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秉文——中美教育交流的先驅
[Abstract]:Mr. Guo Bingwen is a modern giant who promoted Sino-US educational exchanges and a pioneer in studying American educ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As the first Chinese doctor in the Columbia Master's Academy, he was taught by two masters, Strayer and Menglu. His graduation thesis also set a precedent for bilingual public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he applied his experience in examining American education to his practice as president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He was a pioneer in widely publicizing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a chair professor in his capacity as university president, he preached modern Chinese studies and established his research paradigm; supported by Dewey, Mengluo and the China Foundation, He founded the American Society in New York and hosted the Philadelphia Exposition China Exhibition on behalf of China. He led the delegation to attend the International Library Conference and the 50th Anniversary Congress of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the Univers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after being elected temporary Vice President, was re-elected as official Vice President for three consecutive terms. From cadets to observers, from president to vice president, Mr. Guo Bingwen has gradually become a seni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leader. He has not only established a good international image of himself, but also continuously enhanced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worthy of being a pioneer in education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單位】: 河北大學歷史學院;河北大學馬列部;
【分類號】:G526.9;K825.4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雷;民國初年生存空間的歧異——前清遺老圈里的生死節(jié)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2 陳敏;清末士紳在新式教育領域內(nèi)的活動[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3 高峰;公民·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4 陳Z,;盧勃;陳寶華;;論我國遠程教育的產(chǎn)生及其初期發(fā)展[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5 申滿秀;維新運動與貴州教育近代化[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6 劉陽;中國近代婦女教育平等權的演進[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7 杜成憲;關于中國第一部《中國教育史》的幾個問題[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6年01期
8 金淑琴;清末直隸新式教育述論[J];河北學刊;1988年03期
9 楊欣改;清末女子師范教育述評[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10 李洪河,祁森林;杜亞泉科學文化教育活動探略[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王國平;;略談江蘇現(xiàn)代化啟動的“非制度化推動”[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下)[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顧衛(wèi)星;明清學校英語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2 王倫信;清末民國時期中學教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劉曄;邁向現(xiàn)代國家:知識分子與近代中國國家建設[D];復旦大學;2003年
4 王列盈;論“中體西用”觀對中國早期教育現(xiàn)代化的影響[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5 胡文生;學術·體制·人[D];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
6 楊建華;中國近代教育期刊與近代教育發(fā)展[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周霞;中國近代佛教史學探研(1900—1949)[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吳忠良;南高史地學派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文廷海;清代春秋谷梁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10 關紅實;在20世紀中國美術教育情境中的呂斯百[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興德;近代教育家吳汝綸教育思想及實踐活動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2 彭江;中國高等教育近代化歷程中的科學與人文之爭[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3 紀九利;中國普通高中物理教材的歷史演變及現(xiàn)實啟示[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4 崔躍峰;西學東漸與中國高等教育中近代學科的設立[D];河南大學;2002年
5 謝廣山;西學東漸對中國近代學校教育內(nèi)容的影響[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6 周山彥;馬相伯的教育思想[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7 李樹雪;晚清留學教育與近代科學的本土化[D];山西大學;2003年
8 王秀良;清末雜志、社團與數(shù)學傳播[D];天津師范大學;2003年
9 楊衛(wèi)明;五四時期工讀互助團的教育探索簡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10 李杰;清末民初科技教育初探[D];中南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輝鋒;;五四運動后至北伐戰(zhàn)爭前夕的教育界風潮——以馬敘倫的經(jīng)歷為視角的考察[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2 謝長法;;試析黃炎培與蔡元培的生死道義之交[J];河南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yè)教育版);2007年01期
3 陳競蓉;;孟祿與中國留學生[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4 陳文彬;;邀請美國教育家杜威訪華的臺前幕后[J];蘭州學刊;2006年07期
5 蘭軍;;使中國教育走向世界的嘗試——陶行知與國際教育會議[J];安徽史學;2006年05期
6 陳競蓉;;陳寶泉與郭秉文辦學思想比較研究[J];滄桑;2006年05期
7 趙子云;;梁啟超在南京的講學生涯[J];文史春秋;2006年11期
8 張雪蓉;1920年代東南大學的董事會制度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9 馬建;美國使館的中國通——記陸騰先生[J];國際人才交流;2004年09期
10 商麗浩;評《借鑒與融合:留美學生抗戰(zhàn)前教育活動研究》[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郭齊家;;關于“中國學校優(yōu)良傳統(tǒng)與學校發(fā)展研究”的一些思考[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2 羅小瓊;;“中華教育改進社”探微[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二)[C];2009年
3 王劍;;“杜威中國之行”若干史實考釋[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二)[C];2009年
4 李高峰;;華美協(xié)進社之緣起與改組[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二)[C];2009年
5 謝長法;;留美學生與杜威來華[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二)[C];2009年
6 高謙民;;南京師范大學前五十年的辦學理念[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三)[C];2009年
7 張振助;;庚款留美學生與近代中國國際學術交流[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二)[C];2009年
8 劉佳;;出洋肄業(yè)局與游美肄業(yè)館之比較[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二)[C];2009年
9 李高峰;;華美協(xié)進社社務及其特質探究[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四)[C];2009年
10 郭齊家;;關于“中國學校優(yōu)良傳統(tǒng)與學校發(fā)展研究”的一些思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王丹紅;樹遠大理想 育濃厚專業(yè)興趣[N];科學時報;2009年
2 聊城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劍萍 聊城大學講師 楊旭;杜威與中國現(xiàn)代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9年
3 南京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教授 朱慶葆 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助理研究員 王永義;一流大學缺什么[N];科學時報;2009年
4 南京師范大學教科院教授 張新平;“要有好的學校,先要有好的教師”[N];中國教育報;2007年
5 單中惠;杜威:“西方孔子”在中國(下)[N];中國教育報;2007年
6 東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 陳怡;解讀東南大學的六個校訓[N];中國教育報;2007年
7 楊松濤;名士風流豁蒙樓[N];南京日報;2007年
8 張光芒;廢墟之上的綻放抑或枯萎?[N];文學報;2007年
9 朱英;國際商會舞臺上的首次亮相[N];民營經(jīng)濟報;2005年
10 程斯輝(作者為武漢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教育發(fā)展史與教育管理學研究);大學校長與大學精神[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石猛;郭秉文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2 雷婷婷;郭秉文的平衡辦學理念與實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3 封喜桃;中美教育交流與合作[D];河北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21332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2133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