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均等教育結(jié)果的成因:理性資本與不同社會階級家長的教育行動
本文關(guān)鍵詞:不均等教育結(jié)果的成因:理性資本與不同社會階級家長的教育行動 出處:《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課程改革 社會階級 結(jié)構(gòu) 施為 理性資本
【摘要】:臺灣從20世紀90年代起執(zhí)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方案,其中課程是重點之一,其目的在于結(jié)合其他教改方案,改善學習成效以及教育結(jié)果的不均等。盡管如此,社會大眾卻強烈質(zhì)疑教改成效。本文將不評論這些質(zhì)疑的合理性,而是試圖說明教改結(jié)果的高度動態(tài)性,以及此種特性與社會階級的關(guān)聯(lián)性。盡管教育政策足以產(chǎn)生結(jié)構(gòu)性規(guī)范,但"施為"的主動作為足以使家長脫離結(jié)構(gòu)的束縛,因為他們能積極介入教育政策的制定,影響教育政策的實施過程,至少能調(diào)整自身以契合政策的特性與要求,因而使子女處于有利的學習位置。但受階級文化差異的影響,中產(chǎn)階級家長往往展現(xiàn)高度"施為",勞工階級家長則偏向接受結(jié)構(gòu)的規(guī)范,此種差異使教育結(jié)果難以脫離社會階級的影響。
[Abstract]:Since 1990s, Taiwan has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educational reform programs, among which the curriculum is one of the key points. Its purpose is to combine other educational reform programs to improv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inequalities in educational results. In spite of this, the public has strongly question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form. This article will not comment on the reasonableness of these questions, but attempts to illustrate the high dynamic nature of the results of the reform, and the relevance of such characteristics to the social class. Although the education policy is sufficient to produce a structural specification, but the "Shi" as the initiative is enough to make parents divorced from bondage, because they can be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formulation of education policy, affe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al policy, at least can adjust itself to fit the policy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so that the children are in the advantageous position of learning. 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class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middle class parents often show "highly committed". The parents of the working class tend to accept the norm of the structure, which makes the educational result difficult to escape from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 class.
【作者單位】: 臺南大學教育學系;
【分類號】:G459
【正文快照】: 一、前言1987年戒嚴法解除后,臺灣社會邁入新紀元,社會大眾不僅對政治革新產(chǎn)生新期望,也期待教育展現(xiàn)新風貌,此種情境孕育1994年9月21日成立了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無論如何,臺灣在20世紀90年代發(fā)動系列性教育革新方案,其中許多政策關(guān)涉課程改革,諸如新課程標準、教科書開放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漢云;課程改革:尋求理想與現(xiàn)實的平衡[J];基礎(chǔ)教育;2005年02期
2 李振村;;課程改革的“減法”與“加法”[J];基礎(chǔ)教育;2006年05期
3 王儉;課程改革需有教師素質(zhì)保障[J];中小學管理;1997年11期
4 王棟棟;;“請客式”的課改必須改[J];江蘇教育;2011年Z3期
5 王中;;更需日復一日地堅持[J];江蘇教育;2011年Z3期
6 張鐵志;;臺灣:空間是一點一點打開的[J];同舟共進;2011年08期
7 王桂艷;;我國基礎(chǔ)教育八次課程改革的歷史研究及啟示[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8 喬卓;;中學語文的課程改革勢在必行[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1年02期
9 張啟娟;;關(guān)于《電子線路》課改的幾點探討[J];文理導航(中旬);2011年07期
10 ;當養(yǎng)狗成為中國中產(chǎn)階級的時尚[J];黃金時代;2008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義軍;梁映;;高職空調(diào)工程技術(shù)應用實務課程改革與實踐[A];制冷空調(diào)學科發(fā)展與教學研究——第六屆全國高等院校制冷空調(diào)學科發(fā)展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林李云;;課程改革下的中學化學教學[A];第四屆全國中學化學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三)[C];2004年
3 吳慧媛;;《機械制造技術(shù)》課程改革與實踐[A];2005無錫職教教師論壇論文集[C];2005年
4 孟雪征;曹相生;;給水排水工程“水工藝設(shè)備基礎(chǔ)”課程改革[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第12卷)[C];2010年
5 趙金平;;關(guān)于高中階段開發(fā)校本課程的思考[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6 鄧暉;郭祥瑞;;土木工程專業(yè)《測量學》課程改革探討[A];廣東省測繪學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學術(shù)交流論文集[C];2005年
7 賀玲芳;;電子技術(shù)基礎(chǔ)課程教學改革初探[A];第五屆全國高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1)[C];2008年
8 董節(jié)英;;建國初期高等學校的課程改革[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孟黎清;;充分發(fā)揮教師在材料力學課程改革中的主動性[A];世紀之交的力學教學——教學經(jīng)驗與教學改革交流會論文集[C];2000年
10 張義忠;張克猛;范曉軍;;當前理論力學課程改革中的幾個問題與對策[A];世紀之交的力學教學——教學經(jīng)驗與教學改革交流會論文集[C];200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qū)教育體育局 侯清s±釵,
本文編號:13421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1342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