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及其功能——一種以“研究意義”為起點的邏輯考證
本文選題:研究意義 + 通識教育; 參考:《現代大學教育》2012年05期
【摘要】:我國當下的研究在起始之時,往往會預設一個"研究意義",但是,真正的原創(chuàng)性研究或重要發(fā)現并不是從尋找外在意義開始,而是源于人的好奇天性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通識教育是一種有別于專業(yè)教育的具有自由特征的教育,可以保護和提升人的求知天性,并通過培養(yǎng)整全的人而提供去外在意義的功能。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in our country, a "research significance" is often presupposed. However, the real original research or important discovery does not begin with the search for external meaning, but stems from the curiosity of human nature to explore the unknown world. General education is a kind of education with free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t can protect and promote people's nature of seeking knowledge, and provide the function of removing the external meaning by cultivating the whole person.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基金】:2008年度湖南省教育廳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改項目“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課程設置研究”,課題編號:[2008]68號08B14
【分類號】:G64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張楚廷;;何謂通識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1年09期
2 高曉清;;一部充滿“為人”情懷的課程研究力作[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年04期
3 倪勝利;;通識教育:真諦、問題與方法[J];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4 段慧蘭;;大學自主辦學的理想愿景與現實選擇——首屆湖湘高等教育學者對話實錄[J];現代大學教育;2011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強;;康德哲學物自身概念的幾重含義[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2 戴勁;;從“康德問題”看馬克思哲學革命[J];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2007年00期
3 張建鵬;時間方向性的哲學探究[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4 王續(xù)琨,初福玲;知識科學的興起和發(fā)展[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5 倪新兵;馬彪;;解析康德批判哲學的起點[J];廣東社會科學;2012年01期
6 李翠珍;形式邏輯訓練:優(yōu)化認知結構的途徑[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7 屈哨兵;語言圖象還是語言游戲——從因果觀念的漢語表現看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觀[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11期
8 崔治忠;統覺:馮契哲學的重要范疇[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5年10期
9 殷筱;;“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對經驗論和唯理論之爭的調和[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10 姚得峰;;論時間觀的流變——從康德到海德格爾[J];廣西社會科學;2011年1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紱文;李澤厚“情本體”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司強;青年馬克思與費希特思想關系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3 姜淼;自由與權利—康德政治哲學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4 黃文前;自由意志——叔本華哲學思想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韓志偉;實踐與辯證法——從對象性思維方式到實踐性思維方式[D];吉林大學;2004年
6 雷德鵬;走出知識論困境之途[D];復旦大學;2005年
7 潘衛(wèi)紅;康德的先驗想象力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6年
8 胡友峰;康德美學中自然與自由觀念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9 趙亮;空間詞匯系統的認知語義分析[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7年
10 方環(huán)非;知識與確證[D];浙江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戎;《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想象力述評[D];南昌大學;2010年
2 王煒;海德格爾的技術觀[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范玉;論馬克思新世界觀對于西方傳統哲學的超越[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4 聶海杰;從康德哥白尼革命的困境看馬克思的哲學革命[D];河南大學;2011年
5 甄龍;康德的“第二類比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1年
6 江午奇;先驗統覺探析[D];中南大學;2011年
7 王培敏;康德“實用人類學”思想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華宇星;論康德的科學的形而上學[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9 卞輝;目的論中的道德—康德《判斷力批判》的道德哲學解讀[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滇波;兩種理性范式的正義觀[D];華僑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梁德智,于殿舉,劉小勇;通識教育在外語類高等院校本科教育階段的地位及其現狀的調查研究[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2 呂靜波;;通識教育視閾下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J];職業(yè)時空;2008年09期
3 陳曦;;復旦大學 通識教育造就棟梁之才[J];教育與職業(yè);2008年34期
4 程斯源;楊登明;王慧;;探路通識教育 著眼全面素質,現代化大學應塑造出睿智的靈魂[J];教育;2010年32期
5 宋亮;;中國大學的通識教育觀[J];教育;2010年32期
6 ;復旦學院簡介[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01期
7 劉智運;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新思路[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8 劉世昌,谷建春;高等教育分化與整合的歷史追溯與現實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年01期
9 朱紅巖;;學分制條件下高校開展通識教育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7年06期
10 楊叔子;余東升;;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的今日審視[J];中國高教研究;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燕;;臺灣通識教育與藝術教育[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王定華;;梅克萊約恩在阿姆斯特學院的通識教育改革[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崔偉奇;;論創(chuàng)新教育的“通識”基礎——以建設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為目標[A];“青年科學家創(chuàng)新與社會條件支持系統”課題研究論文集[C];2006年
4 田玲;;全球化背景下本科生人才市場需求特點及其對大學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關系的影響研究[A];2004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北京大學論文集[C];2004年
5 劉惠民;張玉光;趙龍慶;姚孟春;;論通識教育的必要性及實施途徑[A];農業(yè)教育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云南省農業(yè)教育研究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6 丁玉賢;;試論通識教育對理工科大學發(fā)展的影響[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C];2009年
7 楊嵐;;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與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現代人格培養(yǎng)[A];第六期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8年
8 劉煥云;;全球化時代大學通識教育中的公民意識教育[A];公民意識研究[C];2008年
9 蔣凱;陳學飛;;中美高等教育交流與中國高等學校教學改革[A];第六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7年
10 陶永元;;科學教育專業(yè)課程結構探索[A];第五屆全國科學教育專業(yè)與學科建設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通識教育與中國大學的文化自覺[N];文匯報;2009年
2 記者 朱振國;教育部劉曙雄:通識教育不是通才教育[N];光明日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褚國飛;秉承自由探索的精神 提供有益世界的教育[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記者 沈祖蕓 楊晨光 唐景莉;通識教育:沒有固定的模式[N];中國教育報;2006年
5 林安梧;臺灣通識教育發(fā)展現狀[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6 本報記者 王樂;通識教育成“必修課”[N];文匯報;2011年
7 記者 韓曉玲 通訊員 李燦華 李杏;從“T”型到“米”型[N];湖北日報;2006年
8 復旦大學校長、教授 楊玉良;今天我們該如何培養(yǎng)人才[N];解放日報;2010年
9 王定華;美國大學生所體驗的通識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6年
10 記者 李雪林;復旦64個專業(yè)招生3420人[N];文匯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頡;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趙立波;人文發(fā)展與通識教育問題初探[D];復旦大學;2008年
3 張東海;全人教育思潮與高等教育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戴聯榮;大學生態(tài):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構[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5 魏飴;大學素質教育與教育回歸人本[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6 陽榮威;高等學校專業(yè)設置與調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李海芬;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基礎課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房欲飛;美國高校大學生領導教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9 朱曉剛;我國大學課程觀的反思與建構[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10 馬嘉;重學輕術:論日本高等新聞教育[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汝霜;自由教育向通識教育的演變[D];汕頭大學;2010年
2 曾德軍;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設計與評價體系的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3 皮鳳英;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改革趨勢研究——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啟示[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王添淼;從學術講座視角探索大學通識教育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5 石美萍;實施通識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6 楊偉娜;高校通識教育與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7 李定國;美國高校通識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對我國的啟示[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8 舒穎;通識教育課程個性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08年
9 曾雙寶;西南財經大學的通識教育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10 李平;地方普通高等學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9961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996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