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體西用”到民族本土化回歸:東北教育的近代化歷程
本文關(guān)鍵詞: 中體西用 東北 教育近代化 出處:《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0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中國東北教育近代化的歷程是在引進、走出、對抗與交流中完成的。為了引進和借鑒外國,清末先是師從日本,民國時基本仿效歐美教育體制,但始終遵循"中體西用"。同時,東北地方政府又派人出國考察和留學,以期學為"中用","貢獻給桑梓"。20世紀20年代,東北本土為了抵制"外人"實施的同化式教育,維護"中體",又開展了"收回教育權(quán)"運動,以實現(xiàn)民族教育自決權(quán)的"回歸"。
[Abstract]:In order to introduce and learn from foreign countries, in order to introduce and learn from foreign countries,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was completed in the process of introducing, stepping out, antagonizing and exchang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local government of Northeast China sent people abroad to study and study abroad, in the hope of studying as "middle use", "contribution to Sangzi" in 20s. In order to resist the assimilative education of "outsiders" and maintain the "Chinese style", Northeast China launched the "right to education recovery" movement to realize the "return" of the right of national education self-determination.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09YJC770023)
【分類號】:G529.6
【正文快照】: 清末新政,使向為化外之地的東北新學蔚然興起,開啟了教育近代化的歷程。這一歷程是在引進、走出、對抗與交流中完成的。特別是民國東北新建設(shè)運動推行之后,教育殠殠日上,由原來的后進地區(qū)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躍居全國教育發(fā)展的前列。一從光緒二十七年(1901)到宣統(tǒng)二年(1910)的10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6條
1 黃尊嚴,徐志民;清末山東留日學生考釋[J];東岳論叢;2004年02期
2 金保華;留日學生與近代義務(wù)教育[J];貴州文史叢刊;2002年01期
3 劉宏;中國近代教育改革中的日本影響——以直隸省師范、軍事學堂為例[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4 李玉;;論晚清實業(yè)教育的師資來源[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5 張亞群,鄧岳敏;郭秉文的大學理念及其實踐探析[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年02期
6 侯強;;近代中國法律教育轉(zhuǎn)型與法律人才的成長及異化[J];云南社會科學;2007年01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劉超;民族主義與中國歷史書寫[D];復旦大學;2005年
2 鄧小林;民國時期國立大學教師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3 胡照青;晚清社會變遷中的法學翻譯及其影響[D];華東政法大學;2007年
4 張利榮;清末民初甘肅的警政建設(shè)[D];暨南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徐志民;清末山東留日學生與近代山東的政治變革[D];曲阜師范大學;2004年
2 李紅云;近代中國東北與日本教育交流研究(1905-1931)[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3 吳建章;試論同文三館洋教習與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關(guān)系[D];東華大學;2005年
4 李玉;晚清實業(yè)教育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5 黃偉;有所變而后大[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6 楊真珍;清末留日學生與中國教育近代化[D];西南大學;2007年
7 耿之矗;由靜到動:晚清(1840-1904)身體教育的萌始[D];暨南大學;2007年
8 趙宇靜;清末民初幼兒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書光;;重審教育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人文向度[J];南京社會科學;2011年07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天平;;“中體西用”的思想與清末的教育宗旨[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王憲平;;晚清“中體西用”教育方針之探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孟旭;;張之洞教育思想發(fā)展階段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劉少雪;;中國教育近代化改革的歷史延誤[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朱小蔓;;腦科學與德育[A];第四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和2005中國教育熱點問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李劍萍;;左宗棠教育思想散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曹運耕;;體用之辨與中國教育的早期現(xiàn)代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陳時見;;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0)——中華民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崔運武;;論辛亥革命與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歷史進程[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0)——中華民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10 段芳;;中日近代第一部學制比較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通訊員 張廣宏 本報記者 苗家生;東北大學:綠色通道更關(guān)注災區(qū)貧困生[N];光明日報;2006年
2 復旦大學歷史系 章清 臺灣中研究近代史研究所 潘光哲 臺灣東吳大學歷史系 劉龍心 埃爾朗根一紐倫堡大學 朗宓榭;探解中國現(xiàn)代學科的形成[N];社會科學報;2005年
3 本報記者 蔡繼樂;黑土地上傳遞助學火炬[N];中國教育報;2007年
4 記者 謝文君;方永剛先進事跡在教育界引起強烈反響[N];遼寧日報;2007年
5 本報記者 蒲若梅 張莉莉 吳世勇;教育服務(wù) 人才效益激增全面振興貢獻力[N];遼寧日報;2007年
6 黃曉東;容閎科教思想及實踐述評[N];光明日報;2006年
7 沈彩;沈陽福彩中心為受助學生提供實踐機會[N];中國社會報;2007年
8 劉妮;提供三千個勤工助學崗位和五百萬元資助[N];沈陽日報;2006年
9 本報記者 葉青;國家助學貸款:目標公益性與手段商業(yè)化的“討價還價”[N];沈陽日報;2006年
10 婁成武;加強師資隊伍“兩風”建設(shè)的探討[N];中國教育報;200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列盈;論“中體西用”觀對中國早期教育現(xiàn)代化的影響[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2 李海云;新教育中國化運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紫峰;中日兩國教育近代化之比較[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2 周娜;“中體西用”與“和魂洋才”[D];河南大學;2006年
3 陳倫兵;張之洞的“中體西用”教育思想與實踐初探[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4 江克英;福建船政學堂與中國近代早期教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5 徐偉紅;晚清新政與湖南近代教育的發(fā)展[D];中南大學;2006年
6 廖軍和;晚清科學教育思想研究(1840-1911)[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劉超;張之洞實業(yè)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07年
8 王玉霞;嚴復科學教育思想探析[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9 路寧;課程政策中的課程權(quán)力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10 張倩;張百熙與中國教育近代化[D];西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4641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1464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