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信息時代的教育傳播研究范式
本文關鍵詞:論信息時代的教育傳播研究范式 出處:《電化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伴隨著快速發(fā)展的信息化進程,教育信息的傳播途徑與作用機制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信息時代的教育傳播與傳統(tǒng)的教育傳播在各傳播要素和環(huán)節(jié)上均呈現(xiàn)出較大的差異。本文以教育信息化為背景,從教育傳播學的傳者與受者、媒體與信息、過程與模式等著眼,探討了信息時代教育傳播學研究呈現(xiàn)的新范式。
【作者單位】: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信息化進程中教育傳播的理論發(fā)展與實踐應用研究”(課題批準號:BCA090079)
【分類號】:G434
【正文快照】: 人類社會正朝著信息社會不斷發(fā)展。信息時代的來臨預示著人類的生活方式將發(fā)生空前規(guī)模的轉變。誠如我們所經(jīng)歷的,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人類世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作為人類社會一種特有的知識繼承、傳播活動,也在經(jīng)歷技術變革的洗禮,被時代灌注以新的活力。信息技術促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南國農(nóng);;教育傳播學研究:一個需要關注的領域[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2 歐陽康;汪瑜敏;;試論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教育傳播[J];電化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3 陳仕品;何濟玲;;基于Blog的教育傳播方式探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7年07期
4 胡小勇;;信息化教育中的知識框架:結構與關系[J];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03期
5 閆寒冰;張屹華;;試論教育技術的范式轉換[J];中國電化教育;2003年05期
6 章偉民;文化嬗變與教育技術[J];電化教育研究;2002年1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明海;王澤鈺;;教育技術視域下的教室進化論[J];電化教育研究;2017年04期
2 羅玉婷;;微視頻課程的傳播效果優(yōu)化策略——以“電視節(jié)目制作”課程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年06期
3 張帥;;淺談社交軟件構建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6年23期
4 袁哲;王秋雨;;從教育技術的歷史演進看教育革命[J];現(xiàn)代交際;2016年04期
5 吳同;唐川森;;新媒體在社會教育傳播活動中的可行性研究[J];視聽;2015年09期
6 彭峰;;教育傳播理論對大學化學實驗教學的啟示[J];廣東化工;2014年24期
7 向冬梅;伍星;;教育傳播研究的符號學視角[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4年11期
8 任玲玲;;Web2.0環(huán)境下的教育傳播模式[J];中小學電教;2014年Z1期
9 曾慶東;張國恒;;教育傳播理論對CAI課件制作的啟示[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10 劉全萍;劉茹萍;;多媒體技術在歷史課教學中的應用及存在的問題[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2年20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陳禹;人類對于網(wǎng)絡的認識的新發(fā)展[J];系統(tǒng)辯證學學報;2005年04期
2 龐大力;傳播學角度的博客研究[J];當代傳播;2005年02期
3 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fā)展(上)[J];中國電化教育;2004年03期
4 胡小勇,祝智庭;教育信息資源的本地化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03年05期
5 胡小勇,祝智庭;學習對象——網(wǎng)絡教學技術的新理念[J];電化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6 楊鳳嬌;電視分眾化傳播趨勢的發(fā)展策略[J];電視研究;2001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文華;對教育傳播發(fā)展階段劃分的質疑[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1年03期
2 盧莎;;影響教育傳播效果的因素分析[J];法制與經(jīng)濟(下半月);2008年06期
3 文志娟;;影響教育傳播效果的因素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年06期
4 丘林;;影響教育傳播效果的因素分析[J];成功(教育);2009年08期
5 鄭太年;任友群;;教育傳播與技術的研究基礎——《教育傳播與技術研究手冊》(第三版)第一部分述評[J];遠程教育雜志;2010年01期
6 余也魯;迎接21世紀新科技對教育傳播的新挑戰(zhàn)[J];電化教育研究;1994年01期
7 張維忠,楊曉宏;;論教育傳播科學研究中的模型方法[J];中國電化教育;1996年02期
8 張振偉;;提高教育傳播效果的途徑分析[J];文教資料;2008年12期
9 成成;;為教育傳播正能量![J];內蒙古教育;2012年23期
10 湯智;研究性學習的教育傳播特性[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3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康帆;AR技術支持的幼兒教育傳播效果研究[D];武漢大學;2014年
2 沈嵐霞;20世紀上半葉美國對華教育傳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張雪紅;宋代民間教育傳播問題初探[D];河南大學;2007年
2 李峗;視覺文化對教育傳播若干影響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原茜;教師非語言符號的教育傳播效果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4 王妍;新媒體教育傳播現(xiàn)狀及趨勢研究[D];鄭州大學;2017年
5 吳雅婧;傳播學視角下電子書包在中國的應用現(xiàn)狀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4年
6 朱軍委;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師課堂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3303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1330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