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鍛煉與中學生心理彈性的關系研究
本文關鍵詞:體育鍛煉與中學生心理彈性的關系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為了考察體育鍛煉與中學生心理彈性是否存在關系以及體育鍛煉影響心理彈性的中介變量等問題,本研究在較系統(tǒng)地分析了國內(nèi)外關于體育鍛煉與心理彈性及其預測指標關系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該領域研究的不足以及體育鍛煉對中學生心理彈性影響的心理機制理論模型,并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法、訪談法、問卷調(diào)查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等研究方法,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研究。 首先,編制了中學生心理彈性量表。本研究在分析心理彈性內(nèi)涵的基礎上,參考國內(nèi)外已有的心理彈性量表的相同、相似的題目,選編了問卷初稿,在征求指導老師、部分碩士研究生和初中生的意見和建議后,對問卷初稿的條目進行了修改,建立了中學生心理彈性初始問卷。運用初始問卷對200名中學生進行調(diào)查,根據(jù)調(diào)查結果對初始問卷的每一個條目進行項目分析,刪除了CR值不顯著的項目后,得到了中學生心理彈性的初測問卷。運用初測問卷對800名中學生進行調(diào)查,對調(diào)查結果進行探索因素分析,共抽取了5個因素,5個因素的特征值分別為:4.745,4.116,3.085,3.224,1.829,其累積方差貢獻率為53.694%,刪除了在5個因素上負荷值均0.3的題項,最終,得到了由33個題項構成的中學生心理彈性問卷。在對中學生心理彈性的心理構建和實證探索后,提出了中學生心理彈性的心理構建模型,并采用結構方程模型的方法,對模型進行了驗證。結果表明,該模型的擬合度良好(CMIN(x2))/df=1.698,CFI=0.847,RMSEA=0.062).同時,對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和結構效度進行檢驗,結果表明,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其次,采用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在福州市選舉了750名中學生,運用自編的中學生心理彈性量表等測量工具,對體育鍛煉與中學生心理彈性及其預測指標的關系進行了調(diào)查,共回收有效問卷637份。然后對中學生體育鍛煉和心理彈性的關系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1)不同性別和不同年級的中學生的體育鍛煉存在著顯著差異,不同性別、不同年級的中學生在心理彈性的問題解決能力上存在著顯著差異,不同父母婚姻情況的中學生在心理彈性的自我悅納維度上存在著顯著差異。(2)不同體育鍛煉量組在心理彈性五個層面方面有顯著差異(Wilk'sΛ=.959**)。(3)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結果支持了心理機制理論假設模型(CMIN(x2)/df=5.596, RMSEA=0.080.) 通過上述研究結果的分析,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結論:(1)編制的中學生心理彈性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為體育鍛煉和中學生心理彈性研究的測量工具。(2)中學生心理彈性可以分為人際交往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積極認知、自我悅納、情緒的穩(wěn)定與控制能力5個維度。(3)參與體育鍛煉的中學生比不鍛煉的中學生具有更高的心理彈性,表現(xiàn)在兩者之問的人際交往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積極認知、自我悅納、情緒的穩(wěn)定與控制能力上。(4)體育鍛煉不僅可以直接對中學生的心理彈性產(chǎn)生影響,而且可以通過自我效能、應對方式等中介變量對中學生心理彈性產(chǎn)生影響。
【關鍵詞】:體育鍛煉 心理彈性 中學生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B844.2
【目錄】: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6
- 中文文摘6-8
- 目錄8-10
- 緒論10-26
- 1 問題的提出10-12
- 2 文獻綜述12-22
- 3 假設模型的提出22-25
- 4 研究的基本思路25-26
- 第一章 中學生心理彈性量表的編制26-34
- 1 研究目的26
- 2 研究對象26
- 3 研究材料26
- 4 研究工具26-27
- 5 研究方法和程序27
- 6 研究結果與分析27-34
- 第二章 中學生體育鍛煉和心理彈性的關系研究34-46
- 1 研究目的34
- 2 研究樣本34-35
- 3 研究材料35
- 4 統(tǒng)計工具35
- 5 結果與分析35-46
- 第三章 總討論46-52
- 1 本研究的價值取向和思路46
- 2 中學生心理彈性的結構46-48
- 3 中學生體育鍛煉和心理彈性的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研究48-51
- 4 體育鍛煉和中學生心理彈性的關系51-52
- 第四章 結論52-54
- 1 結論52
- 2 研究的創(chuàng)新和不足之處52-54
- 附錄154-58
- 附錄258-60
- 附錄360-61
- 附錄461-63
- 附錄563-64
- 參考文獻64-70
- 攻讀學位期間承擔的科研任務與主要成果70-72
- 致謝72-74
- 個人簡歷7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繼傳;;堅持體育鍛煉,砥y0革命精神[J];云夢學刊;1981年02期
2 瑾;體育鍛煉出壽星[J];當代體育;1985年03期
3 胡松昌;趙景森;劉英;;體育鍛煉對大學生智力因素的影響[J];中國校醫(yī);1987年03期
4 姚如好;大學生具有體育鍛煉習慣的心理特征初探[J];四川體育科學;2000年01期
5 黃小玲;制約女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因素及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1年S1期
6 肖建原,王天生;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的堅持性、組織形式與人際關系的相關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7 葉建寶;女大學生體育鍛煉自我意識的調(diào)查與分析[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8 ;體育鍛煉[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4年05期
9 彭春梅,張建軍,葉文平,謝遠飛;黃岡市市直單位人員體育健身狀況的調(diào)查與分析[J];安徽體育科技;2004年S1期
10 楊曉捷;南京工業(yè)大學高年級學生體育鍛煉的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敬;王珉;;體育鍛煉與身體自我概念研究(綜述)[A];第8屆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2 魏漢琴;周田敬;梁捍東;;河北省城鄉(xiāng)居民體育鍛煉因素分析與健身指導[A];全民健身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李琳琳;馬飛;;關于體育鍛煉對山東省20-39歲城鎮(zhèn)非體力勞動者機能水平的影響[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7年
4 程云峰;;我國城市不同年齡不同層次婦女參加體育鍛煉的研究[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5 王洪妮;解毅飛;;山東省農(nóng)村中小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6 唐萍;;體育鍛煉對湖南省普通高校中年女性教師身心健康影響的調(diào)查研究[A];體質(zhì)研究與健康促進論文集[C];2006年
7 王洪妮;盛昌繁;解毅飛;;農(nóng)村中小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培養(yǎng)策略研究[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7年
8 余江文;;體育鍛煉對青少年抑郁人際情境的影響[A];第8屆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9 董海婧;褚宇帆;;體育鍛煉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張路星;黃志劍;;大學生身體自我概念與體育鍛煉參與的關系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周波;不重視學生體育鍛煉 中小學校長可能下課[N];成都日報;2007年
2 李玫;深圳學生啟動“陽光體育”活動[N];深圳特區(qū)報;2007年
3 谷嫦瑜邋實習生 石明;迅速掀起群眾性體育鍛煉高潮[N];渭南日報;2007年
4 記者 余瀟;確保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N];福建日報;2008年
5 林沐;應重視學生體育鍛煉[N];潮州日報;2009年
6 本報記者 唐磊 鄭黎;體力嚴重透支 情緒波動較大 缺乏體育鍛煉[N];長春日報;2005年
7 馬邦杰;專家告誡:體育鍛煉應成為日常生活一部分[N];經(jīng)濟參考報;2007年
8 劉照福;感冒后運動弊端多[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
9 劉照福;感冒后不宜運動[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10 本報實習記者 部國華;“冬練三九”要科學[N];中國體育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佳川;體育鍛煉對降低大學生自卑感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尹博;運用跨理論模型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改變的實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翟一飛;中學生鍛煉自我妨礙行為及其相關心理因素的實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夏祥偉;研究生體育鍛煉與健康問題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蔡理;大學生業(yè)余體育鍛煉行為的預測:基于心理控制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邵天諾;澳港大學生鍛煉特征與鍛煉行為關系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7 吳萍;沈陽市不同階層城市成年人體質(zhì)狀況及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7年
8 陳綺文;北京市城區(qū)成年超重/肥胖人群肥胖相關行為因素分析[D];北京體育大學;2006年
9 洪霞;阿爾茨海默病的危險因素[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0年
10 王清華;阿爾茨海默病與血管因素[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寧;體育鍛煉對中老年女性骨健康的影響[D];蘇州大學;2004年
2 臧振力;大學生體育鍛煉對身體自我和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3 歐陽翠云;體育鍛煉與中學生心理彈性的關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博;河南省高校中年教師體育鍛煉與鍛煉動機、身體自尊的相關研究[D];河南大學;2010年
5 鄧文才;不同運動項目和強度對大學生體育態(tài)度及體育鍛煉感覺影響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3年
6 韓傳來;蘇北地區(qū)高校教師體育鍛煉情況及制約因素的調(diào)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7 史軍;體育鍛煉對高中三年級學生主觀幸福感影響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8 張麗莉;延邊地區(qū)城市朝鮮族和漢族老年人體育鍛煉現(xiàn)狀的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10年
9 王澤剛;石油主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健康現(xiàn)狀及體育干預措施的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
10 楊嘉躍;長春市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健康教育的實施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體育鍛煉與中學生心理彈性的關系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383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338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