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zhì)量”抑或“一流”——從“985工程”透視中國式“世界一流大學”的功能性與競爭性
本文選題:工程 + 一流; 參考:《中國高教研究》2012年01期
【摘要】:從中國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特定性出發(fā),對"一流"、"質(zhì)量"等含義復雜的概念進行了辨析,認為功能性與競爭性的統(tǒng)一是"世界一流大學"概念的本質(zhì)內(nèi)涵,并從功能性與競爭性的背離再到統(tǒng)一的角度,梳理了中國"985工程"建設歷程中的三種制度同形,以期為中國在特定國情和歷史條件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提供一些參考。
[Abstract]:Based on the specific nature of China's "world class university", the concept of "first class" and "quality" is analyzed. The unity of function and competition is the essence of the concept of "world class university", and the course of construction of "985 Project" in China is comb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 and competition from the angle of reunification. The three systems are homogeneou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China to build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under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發(fā)展規(guī)劃處;
【分類號】:G649.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唐勇;論大學制度文化建設[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2 田海洋;於榮;;論地方高校的大學精神[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3 張燁;我國高校“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矛盾及其對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4 趙為,欒培新;高等教育的公平與效益[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5 王正福;確立教師在大學學術管理中的主體地位[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6 李大遂;惟精惟一 志在高遠——為我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發(fā)展獻芹[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7 陳洪捷;論寂寞與學術工作[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8 趙婷婷;從自由教育與專業(yè)教育之爭看我國大學素質(zhì)教育改革[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9 雷慶,馮厚植;對新世紀高等學校的若干新認識[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10 徐小洲;論奧爾特加的大學改革觀[J];比較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鄭宏;;本科通識教育改革后教育質(zhì)量管理探索——實施兩階段分流制[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2 陳小紅;;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方法與高等教育科學建設[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3 彭擁軍;;高等教育功能研究的反思[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4 萬力維;;教育中,究竟是什么在妨礙創(chuàng)造[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5 荀振芳;;學術自律視角中的學術自由[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6 米俊魁;;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法治化初探[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7 王恩華;;我國大學學術管理體制改革研究:一個治理視角[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8 劉克利;;經(jīng)由大學思索科學發(fā)展觀——從湖南大學辦學淵源說起[A];科學發(fā)展觀和中國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匯編[C];2005年
9 劉嵐;;對高等學?茖W定位的一些思考[A];科學發(fā)展觀和中國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匯編[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曉中;當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對中國的影響[D];廈門大學;2001年
2 閻光才;識讀大學:組織文化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張遠增;高等教育評價方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4 張振助;高等教育與區(qū)域互動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5 李福華;高等學校學生主體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韓映雄;高等教育質(zhì)量精細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葉信治;提高大學課程實踐自覺性的哲學探討[D];廈門大學;2003年
8 張慧潔;巨型大學組織變革[D];廈門大學;2003年
9 王成軍;基于TH的大學、產(chǎn)業(yè)、政府關系研究[D];浙江大學;2003年
10 楊運鑫;多中心大學制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扈國棟;軍隊高等醫(yī)科院校博士生指導教師隊伍及其遴選標準的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1年
2 張瑞;論高等學校的社會服務職能[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姚建根;論我國現(xiàn)階段高等教育收費制度與成本個人分擔[D];浙江大學;2001年
4 何雪蓮;大學理想:追求完善人格[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5 張君輝;當代中國大學精神論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6 朱麗翔;主體性大學生道德素質(zhì)評估之主體性思考[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7 喬玉香;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的教育公平問題[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8 白健;中美高等教育依法治教之比較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9 武潔瓊;高等學?萍及l(fā)展能力研究[D];蘇州大學;2003年
10 趙軍;研究生教育思想范疇論[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域外[J];基礎教育;2005年02期
2 賈銘;;大學應傳承博雅 堅守精神高地[J];成才之路;2011年18期
3 郭勇;黃海平;;胡適的一流大學理想與實踐[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4 楊碧晶;;對新時期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幾點思考[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1年02期
5 王康寧;段江飛;;美國一流大學的籌資方式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年16期
6 王順洪;;建設一流大學的新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04期
7 杜朝暉;;國外一流大學怎樣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J];教育;2011年23期
8 裴敏欣;;正視中國的高教危機[J];大江周刊(焦點);2011年08期
9 尹于世;;大學應傳承博雅,堅守精神高地[J];今日教育;2011年06期
10 王秉琦;邱必震;;提高我國大學國際化水平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1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丁潤生;;前提并不在于先有一流強國——駁《沒有一流強國難有一流大學》的謬論[A];中國思維科學研究論文選2011年專輯[C];2012年
2 盧鐵城;;抓住西部大開發(fā)機遇 努力在西南地區(qū)建設一流大學[A];海峽兩岸面向21世紀科技教育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3 王焰新;梁志;;論人才高原的形成與一流大學的建設[A];海峽兩岸面向21世紀科技教育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4 李盼興;趙小賀;;淺析一流大學的環(huán)境建設[A];機遇與挑戰(zhàn)——北京高校后勤物業(yè)管理研究論文集[C];2003年
5 鄭玉榮;;北京大學醫(yī)學部“985工程”二期建設的成效和體會[A];醫(yī)學科研管理前沿與實務研討班論文集[C];2009年
6 周濟;;育人為本 三足鼎立——21世紀一流大學的發(fā)展思路[A];海峽兩岸面向21世紀科技教育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7 嚴普強;;建設科學發(fā)展的搖籃[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1:科學的本源[C];2006年
8 "中外重大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與改革政策的比較研究"課題組;方曉東;李建忠;;日、德、印、俄四國“建設一流大學,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研究報告[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9 林靜;;中國文化與世界和平,環(huán)境保護,科技創(chuàng)新:論全球一流大學的構建[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金融危機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對策與發(fā)展”教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9年
10 吳曉潞;演楊;;國際科技合作是高校引智的新增長點[A];北京高校引進國外智力工作文集(第一輯)[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南開大學黨委書記 薛進文;堅持科學發(fā)展 創(chuàng)建一流大學[N];人民日報;2008年
2 記者 李菲 俞曉穎;胸懷全局 強化特色 追求卓越 向著爭創(chuàng)一流大學目標邁進[N];紹興日報;2008年
3 武漢大學黨委書記 李健;一流大學必須擁有一流軟實力[N];中國教育報;2009年
4 ;探尋與國際一流大學合作機會[N];蘇州日報;2009年
5 通訊員 徐凌 張衛(wèi)斌 駐蘇記者 朱金龍;“一流大學”豈能僅看定量指標[N];文匯報;2009年
6 記者 滑翔;建設高水平有特色創(chuàng)新型一流大學[N];深圳特區(qū)報;2009年
7 徐凌 張衛(wèi)斌 任松筠;“一流大學”應致力于知識創(chuàng)新[N];新華日報;2009年
8 梁斑;建設一流大學的關鍵問題是一流的師資[N];新清華;2008年
9 本報首席記者 朱幸福;一流大學不能重創(chuàng)收輕科研[N];文匯報;2009年
10 本報記者 林世雄 通訊員 王炳華 李靜;更新發(fā)展觀念 強化主流特色 建設一流大學[N];福建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王雁;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美國研究型大學模式變革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2 李鐵林;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與一流大學的崛起[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3 龐青山;大學學科結構與學科制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劉葉;建立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管理上轉型的路徑[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龍獻忠;從統(tǒng)治到治理[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6 阿卜杜勒·哈迪;中國與也門高等教育管理體制若干問題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湯琳;我國一流大學有形資源優(yōu)化配置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2 馬香蓮;國內(nèi)外一流大學形成模式案例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3 胡衛(wèi)鋒;一流大學交叉學科建設研究[D];中南大學;2004年
4 陶娟;胡適學術獨立觀探析[D];西南大學;2009年
5 佟有才;匡亞明教育思想與實踐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6 張震;世界一流大學組織文化的個案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08年
7 汪治國;理工科高校大學文化培育與建設研究[D];長安大學;2008年
8 王緬華;中日一流大學辦學理念及其特色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9 付艷;“21世紀智慧韓國工程”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10 尹士峰;江西省高校教師流動問題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0430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043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