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教育技術論文 >

中學生親子依戀的特點及其對社會適應的影響:父母親密的調節(jié)作用

發(fā)布時間:2018-05-18 08:08

  本文選題:中學生 + 親子依戀; 參考:《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0年06期


【摘要】:以六城市2630名中學生為被試,用問卷法考察中學生親子依戀、父母親密和社會適應的狀況,發(fā)現(xiàn):(1)中學生母子依戀質量高于父子依戀質量;男生的父子溝通、母子疏離和父子疏離的得分顯著高于女生;隨年級升高,親子依戀質量顯著下降;(2)親子依戀各維度與社會適應各維度存在顯著相關。積極社會適應四維度上的得分,存在雙親安全依戀型一方安全依戀型(父子安全-母子不安全型和父子不安全-母子安全型)雙親不安全依戀型的情況,消極社會適應的得分則恰好相反;(3)父母親密能夠調節(jié)親子依戀對社會適應的預測作用。
[Abstract]:Taking 2630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rom six cities as subjects, we investigated parent-child attachment, parental intimacy and social adapt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y questionnaire. It was found that the qualit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ttachment to mother and s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father and son, and that the quality of male students' parent-son attachment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father and son. The scores of mother-son alienation and father-son alien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irls; with the grade increasing, the quality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2)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mensions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social adaptation. The scores of the four dimensions of positive social adaptation showed that there were two types of safe attachment: the safe attachment of both parents (the safety of father and son, the unsafe of mother and son, and the safety of father and son). The score of negative social adaptation was the opposite (3) that parental intimacy could regulate the predictive effect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on social adaptation.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研究所;清華大學心理學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05JJDXLX001)
【分類號】:B84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王爭艷;趙冬艷;雷靂;;親子性話題溝通風格對青少年性行為和性態(tài)度的預測:依戀的調節(jié)效應[J];心理學報;2007年06期

2 溫忠麟,侯杰泰,馬什赫伯特;潛變量交互效應分析方法[J];心理科學進展;2003年05期

3 池麗萍 ,辛自強;兒童對婚姻沖突的感知量表修訂[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3年0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世奎;;博士培養(yǎng)質量評價的差異性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年02期

2 郭光勝;;健康的依戀關系對個人成長的影響[J];才智;2011年04期

3 陳麗君;程利國;;青少年依戀發(fā)展特點的初步研究[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08期

4 雷靂;伍亞娜;;青少年的同伴依戀與其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的關系[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9年02期

5 龍勇;常青華;;高新技術企業(yè)創(chuàng)新類型、融資方式與聯(lián)盟戰(zhàn)略關系的實證研究[J];管理工程學報;2010年02期

6 劉云;石金濤;;組織創(chuàng)新氣氛與激勵偏好對員工創(chuàng)新行為的交互效應研究[J];管理世界;2009年10期

7 葛寶山;王侃;;個人特質與個人網(wǎng)絡對創(chuàng)業(yè)意向的影響——基于網(wǎng)店創(chuàng)業(yè)者的調查[J];管理學報;2010年12期

8 趙科;尹可麗;;大學生性態(tài)度的理論構建及其與“大七”人格的關系[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9 蔣玉梅;王亞琨;羅婷婷;徐亮;張進輔;;大學生父親依戀狀況調查[J];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1年04期

10 王樹青;宋尚桂;;大學生自我同一性與親子依戀、因果取向之間的關系[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程新生;羅艷梅;申拴亮;李海萍;;控制方式對控制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A];中國會計學會高等工科院校分會2008年學術年會(第十五屆年會)暨中央在鄂集團企業(yè)財務管理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8年

2 褚榮偉;;調節(jié)作用、中介作用及其在營銷研究中的應用[A];中國市場學會2006年年會暨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6年

3 程新生;羅艷梅;程璐;申拴亮;;控制方式對控制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A];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鄒鵬;于渤;;成員制營銷模式下客戶忠誠驅動機制研究[A];第五屆(2010)中國管理學年會——市場營銷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席居哲;基于社會認知的兒童心理彈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許思安;漢族、壯族、蒙族、納西族人格結構的比較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6年

3 趙梅;婚姻沖突及其對青春期子女的影響[D];北京師范大學;2005年

4 王樹青;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個體因素與家庭因素[D];北京師范大學;2007年

5 韋小柯;多元化業(yè)務相關性與企業(yè)績效關系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6 吳波;基于匹配視角的集群企業(yè)網(wǎng)絡化成長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7 張月莉;復雜購買行為模式下品牌忠誠形成與發(fā)展機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8 趙建欣;農戶安全蔬菜供給決策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9 孟曉斌;國際創(chuàng)業(yè)背景下中小企業(yè)組織動態(tài)能力及其績效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10 楊從杰;中層經(jīng)理人力資源管理職責及勝任特征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新昕;主動性人格對企業(yè)員工組織社會化的影響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2 宋海榮;青少年依戀、自尊及其二者關系的發(fā)展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琚曉燕;青少年依戀的測量及其與自尊、社會適應性關系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5年

4 陳鳳榮;中學教師工作倦怠與工作特征、教學效能感的關系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6年

5 蘆炎;初中生抑郁癥狀與依戀、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王春莉;大學生自我差異、歸因風格和行為應對方式關系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7 趙冬艷;北京城區(qū)高中生親子溝通、親子依戀與青少年的性行為和性態(tài)度的關系[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8 姜凌云;依戀理論的人際關系說及其實用意義[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9 張詠梅;青少年依戀及與人際信任的關系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10 張磊;公司創(chuàng)業(yè)決策中績效反饋的情景調節(jié)聚焦和控制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溫忠麟,侯杰泰,馬什赫伯特;結構方程模型檢驗:擬合指數(shù)與卡方準則[J];心理學報;2004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金燦燦;鄒泓;余益兵;;中學生孝道信念的特點及其與親子依戀和人際適應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1年06期

2 鹿傳英;;打了一年思想仗[J];人民教育;1965年03期

3 周德民;;這些書中學生不能看嗎?[J];湖南教育;1979年02期

4 劉詩;;談談臨摹[J];江蘇教育;1981年04期

5 喻家琪;;加強對中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J];人民教育;1982年07期

6 毛志成;;師道[J];天津教育;1982年01期

7 ;1982年上海市各區(qū)、縣中學生數(shù)學競賽試題[J];數(shù)學教學;1982年04期

8 丁偉,康秀蘭;城鄉(xiāng)1696名中學生青春期衛(wèi)生教育對比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1985年04期

9 薛來弼;;談中學生的理想教育[J];教育評論;1985年05期

10 喻安榮;;中學生早戀及其教育[J];四川教育;1986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翟一飛;;中學生體育鍛煉自我妨礙行為的調查研究[A];第五屆全國青年體育科學學術會議、第二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8年

2 程軍;;宣泄與健康——淺談班主任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導作用[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四)[C];2009年

3 程軍;;宣泄與健康——淺談班主任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導作用[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江蘇卷)[C];2010年

4 孟四清;;中學生問題行為量表的理論構建與編制[A];新規(guī)劃·新視野·新發(fā)展——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天津學術文庫》(中)[C];2011年

5 汪之頊;楊振宇;蔭士安;;不同性別中學生青春期前后學習成績變化的分析研究[A];中國營養(yǎng)學會第五屆婦幼營養(yǎng)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2年

6 黃盈;馬麗莉;梁寶勇;;對中學生生活應激和困擾癥狀的調查[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八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7 龔翠萍;張捷;;包頭市宏志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對照研究[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8 徐方忠;馮年琴;;聽力殘疾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9 陳先獻;錢躍升;武軼農;蘇軍英;劉海燕;;中學生嘗試吸煙者的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摘要)[A];第12屆全國吸煙與健康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煙草控制框架公約論壇論文集[C];2005年

10 李國瑞;;上海市中學生心理健康自評量表的研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成雄 王玉國;市三運會暨第二屆中學生運動會閉幕[N];天水日報;2009年

2 趙文;中學生為何不認技校這條路[N];中國勞動保障報;2007年

3 商州二職中 王小亞;當代中學生心理及行為淺析[N];商洛日報;2006年

4 朱劍慧;以色列中學生:成績不是生活的中心[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5 石雨川;穿要名牌 吃要精美 用要高檔觀[N];雅安日報;2008年

6 黃艾禾;一個另類中學生的寫作世界[N];光明日報;2008年

7 孟民 祝嘉;完不成社會實踐 中學生不能畢業(yè)[N];寶雞日報;2009年

8 記者 邵涌河;我市一中學生發(fā)明英文規(guī)范 書寫訓練方案獲國家專利[N];赤峰日報;2010年

9 高密市第五中學 吳賓;新課標下中學生體育課學習興趣的探究[N];學知報;2010年

10 ;迷失在“伊甸園”[N];自貢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啟剛;青少年情緒調節(jié):結構、影響因素及對學校適應的意義[D];吉林大學;2009年

2 鄭淮;場域視野下的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3 肖漢仕;中學生非理性信念量表編制及非理性信念干預[D];中南大學;2007年

4 趙瑞情;中學生社團生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亓圣華;中學生羞恥感與身體鍛煉之間的關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張月娟;中學生學習能力傾向測驗的初步編制[D];中南大學;2002年

7 楊彥平;中學生社會適應量表的編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翟一飛;中學生鍛煉自我妨礙行為及其相關心理因素的實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楊小洋;中學生個人認識論的特點及與自我提問、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關系[D];北京師范大學;2006年

10 張倩;學校心理輔導的效果評價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銳;中學生出路與國民政府教育改革(1930—1937)[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2 魏彬;中學生人際關系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及教育引導[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郭新平;中學生數(shù)學自我效能感及其培養(yǎng)策略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4 張齡;中學生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5 惠進志;當代中學生感恩教育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6 王鵬;中學生道德情緒判斷與歸因特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王璇;培養(yǎng)中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方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李偉鋒;河南某縣中學生艾滋病知識知曉情況分析[D];鄭州大學;2010年

9 吳紅順;中學生知識學習觀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10 張瓊;論中學古典詩詞教學與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

本文編號:190508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190508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20ac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