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文學經(jīng)典的“教”與“學”——高校中國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改革的方向
本文選題:中國語言文學 + 教學改革。 參考:《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摘要】:當前中國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存在的問題,是過分注重"概論"、"通史"的教學,而不重視經(jīng)典原著(理論作品、語言學作品、文學作品),特別是古代經(jīng)典原著的閱讀與教學。教學改革的方向應該是回歸經(jīng)典文本的教與學。這樣則能擺脫目前的教學困境,使教師愿意講,學生喜歡學,既可拓展教師的研究視域,亦可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從而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嚼出"原典"的滋味來。經(jīng)典常常是意識形態(tài)的凝結(jié),"回歸經(jīng)典"為旨趣的教學改革,就不能不從我們今天時代的需要出發(fā),對經(jīng)典進行必要的選擇。
[Abstract]:At present, the problem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s to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and "General History", but not to the reading and teaching of classical works (theoretical works, linguistic works, literary works), especially the original works of ancient classics. The direction of teaching reform should be to return to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lassical texts. In this way, teachers will be able to get rid of the present teaching predicament and make teachers willing to say that students like learning, which can not only expand the horizon of teachers' research, but also broaden their learning horizons, so that students can really learn and chew out the taste of "the original Code". The classic is often the condensation of ideology. The teaching reform of "returning to the classic" as its purport cannot but proceed from the needs of our times and make a necessary choice of the classic.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G64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萍;黑格爾與叔本華悲劇理論來源之比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2 彭予;悲慘的一代,痛苦的繆斯——美國自白派詩歌現(xiàn)象述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3 吳質(zhì)富;有關“人性”與“共同人性”的幾個問題[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6期
4 魏國英;女性學基本理論研究的幾個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5 張曄;徜徉在大自然中的人——談盧梭“回歸自然”的思想與華茲華斯自然詩[J];北方論叢;2001年06期
6 鄭元景,余章寶;馬克思現(xiàn)代性理論的雙向維度[J];北方論叢;2005年03期
7 白壽彝;殷周傳說和記錄中的氏族神[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62年03期
8 鄭憶石;“一元決定”與“多元決定”——阿爾都塞對馬克思與黑格爾的矛盾觀的解讀[J];濱州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9 胡存之;文化合理性的追尋與批判[J];長白學刊;2001年04期
10 劉雨;;現(xiàn)代作家的故鄉(xiāng)記憶與文學的精神還鄉(xiāng)[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君栩;資本與生產(chǎn)力關系的哲學審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2 張春美;基因不能做什么——現(xiàn)代基因技術的倫理思考[D];復旦大學;2003年
3 馬傳兵;經(jīng)濟全球化與無形資本擴張[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4 薄貴利;中國地方行政體制改革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5 陳秀宏;科舉制度與唐宋士階層[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6 白新歡;弗洛伊德無意識理論的哲學闡釋[D];復旦大學;2004年
7 曹孟勤;生態(tài)倫理哲學基礎的反思[D];清華大學;2004年
8 張彭松;社會烏托邦理論反思[D];清華大學;2004年
9 劉彤昊;建造研究批判[D];清華大學;2004年
10 熊祖轅;中國失業(yè)治理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新坤;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文化特質(zhì)[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2 覃江;安般念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3 肖妤;論刑事訴訟中的經(jīng)驗法則[D];華東政法學院;2003年
4 白正府;教育選擇風險及其規(guī)避[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5 陳春波;王國維“境界”說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4年
6 杜軍;論王國維文藝思想的現(xiàn)代性[D];青島大學;2004年
7 李芳;詩意的棲居——論汪曾祺小說的文化意蘊[D];吉林大學;2004年
8 胡成建;關聯(lián)交易中權(quán)益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9 王欣;論可持續(xù)科技創(chuàng)新[D];吉林大學;2004年
10 王英;往事如風[D];西北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加強學風建設 認真進行教學改革[J];煤炭經(jīng)濟研究;1986年02期
2 方惠堅;袁德寧;;明確指導思想 深入開展教學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1986年03期
3 陳又遵;;民法教學改革要面向?qū)嵺`[J];中國高等教育;1986年08期
4 鐘景惠;李躍雷;;馬列主義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嘗試[J];黑龍江高教研究;1991年04期
5 司玉琢;高校綜合改革必須突出教學改革與學科建設主旋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3年01期
6 胡堅;吳業(yè)春;;教學改革的回顧與前瞻[J];高教探索;1993年02期
7 韓偉琴,王玉靜;教學改革的新舉措──說課簡介[J];沈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2期
8 陳步云;把握教學改革契機 培養(yǎng)跨世紀的人才[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8年02期
9 楊開喬;以鄧小平教育理論指導教學改革,努力培養(yǎng)21世紀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J];現(xiàn)代教育論叢;1998年06期
10 王愛豐;李丹;徐茜;馬燕;;關于我院本科畢業(yè)論文情況的調(diào)查與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鄧立新;楊震;;數(shù)字信號處理課程雙語教學初探[A];電子高等教育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茍曉凡;;從“失敗學”到教學改革之啟示[A];2006力學教學與教學改革交流會會議論文集[C];2006年
3 崔海亭;郭彥書;王振輝;;深化畢業(yè)設計教學改革 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A];制冷空調(diào)學科教育教學研究——第五屆全國高等院校制冷空調(diào)學科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李福裕;王向東;徐強;陳向東;;雙語教學的實踐與思考[A];電子高等教育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5 楊雯雯;張小崗;;高校實驗教學改革的問題及對策[A];北京高教學會實驗室工作研究會2007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趙軍武;;關于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高校教學改革的思考[A];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技術物資研究會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耿靜;;新世紀高校教學改革前瞻[A];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學會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8 康勇;;高校專業(yè)課雙語教學實踐與認識[A];制冷空調(diào)學科教學研究進展——第四屆全國高等院校制冷空調(diào)學科發(fā)展與教學研討會[C];2006年
9 葛興;羅劏;鄭燕英;楊柳;劉京萍;苑嗣純;蔡紅;;教學與科研相互結(jié)合的教學改革探索[A];都市型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教學改革論文專輯[C];2007年
10 孫鐵成;林景波;李鳳閣;劉群;楊華;呂瑞豐;;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創(chuàng)建實驗教學新模式[A];第6屆全國高等學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通訊員 江教處;江蘇理工大學教學改革不斷深化[N];光明日報;2000年
2 鐵寶;“2+1”的育人模式[N];中國建設報;2005年
3 李 磊 宋丹寧;院長謀劃中藥教學改革[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5年
4 ;教學改革促質(zhì)量提高[N];科技日報;2002年
5 江蘇技術師范學院 莫小新 陳璐;教學改革需要更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N];中國教育報;2006年
6 安康經(jīng)貿(mào)管理學院 諶基財;抓教研力促學生綜合素質(zhì)提升[N];安康日報;2007年
7 劉玉;遼寧高校對口幫扶縣職教中心[N];中國教育報;2006年
8 本報通訊員 孫雷邋本報記者 畢玉才 苗家生;雛雁高飛[N];光明日報;2007年
9 記者 張大勇 張海華;合作師專安排部署教學改革與師資隊伍建設工作[N];甘南日報(漢文版);2006年
10 孫維義;堅持以人為本 深化“兩課”教學改革[N];光明日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康全禮;我國大學本科教育理念與教學改革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2 張利榮;大學研究性學習理念及其實現(xiàn)策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3 王玲;美國知識觀轉(zhuǎn)型與大學本科教學模式變革之關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4 夏敏;我國大學知識創(chuàng)造能力的評價與管理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5 劉文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邵士權(quán);我國高等學校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杜祥培;女子大學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06年
2 黃玉;《標準》引導下的高師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改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張夢;顏元書院教學改革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4 張志華;論大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5 王勇;適應與超越:大學新生角色轉(zhuǎn)換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年
6 李建中;藝術院校文化課教學管理改革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7 潘軍;湖北地區(qū)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項目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03年
8 李延芳;五年制小學教育專業(yè)教師口語教學現(xiàn)狀與改革[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9 徐元英;PBL網(wǎng)上輔導與答疑系統(tǒng)的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5年
10 賈俊菊;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項目綜合評價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河北);2009年
,本文編號:20793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079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