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制度重建勢在必行
本文關鍵詞:學校制度重建勢在必行
更多相關文章: 學校制度 以校為本 學校教育體制 學校教育價值觀 學校教育功能 基礎教育改革
【摘要】:當前我國的教育改革并沒有真正觸及學校教育的核心問題,缺乏對學校教育體制的認真和嚴肅的反思。教育改革推進困難的癥結(jié)在學校,根源在體制,F(xiàn)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學校教育制度改革,是學校育人功能的重建,其中包括學校外部的和學校內(nèi)部的改革。重建的方向是:以校為本的學校教育體制和機制的建立。面對我國"千校一面"造成的教育實踐經(jīng)驗的貧乏以及由此導致的學校教育功能的異化與退化,可能的求解之道是:學校必須建立以校為本的制度,充分尊重不同階段學校的獨立性,脫離行政的控制與干預,脫離應試主義的藩籬,使學校教育回到以人為本的起點上來;A教育改革首先必須關注學校,尊重基礎教育各個階段的獨立的教育價值,把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么培養(yǎng)放在首要的地位,恢復學校育人為本的教育功能,還學校以創(chuàng)新的活力。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
【關鍵詞】: 學校制度 以校為本 學校教育體制 學校教育價值觀 學校教育功能 基礎教育改革
【分類號】:G471
【正文快照】: 【編者按】“錢學森之問”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fā)了社會各界人士對我國學校教育的熱烈討論。我們該如何深入反思這一問題,如何從整體的、國際的、歷史的和本土的視角分析與看待當今國內(nèi)外學校制度的現(xiàn)狀,如何找到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如何明晰解決問題的起點和方向?本期刊發(fā)曾任北京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佳佳;;論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的教育價值導向[J];南京社會科學;2011年07期
2 王斌;;新課程理念下的校本教學研究[J];學周刊;2011年28期
3 葉存洪;;學校制度建設應處理好幾對關系[J];中小學校長;2011年07期
4 魏留錦;楊世英;;中學生厭學心理成因略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1年09期
5 顧明遠;;學校制度亟待研究改革[J];教育學報;2011年03期
6 倪小敏;勾月;單中惠;;21世紀第一個十年美英兩國基礎教育政策的公平取向[J];外國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7 趙敦敏;;擇校根源并非優(yōu)質(zhì)教育供給不足[J];教育科學研究;2011年08期
8 亢錦;胡成峰;;校本教研的實踐與思考[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年08期
9 左洪義;;開辟校本教研新思路[J];現(xiàn)代交際;2011年06期
10 方玉芬;;近代國人出國教育考察與中國教育近代化[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施虹冰;李小麗;;芻議以校為本的信息化教學研究制度的建立[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陳忠良;;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是和諧教育的內(nèi)驅(qū)力[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江蘇卷)[C];2010年
3 季蘋;;美國激進的非學;汲盵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黃學溥;;對夸美紐斯《大教學論》的幾點認識[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陳桂生;;略論中國教育史研究中的“以今度古”現(xiàn)象[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6 閻國華;;試論李Xh實學教育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程方平;;《尚書》與古代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張禮永;;重新認識葛雷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9 李茂森;;校本研修,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助推器[A];2007“校本培訓”主題論壇論文集[C];2007年
10 李協(xié)京;;中國近代史上的早期日本留學[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溫彭年;以校為本的研訓: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與課改[N];中國教師報;2005年
2 羅立新 陽明;宜賓縣 建立領導干部聯(lián)系學校制度[N];四川政協(xié)報;2009年
3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斜塘實驗小學 范里;上學不等于受教育[N];中國教育報;2010年
4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康健;建立以校為本的現(xiàn)代學校制度[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5 余寶忠;大理市積極推進以校為本教研制度體系建設[N];大理日報(漢);2009年
6 張婷;大觀區(qū):堅持以校為本 全面推進教學改革[N];安慶日報;2006年
7 本報記者 顧曉萍 趙石星;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N];石家莊日報;2005年
8 程雪朝 吳英紅;一枝獨秀不是春 百花齊放春滿園[N];上饒日報;2009年
9 本報記者 李建平;教研:如何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N];中國教育報;2003年
10 本報記者 李建平;教師培訓:新理念 新模式[N];中國教育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侯瑞;北朝學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廣;學校制度化生活中的德育探析[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2 王鳳君;學校制度對教師職業(yè)道德形成的影響及對策[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3 劉任豐;學校制度的道德審視及其改造[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4 趙剛;學校團隊學習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5 周紅;校本研修區(qū)域推進策略的行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6 鄭敏;合作的專業(yè)建構(gòu)策略對教師新課程適應性影響的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7 喬軍;推進校本教研建設 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D];天津師范大學;2007年
8 吳東慧;校本教師教育:改革教師學習方式的新機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9 張嵐;“以校為本”發(fā)展性督導評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龔躍華;校本教研: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途徑[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9668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966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