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模式的分析及啟示
[Abstract]:Curriculum setting mod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quality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ls in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subject-based model, competency-based model and hybrid mode. Each of these three models has its own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They have a process of evolution in the same university and different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universities. The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etting model, bring all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into the unified curriculum setting model,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bility based model and the mixed model. At the same time, accelerate the reform and improvement based on the discipline model.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2009年度)“高等教育治理中教育協(xié)會組織的功能及實現機制”(項目批準號09YJC880057)的研究成果
【分類號】:G649.7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孔令帥;;當前美國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改革:背景·困難·趨勢[J];教育科學;2007年06期
2 汪征;;美國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的文化傳播策略[J];現代教育管理;2011年06期
3 孔令帥;;當前美國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實施存在的困難[J];江蘇高教;2007年02期
4 江波;劉楚佳;;美國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特點與啟示[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5 趙義華;;通識教育的困境及其因應——基于對近年美國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改革報告文本的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1年03期
6 龍大為;何蘭英;;美國高校的通識教育評介[J];中國高等教育;2006年08期
7 溫偉力;;“博耶報告”影響下的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改革[J];外國教育研究;2010年09期
8 康全禮;;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反思[J];江蘇高教;2009年02期
9 劉筠;;國外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的狀況及啟示[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10 圳;;1995年美國前15名研究型大學的排名[J];世界教育信息;199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武荔涵;;美國研究型大學辦學思路探究[A];第三屆全國農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楊慶生;杜家政;;通識教育課程—力學工程[A];北京力學會第14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向鐵元;喬卉;彭輝;郭曉云;;本科教學中開設通識課程的必要性—“綠色電力”通識課程教學有感[A];第四屆全國高等學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4 王君艷;嚴正;;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yè)教育定位下的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培養(yǎng)計劃[A];第6屆全國高等學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5 徐玉明;;運動人體科學課程群的重塑與整合[A];2009全國運動生理學發(fā)展與學科建設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林曉英;蘇現波;;關于煤及煤層氣工程專業(yè)建設的思考[A];中國高等地質教育歷史經驗與科學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張俊宗;;構建多樣性人才培養(yǎng)模式 為民族地區(qū)培養(yǎng)適切性人才——以西北民族聚居區(qū)高校為例[A];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學會第一次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8 王靜愛;趙濟;;高!爸袊乩怼闭n程建設與改革[A];地理教育與學科發(fā)展——中國地理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9 劉艷杰;;健康教育對慢性疾病患者實施體會[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三屆中國康復醫(yī)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1年
10 李珍焱;;深化課程結構體系改革 探索大學化學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16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李佳 通訊員 張全友;武大停掉8門通識教育課程[N];長江日報;2010年
2 賈科;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改革動向和趨勢[N];光明日報;2009年
3 記者 文清 通訊員 葉賦桂;清華高教論壇探討研究型大學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N];新清華;2007年
4 ;美國研究型大學風格迥異[N];國際商報;2007年
5 徐敏;中美研究型本科教育孰優(yōu)?[N];解放日報;2007年
6 ;成功之道:教育與科研相結合[N];國際商報;2007年
7 本報記者 方可成;“小樓”和“大師”:一所理想大學的模樣[N];南方周末;2010年
8 中央民族大學 曾雅蘭;教學和科研孰重孰輕?[N];中國文化報;2008年
9 武漢大學校長 劉經南;辦好本科教育是大學之本[N];中國教育報;2007年
10 記者 羅曼 通訊員 黨波濤;華中師大國際化標準考核評估教師[N];中國教育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學新;二戰(zhàn)后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課程改革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2 楊茂慶;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教師流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馬鴻;美國研究型大學從事軍事技術研究的歷史考察(1945-1970)[D];復旦大學;2009年
4 李雪飛;美國研究型大學競爭力發(fā)展策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王志強;研究型大學與美國國家創(chuàng)新系統(tǒng)的演進[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6 馮典;大學模式變遷研究:知識生產的視角[D];廈門大學;2009年
7 馮倬琳;研究型大學校長職業(y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8 賈莉莉;基于學科的大學學術組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9 彭壽清;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設計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10 池穎;我國高?蒲袆(chuàng)新團隊建設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夏玲;美國社會科學通識教育課程及其強國職能[D];河北大學;2010年
2 邱政;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學業(yè)標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鄧慧杰;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優(yōu)化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4 陳蘭蘭;美國研究型大學跨學科研究組織形態(tài)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孫澤瓊;外語院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研究[D];四川外語學院;2012年
6 劉煉;我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2年
7 牛卓;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本科生榮譽教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8 袁芳;師范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9 丁妍;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教學的優(yōu)化管理研究[D];燕山大學;2012年
10 沈蘭;基于社會需求的大學本科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研究[D];西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4268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426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