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詩,彼此交融
本文選題:大學 + 教育; 參考:《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2年04期
【摘要】:詩就是生命本身,詩教是人性的教育與生命的教育,大學教育應(yīng)該是高品的詩與詩教?茖W理論和詩在詩性自由上具有相通性與一致性;科學理論也是造物者的詩篇;科學理論具有實用性和詩性;詩性自由是科學創(chuàng)造力的核心,科學教育應(yīng)該以詩性自由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茖W巨擘與藝術(shù)泰斗,都有藝術(shù)情懷與科學素養(yǎng);科學與藝術(shù),都揭示表觀的多樣性與內(nèi)質(zhì)的統(tǒng)一性;科學與藝術(shù),都創(chuàng)造美、表現(xiàn)美,都用美改善人;教育的應(yīng)然目標與功能是改善人,科學教育與藝術(shù)教育同等重要?茖W與詩互包互容,科學家與詩人互生互長,科學教育與詩育互化互成;詩性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是培養(yǎng)科學家兼藝術(shù)家或藝術(shù)家兼詩人式大師的必要途徑,是破解"錢學森之問"的最佳路線選擇。詩性教育是大學邁向一流的開始,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們需要充滿詩性的教師、充滿詩性的教育教學活動、充滿詩性的教育教學過程。當今大學教育體制下存在兩種極端,理工科教育往往不重視形象思維,文科教育則容易忽視邏輯思維,致使科學與藝術(shù)分離;只有跨越科學與詩之間的荊棘林,現(xiàn)代大學教育才能培養(yǎng)出真正具有人文精神與科學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
[Abstract]:Poetry is life itself, poetry education is the educa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life, and college education should be high quality poetry and poetry education.Scientific theory and poetry are identical and consistent in terms of poetic freedom; scientific theory is also a poem of the creator; scientific theory is practical and poetic; poetic freedom is the core of scientific creativity.Scientific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poetic freedom.Both scientific giants and art masters have artistic feelings and scientific qualities; science and art both reveal the diversity and unity of the essence of the appearance; science and art both create beauty, express beauty, and improve people with beauty.The aim and function of education is to improve people. Science education and art education are equally important.Science and poetry include each other, scientists and poets grow mutually, science education and poetry education are mutually formed, and the integration of poetic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education is the necessary way to cultivate scientists and artists or artists and poets.It is the best way to solve Qian Xuesen's question.Poetic education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class university and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We need the poetic teachers, the poetic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he poetic teaching process.There are two extremes in the current university education syste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often does no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thinking of images, while liberal arts education tends to ignore logical thinking, which results in the separation of science and art, and only crosses the thorny forest between science and poetry.Only in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can we cultivate talents with humanistic spirit and scientific innovation ability.
【作者單位】: 中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61172047 中南大學研究生教改項目,項目編號:2011jg01,2011jg46
【分類號】:G640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春泰;可能世界為真的確認方式[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4期
2 孫玉忠,張明雯;科學:發(fā)展與進步關(guān)系辨析[J];北方論叢;2005年02期
3 桂起權(quán);波普爾“物理非決定論”的含義辨析——關(guān)于“因果與機遇、決定論與概率”幾種著名觀點之比較[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4 王華英;科學假說檢驗標準初探[J];科學技術(shù)與辯證法;2004年01期
5 張桂權(quán);論玻姆哲學的后現(xiàn)代精神[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6 張鐵聲;相似論與玻姆的相似觀[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7 張豈之,謝陽舉;哲學與跨學科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8 陳廣仁;科學創(chuàng)新的涵義[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9 周昌樂;;從斯科倫定理看禪宗的觸事即真觀及其意義[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10 湯建民;論科技雙刃劍效應(yīng)產(chǎn)生之成因[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5年03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孫玉忠;科學進步及其中間范式[D];吉林大學;2004年
2 蔣紅斌;超以象外 得其圜中——從漢字字體演進的外部因素比較來探索設(shè)計的創(chuàng)造性[D];清華大學;2004年
3 林晶;科學創(chuàng)新的哲學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4 閻莉;整體論視域中的科學模型觀[D];山西大學;2005年
5 杜建國;語言、意向與存在[D];山西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容青艷;認知心理學、物理科學理論與中學物理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2 胡兆勝;理論創(chuàng)新的哲學透視[D];東南大學;2004年
3 蘇保君;霍金的科學哲學思想初探[D];山西大學;2005年
4 劉麗琴;蘇佩斯的“概率經(jīng)驗主義”探析[D];山西大學;2006年
5 陳榮;通過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中學生的問題意識[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6 李彬;坎貝爾科學理論與形而上學思想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7 黃郁南;高師物理實驗教學開展創(chuàng)新教育的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8 秦喜龍;美術(shù)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張小華;愛因斯坦時期科學美思想簡論—1900-1955[D];四川師范大學;2007年
10 年永琪;科技體制改革對科技創(chuàng)造力解放的理論分析與對策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欣;郭繼舜;曾德軍;楊鐵博;李健鳳;田成;王彪;;無高考不志愿之大學 城市圖譜尋特色(上)[J];高校招生;2011年08期
2 張松頃;;大學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初探[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1年06期
3 榮翠華;;辦學理念與量化管理[J];科技促進發(fā)展(應(yīng)用版);2010年12期
4 俞敏洪;;走進大學,只是一次生命的開始[J];商周刊;2011年19期
5 方華明;;美國大學課程大綱研究[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1年02期
6 李利;謝佳;;第三軍醫(yī)大學地方生學員隊教學管理淺談[J];品牌(理論月刊);2011年04期
7 曹斌;謝民;;大學科技園是高水平大學建設(shè)的重要組成部分[J];中國高?萍;2011年06期
8 李陳篩;;從政府與大學關(guān)系之視角試解答“錢學森之問”[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4期
9 于曦;趙迎東;張蓮娜;;淺談構(gòu)建大學和諧班集體的實踐與思考[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1年07期
10 王新君;彭紅霞;;淺談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fā)展與建設(shè)[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1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學義;;以科學發(fā)展觀引領(lǐng)大學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A];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zhì)量,努力增強高校創(chuàng)新與服務(wù)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2007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8年
2 李福華;;利益相關(guān)者組織視野中的大學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A];2006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6年
3 王連森;;辦學資源的產(chǎn)權(quán)分析:一個拓展產(chǎn)權(quán)經(jīng)濟學在高等教育領(lǐng)域應(yīng)用的構(gòu)想[A];2008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4 王有年;;全球化視野下的大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路——加拿大大學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及其啟示[A];都市型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教學改革論文專輯[C];2007年
5 陳繼會;;大學:城市智慧的心臟[A];2003年中國經(jīng)濟特區(qū)論壇:特區(qū)發(fā)展與國際化問題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曲文潔;;遠程多媒體教學在美國高等院校[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四輯)[C];2009年
7 ;寧波大學頗具特色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A];招生考試科研論文集[C];2005年
8 王大中;;促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A];回顧與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論文集[C];2003年
9 陳士俊;柳洲;;異質(zhì)性知識耦合與產(chǎn)學合作的內(nèi)在機制[A];第三屆科技政策與管理學術(shù)研討會暨第二屆科教發(fā)展戰(zhàn)略論壇論文匯編[C];2007年
10 郭廣珍;;中國大學治理:激勵、承諾與約束[A];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聯(lián)誼會2008年年會暨青年經(jīng)濟學者論壇論文集[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牛津大學校長 科林·盧卡斯教授;二十一世紀的大學[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
2 汪大勇;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大學[N];光明日報;2001年
3 記者 楊晨光;促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N];中國教育報;2010年
4 王慶;經(jīng)濟“走出去” 大學怎么辦[N];中國教育報;2000年
5 韋偉(作者單位:安徽大學);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與大學的定位[N];安徽日報;2001年
6 郭勇(德陽);我們的大學缺什么[N];四川日報;2002年
7 ;奧伯格大學[N];國際商報;2000年
8 丁言;政府與大學:控制?監(jiān)督?協(xié)調(diào)?[N];科技日報;2000年
9 范春生 房廣順;遼大學科建設(shè)之路[N];科技日報;2001年
10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 金耀基;21世紀的大學:走向多元化[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李金奇;被學科規(guī)訓(xùn)限制的大學人文教育[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2 張薇;蘇格蘭大學發(fā)展研究[D];河北大學;2004年
3 龍獻忠;從統(tǒng)治到治理[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4 張宏斌;中國高校人文素質(zhì)教育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陽;基于協(xié)同學的科研與教育融合中心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2 李芬;國外大學學術(shù)組織理論的發(fā)展、比較及其啟示[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3 李梟鷹;大學學科發(fā)展規(guī)劃生成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4 李宏;大學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4年
5 黃磊;大學課程體系個性化研究[D];中南大學;2004年
6 郭燕霞;大學融入產(chǎn)業(yè)群[D];山西大學;2005年
7 付志榮;論20世紀下半葉美國州政府與大學關(guān)系的變革[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8 鄭貴華;大學研究型教學的理論構(gòu)想與實踐探索[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9 張勁松;論書院的大學特征與大學精神[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10 楊民;A大學教師資源管理現(xiàn)狀分析與改進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7478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747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