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活動史與新時期教育史學科體系的重構
本文選題:教育活動史 + 教育史學科體系 ; 參考:《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摘要】:傳統(tǒng)教育史學科建設中以制度史、思想史為主體的"二分法",難以包容新時期教育史學科研究的發(fā)展,局限性日益體現。教育史學科體系"三分法"新構架的提出,指明了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活動三者之間的關系,并對納入歷史研究視野的教育活動史進行了具體的分類,力圖使教育活動史與教育制度史和教育思想史一起共同成為教育史學科體系構建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教育活動史納入教育史學科體系,不僅有利于從整體上把握教育史學走向,加強史學與現實、生活與社會的聯系,還會更加關注微觀問題,帶動教育專史發(fā)展,對豐富教育史研究和學科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Abstract]:The dichotomy with the system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thought as the main bo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history discipline is difficult to conta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research of the educational history in the new period, and its limitation is increasingly reflected.The new framework of "the three ways" in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educational history is put forward, which indicat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ducational thought, educational system and educational activity, and classifies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al activity into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research.The history of educational activity,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al system and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ought are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educational history.The integration of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nto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educational history will not only help to grasp the direction of educational history as a whole, streng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y and reality, life and society, but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 micro issu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history.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rich 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分類號】:G51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申萬里;元代廟學考辨[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永勝;戊戌后康梁謀刺慈禧太后新考——以梁鐵君案為中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2 李濤;百年中國教育史研究高潮的回顧與反思[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3 廖梅;汪康年和庚子中國議會[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4 岑樹海;近代中國政黨的發(fā)軔——談清末立憲運動下的組黨試驗[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5 趙春晨;澳門;士倳肥裸^沉[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6 金順明;近代中國教育團體的發(fā)展歷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年01期
7 金忠明,林炊利;教育史學科困境及其對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年06期
8 李洪河,祁森林;杜亞泉科學文化教育活動探略[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9 程光煒;從書齋到社會——略談清末新知識界社會角色的變動[J];江蘇社會科學;2003年02期
10 舒志定;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現代政治分析[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鄭匡民;;甲午前后中日官紳之間的認知與交往[A];思想家與近代中國思想——第一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侯懷銀;20世紀上半葉中國教育學發(fā)展問題的反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2 胡文生;學術·體制·人[D];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
3 彭劍;清季憲政大辯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4 王佩良;江蘇辛亥革命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5 孫廣勇;社會變遷中的中國近代教育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6 李秀萍;文學研究會與中國現代文學制度[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7 王璜生;語言與觀念的嬗變[D];南京藝術學院;2006年
8 蘇力;元代地方精英與基層社會[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9 陳晴;清末民初新式體育的傳入與嬗變[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10 陳占彪;“五四”一代知識分子觀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蔣梅;辛亥革命前后的江蘇教育總會[D];揚州大學;2002年
2 胡鳳陽;外國教育史學科發(fā)展的世紀歷程[D];河北大學;2003年
3 羅學艷;論二十世紀初新型知識分子的尚武思想與實踐[D];河南大學;2005年
4 陳志波;南京國民政府社團立法研究(1927~1937)[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5 王章峰;民國前期教育團體研究(1912~1927)[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趙春光;《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語文教學思想及現代意義[D];吉林大學;2007年
7 袁德亮;《壬戌學制》:中國教育自主意識覺醒之標志[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8 邢香菊;《新唐書·文藝傳》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陳清輝;清末民初福建教育會社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10 曹丹;清末戰(zhàn)爭與《清議報》對民族心理創(chuàng)傷的表述[D];安徽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劉海峰;在教育與歷史之間——高等教育史研究四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2 周洪宇;申國昌;;我國考選歷史的回顧與反思——兼談我國重點高校錄取名額投放問題[J];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本文編號:17390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1739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