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育改革“列表邏輯”的反思
[Abstract]:In education reform, people often use "list logic" to think about problems, this kind of logic is easy to lead to one-sided, unidirectional reform and so on. By analyzing the "list logic" of educational reform and revealing its origin and essence, it is helpful for us to understand its dis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and to provide a possibility for breaking and reforming this logic.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教育系;
【分類號】:G52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戴雙翔;現(xiàn)代教學視野中的教學倫理研究[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2 劉亮;對于終身教育、教育民主化和學習化社會理念的思考——再讀《學會生存》[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3 陳忠勇;新課程改革實驗的現(xiàn)狀與對策[J];安順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2期
4 王建華;積極探索 宏觀指導──對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的思考與建議[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04期
5 歐陽錫禹;金育強;唐雪姣;;論體育課課堂中的主體性教學[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6 王德寵;知識經(jīng)濟與高等教育觀念的更新[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7 劉亮;美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述評[J];成都紡織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8 田九霞;試論主體間性詮釋下的交往式思政教育[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9 徐榮遠;論終身學習與學習化社會[J];成人教育;2001年Z2期
10 蔡清吉,張倩;復雜科學視角下的課堂教學[J];成人教育;2005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謝建國;;高師教師信息意識和利用能力問題的探討[A];現(xiàn)代圖書館的人本主義思考與實踐——2002江浙滬晉圖書館中青年論壇論文集[C];2002年
2 羅堯成;;創(chuàng)新性取向下的大學課程結(jié)構(gòu)優(yōu)化策略[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長吉;教學價值觀念透視與反省[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2 郝志軍;教學理論的實踐品格[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3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與變革——新制度教育學論綱[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4 彭海蕾;幼兒園游戲教學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5 婁立志;論目前我國教育的主導價值[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6 黃忠敬;知識·權(quán)力·控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7 李家成;關懷生命[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8 傅建明;我國小學語文教科書價值取向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9 劉承波;信息時代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變革及其運行機制[D];廈門大學;2002年
10 高偉;生存論教育哲學發(fā)凡[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曉梅;我國基礎教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策略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2 郭德紅;論教學論學派[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3 郭秀蘭;構(gòu)建我國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KAQ人才培養(yǎng)模式[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4 蘭軍;主體性教育思想視野下的學校管理初探[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5 郭梅;高校擴招與我國高等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6 趙旭東;20世紀80年代我國中小學領導管理體制改革之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7 何志魁;西部大開發(fā)中貢山縣獨龍族怒族傳統(tǒng)文化保存的教育策略初探[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8 張旺;“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的現(xiàn)狀及策略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9 劉仲全;高師公共課教育學教材知識結(jié)構(gòu)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10 趙文靜;試論責任與責任教育[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蘇君陽;;理性定位與審視教育改革目的[J];民主;2011年07期
2 熊丙奇;;2009,教育改革元年?[J];陜西教育(行政版);2010年Z1期
3 王石川;;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什么?[J];留學生;2010年07期
4 藍舍;;2011年教育藍皮書提出——我國教育改革正待破局[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1年03期
5 ;心橋[J];河北教育(教學版);2011年06期
6 潘璐璐;;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改革發(fā)展問題研究[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年20期
7 張磊;;1958年教育改革的現(xiàn)代化啟示[J];現(xiàn)代商貿(mào)工業(yè);2011年14期
8 簡憂;;教育改革必須有更大的作為——當前教育改革幾大熱點問題的思考[J];理論導報;2011年06期
9 許新海;;教育改革:在科學發(fā)展中前行[J];小學科學(教師論壇);2011年04期
10 ;教育經(jīng)緯[J];中關村;2011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谷麥征;費瑋;張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解與分析[A];教育技術應用與整合研究論文[C];2005年
2 周小李;;艾波茨霍姆學校與費爾霍普學校之比較及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周偉業(yè);;教師網(wǎng)絡素養(yǎng)與教育改革調(diào)查報告——以藝術教師為例[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7):媒介素養(yǎng)與公民素養(yǎng)論文集[C];2007年
4 歐陽軍;;網(wǎng)絡文化與教育[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趙冬梅;郭榮華;陳海云;張磊;;農(nóng)村中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工程的現(xiàn)狀與思考[A];2007年河北省電子學會、河北省計算機學會、河北省自動化學會、河北省人工智能學會、河北省計算機輔助設計研究會、河北省軟件行業(yè)協(xié)會聯(lián)合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別必亮;;民國初年教育改革的歷史窺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0)——中華民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陳時見;;雷沛鴻教育改革論的宏觀考察[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李薦;;國際化視野背景下的教育改革與學習革命——踐行友善用腦的思考[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下卷)[C];2009年
9 ;幾位專家對教育改革的看法[A];2006年中國宏觀經(jīng)濟與改革走勢座談會內(nèi)容匯編[C];2006年
10 張淑細;;日本教育督導制度的演變及其對教育改革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林玉萍;教育改革中的“三問”[N];中國改革報;2005年
2 舟曲縣坪定九年制學校 郭煒;教育改革之我見[N];甘南日報(漢文版);2005年
3 符信;廣東編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N];廣州日報;2008年
4 記者 孫傳海 通訊員 杜俊龍;中旗加快推進教育改革步伐[N];巴彥淖爾日報(漢);2008年
5 ;關于就研究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若干重大問題繼續(xù)公開征求意見的公告[N];人民日報;2009年
6 記者 劉垠;知名人士建言教育改革[N];大眾科技報;2009年
7 袁岳;教育改革思路應有多方案[N];科技日報;2009年
8 本報評論員 笑蜀;教育改革的主題是改革教育管理部門[N];南方周末;2009年
9 本報記者 陳振凱;教育改革問計于民[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
10 本報記者 馬暉 見習記者 杜文景;教育改革開局:規(guī)劃或年中出臺[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勇;洋務運動教育改革與明治維新教育改革比較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2 陳霞;基于課程標準的教育改革[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劉世清;教育政策倫理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朱麗;教育改革代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張云;經(jīng)驗、民主和教育[D];復旦大學;2005年
6 康永久;知識輸入還是制度重建[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褚洪啟;教育觀念的變革[D];北京師范大學;1994年
8 李海云;新教育中國化運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孫大廷;美國教育戰(zhàn)略的霸權(quán)向度[D];吉林大學;2008年
10 戴一中;臺灣師資培育變革與當時社會背景之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成增;張之洞近代教育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6年
2 秦臻;比較視閾中的我國教育公平制度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3 賀娟;鄧小平教育公平思想探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4 戴林;新世紀日本的教育改革[D];湖南大學;2008年
5 王亞波;論我國經(jīng)濟轉(zhuǎn)型期教育體制改革的滯后效應[D];吉林大學;2005年
6 李海燕;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與借鑒研究[D];河北大學;2004年
7 王秀艷;論新課程與教師角色的轉(zhuǎn)變[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8 向巖兵;論經(jīng)濟改革對教育改革的若干啟示[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9 高玉潔;俄羅斯《普通教育國家教育標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10 楊勇;鄧小平教育思想論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3851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2385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