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的抑郁和反社會行為:日常積極事件的保護作用
本文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的抑郁和反社會行為:日常積極事件的保護作用
更多相關文章: 農村留守兒童 日常積極事件 保護作用 抑郁 反社會行為
【摘要】:以來自河南省農村的410名農村留守兒童(雙親外出和單親外出)和非留守兒童為被試,考察了日常煩惱這一危險因素與兒童抑郁、反社會行為的關系,并探討了日常積極事件在其中的保護作用。結果表明,兒童經歷的日常煩惱越多,其抑郁和反社會行為水平越高。日常積極事件表現出了對兒童抑郁和反社會行為的改善效應,但是因兒童留守類別的不同而不同:日常積極事件對單親外出兒童和非留守兒童抑郁的改善效應較強,對雙親外出兒童反社會行為的改善效應較強。此外,日常積極事件還可以有效抵抗日常煩惱對兒童反社會行為的不利影響。
【作者單位】: 山東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研究所;
【關鍵詞】: 農村留守兒童 日常積極事件 保護作用 抑郁 反社會行為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項目號:09YJCXLX015);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項目號:04JZD0026) 山東省“十一五”強化建設重點學科“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經費資助 山東師范大學博士科研啟動項目
【分類號】:B844.2
【正文快照】: 1引言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趙景欣,2007;全國婦聯,2008)。目前中國農村留守兒童青少年近5800萬,已經成為一類不可忽視的弱勢兒童青少年群體,并且其規(guī)模將日趨擴大(全國婦聯,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陶沙;;樂觀、悲觀傾向與抑郁的關系及壓力、性別的調節(jié)作用[J];心理學報;2006年06期
2 師保國;申繼亮;;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智力和內部動機與創(chuàng)造性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7年01期
3 葉敬忠;王伊歡;;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現狀與特點[J];人口學刊;2006年03期
4 俞大維,李旭;兒童抑郁量表(CDI)在中國兒童中的初步運用[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0年04期
5 周宗奎,孫曉軍,劉亞,周東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凱,蘇林雁;8~10歲兒童抑郁癥狀的隨訪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5年05期
2 張珍輝;彭尚平;;農村留守孩子問題的現狀分析及對策[J];廣西社會科學;2006年11期
3 葉峰;;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4期
4 劉祖強;譚淼;;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現狀與前瞻[J];教育導刊;2006年06期
5 殷世東;張杰;;農村“留守”學生行為:失范與矯正[J];教育導刊;2006年11期
6 蔣平;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問題及對策[J];理論觀察;2005年04期
7 謝海燕;劉玖玲;;農村留守兒童現象分析[J];理論觀察;2006年04期
8 危珊珊;楊艷;;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理論界;2006年06期
9 孫志飛;鹿存禮;;新形勢下農村留守兒童德育的思考[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10 賈香花;;家庭教育“缺位”與學校教育“補位”——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發(fā)展問題及解決路徑[J];遼寧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黃艷蘋;李玲;;不同留守類型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差異比較[A];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研究會第五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黃艷蘋;李玲;;國內留守兒童研究綜述[A];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研究會第五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徐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獻碧;浙江省教師帶寄宿生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2 朱霞桃;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6年
3 楊元花;初中生安全感發(fā)展的家庭動因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4 許世華;中部地區(qū)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5 王青;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6 劉金紅;從課程角度探討農村兒童教育問題與對策[D];重慶師范大學;2006年
7 藺全麗;農村兒童受教育權現狀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8 張艷;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D];揚州大學;2006年
9 常燕;我國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研究[D];揚州大學;2006年
10 張小屏;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D];貴州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馮建,羅海燕;“留守兒童”教育的再思考[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2 海鶯,莫文;家庭環(huán)境與小學高年級兒童創(chuàng)造個性的相關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3 劉霞;武岳;申繼亮;邢淑芬;;小學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的特點及其與孤獨感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年04期
4 佘凌,羅國芬;流動人口子女及其教育:概念的辨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5 葉敬忠,王伊歡,張克云,陸繼霞;對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綜述[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5年10期
6 郭三玲;;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成因及對策分析[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7 李虹;大學校園壓力的年級和性別差異比較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8 王艷波,吳新林;農村“留守孩”現象個案調查報告[J];青年探索;2003年04期
9 鄒泓,屈智勇,張秋凌;中國九城市流動兒童發(fā)展與需求調查[J];青年研究;2005年02期
10 周福林;段成榮;;留守兒童研究綜述[J];人口學刊;2006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劉霞;陶沙;;不同類型的壓力和應對策略在女性大學生負性情緒產生中的作用[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喬麗華;段紅偉;;農村留守兒童健康心理的養(yǎng)成教育——基于馬斯洛的層次需要理論的分析[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2 陳亮;張麗錦;沈杰;;親子關系對農村留守兒童主觀幸福感的影響[J];中國特殊教育;2009年03期
3 王玉花;;依戀理論視野下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探析[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11期
4 張志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社會學分析[J];滄桑;2009年03期
5 朱俊卿;;論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研究的趨勢[J];教育探索;2009年07期
6 朱倩;林曉希;;自卑與超越: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對農村自我教育的啟示[J];青年科學;2009年09期
7 沈家國;;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彈力的教育引導[J];文教資料;2009年23期
8 陳安杰;齊爽;;農村留守兒童心理挫折現狀調查[J];學理論;2009年10期
9 毛計功;;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成長方案的制定與運行[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14期
10 李寧寧;郝秀蓮;張翠萍;袁芳;;農村留守兒童生活、行為及心理調查分析[J];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09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權方英;李宏翰;;農村留守兒童積極情緒問卷的編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趙景欣;申繼亮;;家庭保護因素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抑郁、反社會行為[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謝玉蘭;;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與對策思考[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陶園園;農村留守兒童學業(yè)求助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2 張敏;農村留守兒童綜合教育框架的構建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鄭會芳;農村留守兒童親子溝通、家庭親密度與其社會適應性關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張莉;長治市農村初中留守兒童情緒及行為問題現狀調查[D];中南大學;2009年
5 劉紅梅;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6 唐艷云;農村留守兒童隔代家庭教育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7 劉佐信;農村留守兒童社會適應現狀與教育對策[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8 何開奇;影響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協(xié)作參與農村留守兒童救助的因素及機理分析[D];西南大學;2009年
9 王紅瑾;農村留守兒童品德發(fā)展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10 趙文德;農村留守兒童的依戀及其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D];河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9300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930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