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高校教師的美學素養(yǎng)
本文關鍵詞:論高校教師的美學素養(yǎng) 出處:《江蘇高教》2012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高校教師 審美態(tài)度 審美能力 審美趣味 美學素養(yǎng)
【摘要】:高校教師是我國高層次人才的培養(yǎng)者,需要具備較高的美學素養(yǎng)。文章分別從必備的審美態(tài)度、較高的審美能力以及高雅的審美趣味三方面簡述高校教師需要具備的美學素養(yǎng)。
[Abstract]:College teachers are the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talents in China, need to have a higher aesthetic literacy. Higher aesthetic ability and elegant aesthetic taste three aspects of college teachers need to have aesthetic literacy.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G645.1
【正文快照】: 教師的美學素養(yǎng)是指其在長期的審美實踐和對美學理論的學習中所積淀的美學文化底蘊及運用美學理論分析、鑒賞、評價審美活動和現(xiàn)象的能力。高校教師是我國高層次人才的培養(yǎng)者,必須具有較高的美學素養(yǎng)。一、必備的審美態(tài)度具有審美態(tài)度,是審美主體進入審美活動的前提。審美態(tài)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駱冬青;美學——哲學的最高形態(tài)[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志強,劉仲林;對稱臻美在規(guī)范場理論創(chuàng)造中的作用——從J.C.Maxwell、A.Einstein到楊振寧[J];安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4期
2 歐陽友權;現(xiàn)代科技文明的人文哲學[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3 楊慶余;物理學研究的美學精神[J];大學物理;2002年11期
4 李醒民;;論科學美和數學美[J];湖南社會科學;2006年01期
5 王蘇君;審美體驗與科學體驗[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6期
6 曹俊峰;;高校美育漫談[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年11期
7 李如密;;教學美的意蘊探析[J];課程.教材.教法;2006年02期
8 黃文貴,楊峰;人文語境中的科學——論愛因斯坦關于科學與人文融合的觀點[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4年03期
9 湯建民;休閑對科學創(chuàng)造活動以及人才培養(yǎng)的影響及對策[J];科學管理研究;2004年03期
10 郭志榮,胡華山;美育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J];聊城師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李小博;科學修辭學研究[D];山西大學;2004年
2 張建;立美教育認識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3 許超;現(xiàn)代包裝設計尺度論[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濤;虛擬現(xiàn)實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初探[D];重慶大學;2001年
2 高潔;物理教學美育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3 張學忠;視覺傳達設計中的理性價值和意義[D];清華大學;2004年
4 龍桂杰;體驗科技[D];廣西大學;2005年
5 陳志堅;論科學的人文底蘊[D];廣西大學;2005年
6 焦海麗;論“以人為本”的科技發(fā)展觀[D];中共陜西省委黨校;2006年
7 柳子伯;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黃金分割比例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8 趙霞;西方現(xiàn)代繪畫中的時空觀探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劉浩然;信息傳播方式下的手機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10 鄭祖芳;產品形態(tài)設計的差異化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寶環(huán);全面認識高校教師思想表現(xiàn)行為的若干特點[J];高等農業(yè)教育;1991年06期
2 王獻策;新時期金融高校教師思想狀況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6年06期
3 莊紅蕾;談高校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建設[J];連云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1997年01期
4 王術青;;高校教師業(yè)績檔案的作用[J];蘭臺內外;1997年06期
5 劉合群;高校教師教育創(chuàng)造力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1998年02期
6 楊慧選;試論我國高校教師職稱評聘的歷史演變及發(fā)展態(tài)勢[J];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3期
7 趙文杰,姚武,施有良;高校教師體質現(xiàn)狀的調查及體質特點和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8 陳志鴻,黃春姣;高校教師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J];中國高等教育;2000年10期
9 馮套柱;二十一世紀高校教師的角色定位與繼續(xù)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0年03期
10 邱麗英,李漢汀;加快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J];贛南醫(yī)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萬正剛;寇海蓮;;論E-learning對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影響[A];創(chuàng)新沈陽文集(B)[C];2009年
2 宋琛;韓瑛;;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實證研究[A];科學發(fā)展與社會責任(A卷)——第五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文集[C];2008年
3 張寧俊;朱伏平;;中國高校教師職業(yè)認同與組織認同關系實證研究[A];第六屆(2011)中國管理學年會——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11年
4 高蘭芳;;利用地方紅色旅游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以北京地區(qū)為例[A];2011年全國高校學生工作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雷三容;;提高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水平的思考[A];科學發(fā)展觀與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陳濤;胡學鋼;陳秀美;;基于數據挖掘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分析[A];全國第21屆計算機技術與應用學術會議(CACIS·2010)暨全國第2屆安全關鍵技術與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7 陳雷;;教不嚴,師之惰[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與設計論壇論文集(上)[C];2010年
8 王桂榮;張雪慧;王娟;;我校大學生創(chuàng)造學教學與研究的問題及對策[A];國際創(chuàng)造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9 杜可軍;陳景元;駱文靜;;教研室強化師資培養(yǎng)的思考與實踐[A];中國成人醫(yī)藥教育論壇(4)[C];2011年
10 司樹鵬;;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缺失與重構[A];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問題研究——重慶市研究生馬克思主義論壇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劉宏;我省高校教師責任意識進一步增強[N];江西日報;2001年
2 ;高校教師熱衷出國深造[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3 中科院院士 林群;建議高校教師普遍做科研[N];光明日報;2001年
4 本報記者 張夢薇 鄭巧;高校教師校際流動現(xiàn)狀調查[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5 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湖南科技學院基地 執(zhí)筆 湖南科技學院院長、教授 鄧楠;高校教師應做終身學習的標兵[N];湖南日報;2011年
6 李春生;引導——高校教師的責任[N];中國建材報;2000年
7 記者 王暉;我省高校教師不離崗 學生不停學 師生不離校[N];河南日報;2003年
8 鄭仰成;首先要做好高校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N];山西日報;2005年
9 記者 梁小燕;解決好高校教師住房問題[N];人民代表報;2009年
10 湖北經濟學院 潘愛武;高校教師亟待提升信息素養(yǎng)[N];光明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愛敏;我國公立高校教師人力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09年
2 白勤;高校教師學術不端行為治理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關云飛;高校教師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D];中南大學;2009年
4 劉立志;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政策發(fā)展的理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劉天印;基于系統(tǒng)模擬的高校教師工作壓力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6 成瓊文;高校教師薪酬激勵效應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7 周春燕;復雜性視閾中的高校教師績效評價研究[D];江蘇大學;2009年
8 馬躍如;高等學校教師激勵研究[D];中南大學;2006年
9 賴錚;高校教師的人性化管理:生命關愛和價值發(fā)揮[D];廈門大學;2007年
10 呂杰;中國高等學校教師人力資本開發(fā)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章雷;我國高校教師退出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2 易鳴;高校教師專業(yè)技術職務聘任制完善研究[D];揚州大學;2010年
3 郭凌云;美國PFF項目對我國高校教師職前培養(yǎng)的啟示[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明月;高校教師崗前培訓問題探究[D];西南大學;2010年
5 胡靜;高校教師資源優(yōu)化配置與能力建設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4年
6 李可;高校教師學習需求調查分析[D];湖南大學;2010年
7 惠連曉;地方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現(xiàn)狀及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趙靜瑞;我國高校教師績效考評探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
9 徐磊磊;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自我評價量表的開發(fā)與應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朱麗;高校教師亞健康狀況及危險因素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4128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412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