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教育券:政策新生及其實踐再推進——基于對長興教育券的新近考察
本文關鍵詞:“中國式”教育券:政策新生及其實踐再推進——基于對長興教育券的新近考察
【摘要】:曾經(jīng)風靡一時的長興教育券被各界人士普遍認為已完成主要歷史使命,正在告退歷史舞臺。然而,長興教育券政策并未走向終結,而是獲得了一種新生,它正以政策轉移與擴散的方式在省內(nèi)外以及教育領域以外實踐。經(jīng)本土化變通,頗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券政策的現(xiàn)實運行狀況及其實踐價值都有待進一步去關注、發(fā)掘。
【作者單位】: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與教育研究所;
【基金】: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2009年度重點:“‘中國式教育券’:本土化創(chuàng)新過程與深入實踐的對策研究”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首批特別資助項目:“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政策過程研究”成果
【分類號】:G527
【正文快照】: 異國種子“教育券”經(jīng)由浙江長興縣走向全國。然而,自它在中國實踐的第一天起就進行了“脫胎換骨”式的革新,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此教育券非大洋彼岸“弗里德曼”式教育券,公平訴求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券的根本特征。教育券已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向世人展示我國教育本土化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陶學榮,王鋒;政策終結的可行性探究──求解公共政策“有始無終”難題[J];晉陽學刊;2005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秋立;宋喜存;;我國公共政策實踐前沿問題的綜述[J];理論探討;2006年04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林瓊;轉型時期我國的社會公正問題及政府對策研究[D];南昌大學;2006年
2 郭炳榮;制度視角下政策執(zhí)行變異的原因探析[D];南昌大學;2007年
3 吳三萍;鄉(xiāng)村治理中,克服國家政策介入失靈的路徑選擇[D];南昌大學;2007年
4 黃婧;我國農(nóng)民工政策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5 付含宇;鄉(xiāng)村治理的制度變遷分析[D];南昌大學;2008年
6 饒晨;建立和完善江西農(nóng)村社會保障體系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7 張柒明;煤炭產(chǎn)業(yè)發(fā)展循環(huán)經(jīng)濟模式及政策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8 黃建偉;社會和諧治理理論中的公共政策視野[D];南昌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朱振岳 周飛;長興教育券擴大試驗田[N];中國教育報;2002年
2 吳華(浙江大學民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券的終極意義在于政府公共管理從微觀決策層面退出[N];人民政協(xié)報;2002年
3 李梁;長興試驗:“異國種子”的新生存[N];南方周末;2004年
4 本報實習記者 豐簫;教育憑“券”供應[N];社會科學報;2003年
5 ;突破困境:激情與理性同行[N];人民政協(xié)報;2004年
6 本報記者 周飛 浙江省長興縣教育局局長 熊全龍;教育券,,能否洋為“中用”?[N];中國教育報;2002年
7 鄧 威;教育券:兌現(xiàn)公平[N];中國教育報;2003年
8 本報記者 楊偉廣;教育券的均衡價值[N];中國教師報;2003年
9 ;教育券興利除弊[N];中國消費者報;2002年
10 見習記者 李玉龍;教育券:種子一時難播開[N];人民政協(xié)報;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田園;我國義務教育領域實施“教育券制度”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1742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1174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