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在教育中的倫理學辯護
本文選題:懲罰 + 代償論; 參考:《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年19期
【摘要】:在當前的學校教育中,部分教師不敢運用合理的懲罰。而代償論懲罰觀從倫理學的視角為懲罰的教育意義進行了辯護。代償論懲罰觀認為,懲罰的核心意義在于讓兒童對自己的違規(guī)行為進行"代償",為其行為承擔責任,懲罰的積極影響主要是讓兒童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使他們掌握集體生活的規(guī)范,促進他們的社會化。此外,教師合法持有懲罰權(quán),教師有理由也有必要把懲罰納入常規(guī)的教育手段之中,但應(yīng)該正視懲罰的消極影響,建立懲罰中的免責和人道主義援助機制等。
[Abstract]:In the current school education, some teachers dare not apply reasonable punishment. The theory of compensatory punishment defends the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of punish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ompensatory punishment, the core meaning of punishment lies in making children "compensate" for their own violations and bear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actions.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punishment is mainly to make children learn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ir own behavior. Let them master the norms of collective life and promote their socialization. In addition, teachers legally hold the right of punishment, and it is necessary for teachers to incorporate punishment into the conventional means of education, but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punishment should be faced squarely, and the mechanism of exemption and humanitarian assistance should be established.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
【基金】:聯(lián)校教育社科醫(yī)學研究論文獎計劃的資助
【分類號】:G4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傅維利;;論教育中的懲罰[J];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周冬梅;論教育懲罰[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力,欒培新;論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2 周桂君;濟慈在哥特傳統(tǒng)中的超脫與淪陷——《伊莎培拉》的光暈與陰影[J];北方論叢;2005年05期
3 高鵬程;;權(quán)利與權(quán)力的關(guān)系——從斯賓諾莎、邊沁到霍菲爾德[J];北方論叢;2007年06期
4 郭建如,馬林霞;社會學的制度與教育制度研究初探[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5 陳桂生;“德育目標”引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2期
6 單玉;政治教育:從灌輸走向?qū)υ抂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7 周宗偉;權(quán)力的輪回——虛擬環(huán)境下的師生關(guān)系[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8 孔祥寧,張培志;對足球比賽進程中時空爭奪的內(nèi)容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年07期
9 王向華;國際道德與公民教育發(fā)展的基本趨勢[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10 龐正,張立榮;論社會利益的法律保護[J];長白學刊;2005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李虹;彭娟;謝迪;韓棹渭;;畢節(jié)地區(q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shè)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A];學成于思 行成于思——2005年度畢節(jié)地區(qū)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研究課題集[C];2007年
2 吳健;;創(chuàng)設(shè)發(fā)展小學生誠實守信品格的校園文化[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3 李蘭芬;;論馬克思主義的生活德性論[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上)[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國永;德性涌現(xiàn)與道德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2 劉驚鐸;道德體驗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3 費多益;論科學的合理性[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婁立志;論目前我國教育的主導價值[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5 李家成;關(guān)懷生命[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6 朱家存;走向均衡[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7 崔景貴;解讀心理教育:多學科的視野[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8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9 王文嵐;社會科課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10 堯新瑜;學校道德課程理解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紅陽;刑法和人性:西方思想的批判性閱讀[D];湘潭大學;2001年
2 韓立軍;德育環(huán)境的變遷與現(xiàn)代高校德育體系構(gòu)建思路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2年
3 沈亞萍;計算機犯罪的成因和防范[D];浙江師范大學;2002年
4 鄧惠明;“主體——發(fā)展”道德教育模式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5 朱成科;日本青少年道德危機的前提性思考[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6 王祖紅;鄧小平德育理論及在新時期的實踐與創(chuàng)新[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7 歐盛端;論高校主體性德育及其實施[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8 昝玉林;論現(xiàn)代高校德育的主體性原則[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9 禹旭才;學校德育中誠信品質(zhì)培養(yǎng)探詢[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10 賀軼玲;友愛:來自德性的聲音[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波;教師體罰學生的心理成因與對策[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2年12期
2 王青;教育懲罰的異化和回歸[J];教學與管理;2005年17期
3 蔡瓊;教育性與懲罰性矛盾關(guān)系的歷史考察[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2年08期
4 楊光富;美英韓泰四國教育體罰現(xiàn)象透視[J];當代教育科學;2003年09期
5 毛明月,蘇春景;試論教育懲罰的合理性[J];當代教育科學;2004年23期
6 鄭敏;劣性懲罰行為的危害、成因及對策[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4年05期
7 梁東榮;教師懲戒權(quán)存在的合理性及實施初探[J];中國教育學刊;2003年08期
8 檀傳寶;論懲罰的教育意義及其實現(xiàn)[J];中國教育學刊;2004年02期
9 劉杭玲,蘇正旺;中小學校體罰現(xiàn)象的調(diào)查與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1997年03期
10 陳啟剛;教育懲罰不可棄[J];中小學管理;2003年04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俊麗;中小學懲罰問題探析[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楚主;校長權(quán)力的運用[J];江西教育;1988年12期
2 周光輝;論公共權(quán)力的強制力[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05期
3 張立偉;甲A的遺憾[J];足球世界;1995年24期
4 周禮生;淺談醫(yī)學院校后勤改革[J];衛(wèi)生經(jīng)濟研究;1996年11期
5 季六生,李忠廣;談足球裁判員的職權(quán)與懲罰權(quán)[J];安徽體育科技;1997年03期
6 張寧;德里達的“寬恕”思想[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7 濮嵐瀾,趙偉;高校師生關(guān)系:一般理論及應(yīng)用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8 趙曉耕;儒的法律化——沖突與融合[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9 黃德海,王道平;權(quán)力:經(jīng)濟社會演進與發(fā)展的動力機制——吉爾布雷斯的權(quán)力經(jīng)濟學思想評述[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10 鄒菡;規(guī)訓的權(quán)力與全景敞視主義——論?碌摹兑(guī)訓與懲罰》[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董士曇;;犯罪被害人補償制度及其建構(gòu)[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郭凡生;人力資本與貨幣資本的博弈[N];工人日報;2001年
2 郭凡生;職業(yè)經(jīng)理人是資本的保姆嗎?[N];組織人事報;2001年
3 吳新元;加拿大軍事司法制度概覽 (下)[N];法制日報;2003年
4 劉仁文;恢復性司法 面對面化解矛盾[N];檢察日報;2003年
5 鄭愛青;法國企業(yè)勞動規(guī)則對我國的借鑒[N];中國勞動保障報;2003年
6 本報記者 張文章;滯納金收取標準太離譜[N];中國消費者報;2005年
7 東行;大話西游之團隊素質(zhì)[N];中國保險報;2006年
8 本報記者 續(xù)梅;讓教育懲戒釋放教育價值[N];中國教育報;2006年
9 劍照;Google真能那么隨意嗎?[N];中國文化報;2006年
10 駱瀟;高管無性別[N];就業(yè)時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魯籬;行業(yè)協(xié)會經(jīng)濟自治權(quán)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巍;行會法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2 葉旺春;勞動教養(yǎng)制度的權(quán)力分析[D];西南政法大學;2004年
3 胡敬;刑事被害人權(quán)益保障問題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4 吳昊;存留養(yǎng)親制度流變探析[D];西南政法大學;2005年
5 劉利;我國證券業(yè)協(xié)會自律制度的完善[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6 許月紅;刑事被害人權(quán)利保障問題分析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7 胡術(shù)恒;兒童觀及其對教育觀的制約與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8 王麗;中國行業(yè)協(xié)會基本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9 牟世晶;從尼采到?碌纳眢w態(tài)度[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10 沙金;存留養(yǎng)親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0631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2063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