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道德教育的窘境與突圍
本文選題:道德教育 + 生活德育; 參考:《中國教育學刊》2010年04期
【摘要】:受傳統(tǒng)的知性德育觀和容器式教育方式的影響,我國學校道德教育在內容上缺少道德主體生活的基礎,在方法上缺少與道德主體的體驗對話。這使學校德育流于形式,效果不佳,日益陷入窘境。建構回歸生活的德育,激發(fā)學生的道德需要,促進學生的道德內化;踐行蘇格拉底式的教育,激發(fā)學生的道德體驗,促進學生的道德對話,是學校道德教育要完成理論重構的強力搏動,是學科重新定位、以期突圍的自律自覺。
[Abstract]: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intellectual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container way of education, our school moral education lacks the basis of the life of the moral subject in content and the experience dialogue with the moral subject in the method.This causes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to become a mere formality, the effect is not good, and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s getting into a dilemma day by day.Construct moral education to return to life, stimulate students' moral needs, promote students' moral internalization, practice Socrates' education, stimulate students' moral experience, and promote students' moral dialogue.It is the strong pulsation of theoretical reconstruction in school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reorientation of discipline in order to break through self-discipline.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分類號】:G41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虹;;西方現代童話中的成長儀式原型及文化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2 唐勇,朱長華;學校教育資源分配探討[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3 楊鳳仙;;關于校本教研建設的思考[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4 周志剛;孟娜;;對話教學現實問題透視[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5 岳偉;;論關注學生快樂體驗的大學課堂教學[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3期
6 楊勇;;教育:成為你自己——人與教育關系的哲學思考[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7 李祖平;程東旺;;基于交互主體性理論的大學德育生活化路徑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8 張啟樹,陳修梅;博爾諾夫非連續(xù)性教育思想及其啟示[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9 張啟樹;王愛菊;;體驗·表達·理解:狄爾泰精神科學教育觀述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10 曹長德;;論教學模式的類型[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武惠庭;;論醫(yī)患和諧需要雙向道德規(guī)范——兼論雙向倫理規(guī)范研究的迫切性[A];傳統(tǒng)倫理與現代社會——第15次中韓倫理學國際討論會論文匯編(三)[C];2007年
2 劉驚鐸;;道德體驗:深入未成年人的心靈世界[A];和諧社會:公共性與公共治理——2004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C];2004年
3 劉法虎;;美國兩大高校分類研究的經驗與借鑒[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4 王春燕;;打造中國人自己的幼兒園課程——以陳鶴琴為代表的幼兒園課程變革為例[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5 李長偉;韓鐘文;;淺論康德的實踐教育學[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汪思鋒;;試析雅斯貝爾斯的師生生存交往理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檀慧玲;;赫胥黎在近代科學教育普及和發(fā)展中的作用[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張宏圖;;關于教育技術的哲學思考[A];教育技術應用與整合研究論文[C];2005年
9 何兵;;人文關懷中情感思維的價值審視[A];《思維科學與21世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10 朱晟利;;再談以人為本的教育[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穎;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價值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3 朱德友;高校教師激勵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4 郅庭瑾;為何而教[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5 王春燕;中國學前課程百年發(fā)展、變革的歷史與思考[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6 周建平;追尋教學道德[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7 高偉;生存論教育哲學發(fā)凡[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8 崔景貴;解讀心理教育:多學科的視野[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9 唐漢衛(wèi);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礎[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葉信治;提高大學課程實踐自覺性的哲學探討[D];廈門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超;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情況的調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盧楠;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馮秋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與教學智慧的相關性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任利娟;一位市級骨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敘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趙曉楠;中學生責任意識教育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6 畢紅軼;新課程視域下的思想品德課生命觀教育[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7 陳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存在經驗的缺位與對策[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8 李偉;農村留守兒童道德學習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9 蔣翠婷;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探析[D];湘潭大學;2010年
10 周孟杰;實現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的有效途徑[D];湘潭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青利;;建構生活德育的育德模式——讀《德化的生活》[J];思想理論教育;2006年24期
2 吳玲;;向生活世界回歸的道德教育[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年05期
3 張美弟;章玲英;;生活德育——走向實踐生活的道德教育理念[J];今日南國(理論創(chuàng)新版);2008年03期
4 解筱杉,于紅艷;生活德育:學校道德教育的應然選擇[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5 雅言;;兒童生活德育小思[J];少年兒童研究;2009年24期
6 馮文全;;關于“生活德育”的反思與重構[J];教育研究;2009年11期
7 林寧;;從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的轉化[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04期
8 梁釗華;以生活為基點的德育解讀[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03年12期
9 馬鳳龍;張麗娟;;實施生活德育的原則和途徑[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9年02期
10 楊永政;;中小學德育實效性探析[J];成功(教育);2008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云明;;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五大誤區(qū)[A];中國倫理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2屆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4年
2 趙玉桂;;小學生的道德教育應多采用榜樣示范法[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員會、青海省教育學會優(yōu)秀教育論文集[C];2000年
3 崔梅;;儒家道德教育的現代意義[A];孔學研究(第七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七次暨海峽兩岸第五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4 廖永德;;“三結合”條件下學校道德教育的調整與革新[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二卷)[C];2005年
5 劉翠英;;教師人格魅力對學生的心理與道德教育影響淺析[A];全國德育教學研究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許榮;;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道德教育價值[A];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努力增強高校創(chuàng)新與服務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7 徐曉清;;道德教育一中學歷史教學必須再度引起重視的問題[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二卷)[C];2005年
8 聞素霞;喬親才;;恥感對道德自我發(fā)展的影響[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8年全國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9 葛振國;;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辯證思考[A];中國倫理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2屆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4年
10 洪燕;;論羞恥感產生的心理結構及其對道德教育的現代意義[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徐京利;加強道德教育 促進新農村建設[N];聯合日報;2006年
2 何向東;13名少女被摧殘 引發(fā)道德教育困惑[N];中國教師報;2003年
3 于正江邋張曉義;要堅持不懈開展道德教育[N];承德日報;2007年
4 何樹彬;在對話與溝通中成長[N];文匯報;2004年
5 本報記者 王有佳;“五德教育”聚人心[N];人民日報;2006年
6 張瑞;讓法律教育與道德教育并行[N];人民日報;2010年
7 中國山東省委高校工委 田建國;新世紀學校德育的新課題[N];中國教育報;2001年
8 劉宇男;鹽亭瓜農受損事件水落石出[N];四川日報;2005年
9 王立斌;優(yōu)秀兒童文藝作品對道德教育的作用[N];中國文化報;2004年
10 張登賢;成年人是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N];西安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唐漢衛(wèi);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礎[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董海霞;文化視域下的道德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嚴從根;在正當與有效之間—社會轉型期的道德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5 魏筠;生活意義:道德教育實效性的尋求[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周圍;積極道德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7 劉鵬;詩在道德教育中的價值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8 許桂清;美國道德教育理念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9 李建國;教化與超越:中國道德教育價值取向的歷史嬗變[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10 王倩;媒體時代大、中學生處理暴力和色情信息的德育問題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易丹妮;生活德育的思考[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2 盧躍青;道德教育中家庭和學校:對立與合作[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3 王佳瑩;生活德育理論與實踐的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4 邵廣俠;回歸生活:道德教育的復興之路[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5 蔣恩世;論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蘭小凱;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10年
7 韓月秋;論儒家文化中的道德教育[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年
8 田軍;高中世界文化史教學中的道德教育問題[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9 王萍;中國傳統(tǒng)道德與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教育[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10 張洪高;關懷學派道德教育思想述評[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7713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1771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