知,1964~2000年中國高等教育人口重心都落在河南省境內,且其重心移動的總體方向呈現(xiàn)出由北向南,由東偏西的移動軌跡(圖3.3.2)。表 3.3.2經度緯度中國大陸各省域省會城市的經緯度坐標省會城市經度緯度省會城市經度緯度
本文編號:2693192
【圖文】:
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中國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性研究(3)高等教育人口的城鄉(xiāng)分布我國高等教育人口主要集中在城鎮(zhèn)地區(qū),1964年城鎮(zhèn)高等教育人口占總高等教育人口的85.6606。從省域分布上看,各省域高等教育人口在城鄉(xiāng)之間的分布差異也十分懸殊。例如高的地區(qū)是北京市,達到1964年城鎮(zhèn)高等教育人口點總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最97.74?0,最低的是青海省,為56.460/0全國均值85.660k比較,,多數省域(18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圖3.2.2)。與此外,在城鄉(xiāng)高等教育人口比例的省域分布模式中,城鎮(zhèn)的分布模式與全國相近,而各省域鄉(xiāng)村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均處于較低水平(圖3.2.3)!浮浮隔骠娑肫D艱簇瓤瓤磷黝黝嘛醚}}}攘翻翻嘛翩翩「落翻翻n乃ppppp壓藕藕呱藻國國r轟履llll獲孰孰「玉聶lll腸詡詡順)霸霸卜良潮潮取霜霜11澳彭勸勸.咖七習習卜動明明l乞七翻翻L分繃繃1.之勇紛紛暇脫盆...卜一月月月lllllllllllllllllllll咚g翔翔.汀夕鍬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湘
34.01)、 (114.99,34.11)和(114.63,33.75)。通過 ArCView地圖軟件還原可知,1964~2000年中國高等教育人口重心都落在河南省境內,且其重心移動的總體方向呈現(xiàn)出由北向南,由東偏西的移動軌跡(圖3.3.2)。表 3.3.2經度緯度中國大陸各省域省會城市的經緯度坐標省會城市經度緯度省會城市經度緯度
本文編號:26931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693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