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地區(qū)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現(xiàn)狀、問題及共享機制研究
本文選題:川渝地區(qū) + 高等教育。 參考:《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2年06期
【摘要】:川渝兩地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已成為我國西部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推動力。依據(jù)川渝兩地高校分布現(xiàn)狀、學科結構、辦學規(guī)模等方面的基本情況;指出川渝兩地高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區(qū)域性差異較大,優(yōu)質(zhì)高等教育資源缺乏、效益結構差距大,有效的高等教育資源共享機制還未真正形成等問題;提出川渝兩地應建立高等教育共享協(xié)調(diào)機構,積極開展地域相鄰高校的合作辦學,努力搭建課程教學、師資隊伍、物質(zhì)資源、產(chǎn)學研共享平臺等方面的建設性舉措。對川渝地區(qū)高等教育資源的有效共享和辦學質(zhì)量的進一步提升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Abstract]:The rich resourc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wester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 the subject structure and the scale of running a school,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 is not balance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is great, the resources of high quality higher education are lacking, and the gap of benefit structure is large. The effective mechanism of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 sharing has not really been form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higher education sharing should be set up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 and the cooperative runn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neighboring regions should be actively carried out, and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teaching staff should be set up. Material resources, research and industry sharing platform and other constructive initiatives. I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effective sharing of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school quality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
【作者單位】: 四川理工學院;四川理工學院教務處;四川理工學院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課題“中國西部高等教育資源分布現(xiàn)狀與配置機制研究”項目批準號:11YJA630117 四川省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2011年立項課題“川渝高等教育配置資源比較研究”,項目編號:CJF011044
【分類號】:G649.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原梅生;;優(yōu)化配置高等教育資源的若干思考——以山西省與遼寧省為例[J];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8年01期
2 雷云玲;李再新;劉芳;;高等學校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3 程灝;;普通高等教育資源有效配置的理論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09年09期
4 王敬紅;李文長;;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模式與績效研究述評[J];高校教育管理;2011年03期
5 馬成昌,許寒梅;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學術交流;2004年12期
6 趙祥;胡支軍;;DEA模型在高等教育資源配置評價中的應用——以貴州省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年30期
7 蔣南平;陳謹;;論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高等教育資源合理配置問題[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8 曾羽;;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問題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9 傅毓維,鄭佳;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及優(yōu)化對策[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年02期
10 夏麗萍;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主體探討[J];經(jīng)濟體制改革;200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柯佑祥;;民辦高校資源配置的充足性研究[A];2006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6年
2 李勇;閔維方;;若干世界一流大學成本結構的比較研究[A];2007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7年
3 岳昌君;;規(guī)模擴大與高等教育人學機會均等化(初稿)[A];2009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劉海波;陳亞偉;田華;;不同發(fā)展水平下發(fā)達城市政府促進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高等教育政策比較研究——以倫敦、上海、寧波為例[A];2006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6年
5 薛道華;;合理布局高教資源 促進四川教育均衡發(fā)展[A];和諧高考 陽光招生——《高校招生》雜志理論研究專輯[C];2006年
6 劉增奇;;高等教育產(chǎn)權會計[A];中國會計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7 劉惠林;;振興東北老工業(yè)基地與東北地區(qū)高等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A];2004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二)[C];2004年
8 王雪娟;;構建高等教育經(jīng)濟學理論體系的方法探尋[A];2008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9 張大良;劉萬年;;高等教育的新跨越與教師教育技術素質(zhì)[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10 周曉紅;;論我國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中的政府職能轉變——一個公共經(jīng)濟學的視角[A];2006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董妙玲;充分挖掘利用高等教育資源[N];光明日報;2005年
2 楊東平;推進以體制改革為中心的教育改革[N];學習時報;2006年
3 記者 李舒瑜 李文生;賦予深圳特殊政策推動高校事業(yè)發(fā)展[N];深圳特區(qū)報;2006年
4 記者 張哲浩;陜西高教改革有新路[N];科技日報;2006年
5 西南科技大學校長 肖正學;區(qū)域平衡:高等教育公平和諧的關鍵[N];中國教育報;2006年
6 本報記者 聶春林 特約記者 項俊平;武漢城市圈教育綜改啟航:部省高校合作破冰[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9年
7 記者 李文生 李舒瑜;廣東高教資源應向深圳傾斜[N];深圳特區(qū)報;2006年
8 記者 蘭鋒;江夏學院(籌)一期工程竣工典禮舉行[N];福建日報;2009年
9 記者 嚴凌;圈內(nèi)高校對口支持與合作[N];黃石日報;2009年
10 本報記者 曲昌榮;整合 轉型 嬗變[N];人民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彥西;欠發(fā)達省區(qū)高等教育資源整合機制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2 龐國斌;我國公共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3 吳英娟;中國高等教育資源投入效益評價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彭勃;高等教育資源的生態(tài)化配置與培植[D];中國礦業(yè)大學;2008年
5 肖靜;基于組織效率的大學權力結構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9年
6 夏麗萍;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7 周朝成;當代大學中的跨學科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劉榮山;國際合作高等教育的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4年
9 詹一虹;中國高等院校畢業(yè)生資源配置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10 丁哲學;高層次人力資源開發(fā)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崔振洪;我國教學研究型大學資源配置的評價體系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07年
2 呂丹楓;戰(zhàn)略規(guī)劃理論指導下的理工科研究生招生資源配置新模式初探[D];浙江大學;2009年
3 高軍慧;我國東西部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差異及對策研究[D];山西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4 楊旭;高校實施人才強校戰(zhàn)略中的軟環(huán)境資源配置研究[D];長安大學;2010年
5 李焰;高校師資流動體系的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5年
6 胡偉;我國公辦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現(xiàn)狀分析及其優(yōu)化方略[D];河海大學;2004年
7 孟昭翠;遼寧省高等教育資源區(qū)域分布問題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8 周江林;湖南省高教人力資源優(yōu)化配置研究[D];中南大學;2002年
9 劉雪峰;吉林某高校教育資源合理配置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10 朱志成;中型城市高等教育資源整合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0996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099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