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發(fā)展與存在焦慮的關系研究
本文關鍵詞: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發(fā)展與存在焦慮的關系研究
【摘要】:采用自我同一性地位測定量表與自編中國大學生存在焦慮量表,以730名大學生為被試,研究了中國大學生自我同一性與存在焦慮關系。結(jié)果發(fā)現(xiàn):(1)自我同一性中現(xiàn)在投入、將來投入愿望維度與存在焦慮顯著正相關,過去危機與存在焦慮無顯著相關。(2)不同類型的自我同一性地位大學生存在焦慮差異顯著,其中自我同一性擴散型大學生的存在焦慮最高,自我同一性早閉型大學生存在焦慮最低。(3)自我同一性中過去危機、現(xiàn)在投入和將來投入愿望都能對存在焦慮產(chǎn)生顯著預測力,但現(xiàn)在投入的負向預測力最為明顯。相對于存在焦慮其他維度,自我同一性各因子對無意義與空虛焦慮的預測力最大。
【作者單位】: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分類號】:B844.2
【正文快照】: 1問題提出存在焦慮(existential anxiety)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對焦慮本體論的一種定義[1]。它是指工業(yè)化進程中,人類在面臨自身存在困境時的一種情緒狀態(tài),它具有普遍性、根本性和彌漫性。一般認為,本體論焦慮體現(xiàn)為個體存在受威脅時的反應,表現(xiàn)為人的基本價值受到威脅時的反應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張日f,陳香;青少年的發(fā)展課題與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響因素[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2 陳堅;王東宇;;大學生存在焦慮量表的編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年03期
3 王樹青,朱新筱,張粵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綜述[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4 張日f;同一性與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構(gòu)成及其自我測定[J];心理科學;2000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軍明;;《鳳陽士人》情愛模式的敘事倫理學詮釋[J];蒲松齡研究;2011年04期
2 陳歡;;檢察官壓力源實證調(diào)查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年02期
3 汪再祥;;現(xiàn)代性背景下的安樂死合法性問題[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1期
4 李孟國;;海德格爾的“倫理”論題與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5 吳梅君;劉冰;;基于自組織的網(wǎng)上答疑系統(tǒng)的設計[J];安徽工程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4期
6 伏愛華;自由享受與自由選擇——試析莊子自由與薩特自由的異同[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7 彭永東;青少年自我同一性達成的途徑分析[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8 吳格非;薩特與中國新時期小說對人的“存在”的探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9 方雙虎;;威廉·詹姆斯與人本主義心理學[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10 耿曉京;;解讀默多克《砍掉的頭顱》中道德操縱和施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翁琿琿;;莫里森筆下弱小黑人女性的叛逆聲音[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五輯)[C];2010年
2 李旭;;和諧中的自由——從《中庸》和《樂記》引發(fā)的政治哲學思考[A];全國社會科學院系統(tǒng)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第十屆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姚凱;;存在主義對現(xiàn)代社會個案工作的啟示[A];福建省社會學2008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肖健;;普通話分組合作學習法的研究——以貴陽幼師普通話口語教學為例[A];第四屆全國普通話培訓測試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王曉;;論法哲學視野中的證明對象[A];法律邏輯與法學教育——第十五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6 李樹榕;;草原文化核心理念與“草原歌曲”[A];論草原文化(第五輯)[C];2008年
7 朱晟利;;再談以人為本的教育[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07年
8 陶林;張益寧;;有限與無限的矛盾及其宗教解決[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蕭湛;;論宗白華美學的倫理學內(nèi)涵[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徐儀明;;試論易學心理學的特質(zhì)[A];首屆國學國醫(yī)岳麓論壇暨第九屆全國易學與科學學會研討會、第十屆全國中醫(yī)藥文化學會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金世余;我國中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高波;論現(xiàn)象學方法與概念對藝術(shù)審美本質(zhì)研究的意義[D];山東大學;2010年
4 陳莉莎;王爾德人文主義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占偉;布爾迪厄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張福海;論海德格爾的本源之思與詩性突圍[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軍府;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題材小說敘事倫理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瑜;西方發(fā)展觀研究:理論探微·殊異甄析·啟迪價值[D];吉林大學;2011年
9 宮瑜;交往理性與道德共識[D];吉林大學;2011年
10 董震;尋找屬人的希望[D];吉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躍華;對人與社會的批判與拷問[D];河北大學;2007年
2 秦峗;“來訪者中心”理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進[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3 桂曉;舒克申小說創(chuàng)作與其電影創(chuàng)作的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余亞鵬;論白先勇的同性戀書寫[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趙泓;聾人大學生身份認同與社會適應的關系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尚偉偉;馬克思自由觀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萬波;科學發(fā)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學;2010年
8 丁雅敏;我國高新技術(shù)企業(yè)的文化傳播模式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胡會娟;死亡之思[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黃驍健;“自我體驗式教學”在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張日f;關于青年期心理特征的中日比較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01期
2 張日f;同一性與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構(gòu)成及其自我測定[J];心理科學;2000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蘭;張興紅;;當代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調(diào)查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05年Z1期
2 吳建成;;誰來解開我的“郁悶”心結(jié)——一起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確立危機的個案輔導[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7年01期
3 楊玲;樊召鋒;;網(wǎng)絡成癮對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影響[J];電化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4 奚彥輝;姜穎南;;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實現(xiàn)路徑的新思考——兼論高校人文素質(zhì)課的嶄新價值[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5 奚彥輝;;以高校人文素質(zhì)課促進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確立的再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6 吳寧;;從自我同一性的視角評析大學校園中的偏差行為[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7 劉艷;肖文文;張銀娜;;自我同一性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啟示[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9年02期
8 趙汗青;;簡析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整合與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10期
9 吳婷婷;楊一平;;生涯發(fā)展輔導對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發(fā)展的影響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05年Z1期
10 何獨明;李景國;;自我同一性理論對思政教育方法的啟示[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倩;;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發(fā)展特點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2 王倩;楊晶晶;;大學生自我同一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進展——全國第十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3 趙謙;;大學生非理性信念及其與社會支持、自我同一性的關系[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4 孫大強;李軍素;鄭日昌;;大學生自我同一性與存在焦慮感關聯(lián)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5 楊彥春;;高校圖書館人文素質(zhì)教育新探[A];廣西圖書館學會2009年年會暨第27次科學討論會論文集[C];2009年
6 劉希慶;;大學生網(wǎng)絡心理咨詢留言分析[A];北京高校心理素質(zhì)教育論文集[C];2009年
7 王玉;;試析心理量表在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中的應用狀況[A];北京高校心理素質(zhì)教育論文集[C];2009年
8 徐輝;;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為必修課的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質(zhì)教育論文集[C];2009年
9 陳其華;;性健康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艾滋病分會第七次年會論文集[C];2009年
10 董海婧;褚宇帆;;體育鍛煉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楚天歐亞職業(yè)學院 熊端練 徐普查 沈丹;把握大學生心理特點 提高管理和教育質(zhì)量[N];黃岡日報;2005年
2 聞白;大學生賣雞蛋的啟示[N];人民日報;2005年
3 本報記者 李青山 實習生 顧艷偉;南寧大學生有車族浮出水面[N];中國消費者報;2005年
4 王海燕 通訊員 王秋鳳;首批123名大學生赴京郊支教[N];北京日報;2007年
5 本報記者 裴睿 張全能;進京當保姆 最大收獲是學會忍耐[N];成都日報;2006年
6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扎實推進“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N];中國教育報;2006年
7 本報記者 蔣夫爾;廣闊農(nóng)村任大學生充分施展才華[N];中國教育報;2007年
8 宋波;召開大學生見面座談會[N];中國礦業(yè)報;2006年
9 何懷宏;善始還須善終[N];中國人口報;2006年
10 ;支教畢業(yè)生享受“大學生村官”待遇[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樹青;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個體因素與家庭因素[D];北京師范大學;2007年
2 王金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論[D];天津師范大學;2007年
3 段立新;當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4 劉莉;當代中國大學生道德學習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5 周永康;大學生角色認同實證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6 朱燕;美國大學生學術(shù)不端的防治研究[D];北京大學;2008年
7 李忠軍;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與大學生政治價值觀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王賢卿;網(wǎng)絡傳播環(huán)境下的道德建設[D];復旦大學;2005年
9 魏飴;大學素質(zhì)教育與教育回歸人本[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10 許瑞芳;社會變革中的中國高校德育轉(zhuǎn)型研究(1978-2005)[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馮紅霞;體育院校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特點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08年
2 王倩;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發(fā)展特點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3 趙謙;大學生非理性信念及其與社會支持、自我同一性的關系[D];河南大學;2009年
4 張昊;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發(fā)展的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5 王利靜;大學生角色扮演網(wǎng)絡游戲動機、角色類型與自我同一性的關系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8年
6 徐鋒;大學生自我同一性、時間管理傾向與網(wǎng)絡成癮的相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7 李亞真;大學生生涯發(fā)展的相關因素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8 朱山梅;社團活動與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關系[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9 孫大強;大學生自我同一性與存在焦慮關系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10 萬杰;大學生人際信任、自我和諧與自我表露的關系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2160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1216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