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論”新探
本文關鍵詞:陶行知“生活教育論”新探
【摘要】:通過教育提高國民素質,養(yǎng)成"自主"、"自立"和"自動"的共和國民,建立民主共和國家,是陶行知一生的理想追求。通過長期的實踐,陶行知認為,要實現這一理想,從中國的現實出發(fā),教育就必須首先從農民入手,必須去"湊"農民的生活,并通過改造提高了的"生活"去教育農民。"生活教育論",恰恰是基于中國現實、符合中國實際的理想的教育。
【作者單位】: 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關鍵詞】: 陶行知 生活教育論 精神實質
【分類號】:G40-092
【正文快照】: 陶行知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是中國教育史研究中一個常說常新的老話題。對于陶行知教育實踐的意義和價值,陶行知教育實踐的奉獻精神,除1950初政治因素的影響外,國內外學者的肯定和贊揚大多是眾口一詞,沒有太多的異議。但對陶行知的主要教育思想———生活教育論,國內學者在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許小東;論對青少年的生命教育[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2 張之方;;儒家德育思想對我國學校德育工作的啟示[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3 宋婷;;淺析高職教育教學方法[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4期
4 程鳳玲;;對《顏氏家訓》中語文教育思想的解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5期
5 王思豪;;莊子自由之境及其情感珍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6 周婷;;人文精神視野下中國大學理念的嬗變[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2期
7 ;語文教學與人格發(fā)展[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8 孫帥;孟荀教育思想比較[J];白城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01期
9 王凌皓,姚玉香;教育起源學說綜述[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10 吳洪成;劉園園;;明代保定書院述論[J];保定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帥;;比較新羅與日本的遣唐留學生教育活動[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鄭金洲;;教育起源研究十七年[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3 杜成憲;;對“中國教育史”的幾層涵義及其相互關系的辨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4 杜成憲;;新文化運動與現代中國教育觀念的變革[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黃英;吳洪成;;論近代史上的教育先驅容閎[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張洪高;;仁愛: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核心價值[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姚少懷;;我國學校校長的歷史演變[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王憲平;;晚清“中體西用”教育方針之探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熊明安;;元明時期設立社學開創(chuàng)了我國普及初等教育的先例[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陳麗;;清末民初鄉(xiāng)村教育落后的原因及啟示[A];“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林建華;論朱熹教育思想體系的生成與建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金世余;我國中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陳莉莎;王爾德人文主義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4 董吉賀;論“負面”教育的意義[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王晴;從“教化”到“培育”[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喻琴;國立杭州藝專校長林風眠素養(yǎng)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瓊;以實踐能力培養(yǎng)為取向的知識教學變革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牛文明;學科和課程的分化與綜合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魯婧頡;基于母親教育與兒童健康關系的教育之非貨幣化代際效應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10 操奇;主體視界中的文化發(fā)展論[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范斯義;創(chuàng)新型學校內涵式發(fā)展四維模式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周鐵剛;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實現農村教育公平對策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3 蔣連香;關于教育懲戒的現狀、問題與對策[D];蘇州大學;2010年
4 尹浩;黃炎培教育思想引領職業(yè)學校發(fā)展的實踐探索[D];蘇州大學;2010年
5 馬豪華;修身課——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D];蘇州大學;2010年
6 李怡;論教育懲罰在高校中的合理使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林莉;蘇南地區(qū)現行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材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鐘明彪;培訓機構現狀與發(fā)展策略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姚龍鳳;對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教材Project板塊使用情況的調查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蕊;普通高校繼續(xù)教育的經濟效益分析[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雄杰;淺論陶行知的教育觀[J];浙江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2 納光舜;陶行知“生活教育論”淺析[J];貴州社會科學;2000年01期
3 王琨;淺談陶行知終身教育思想[J];撫州師專學報;1993年01期
4 晉啟生;陶行知認識論思想的發(fā)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1年04期
5 李志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的現實意義[J];科學教育;2008年03期
6 胡曉風;;現代化:普及教育運動的目標——解讀陶行知《生活教育現代化》[J];生活教育;2011年15期
7 胡曉風;金成林;;陶行知研究反思札記之六[J];生活教育;2009年10期
8 吳建君;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當前教育改革的意義[J];教學與管理;2002年24期
9 陳安生;;陶行知的鄉(xiāng)村教育實驗[J];上海教育;2008年Z1期
10 施永華;;感悟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論”[J];吉林教育;2008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梅汝莉;;試析陶行知德育思想的歷史淵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衛(wèi)建國;;陶行知先生是我黨的親密戰(zhàn)友[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年會會刊[C];1987年
3 陳屏;;學習陶行知 研究陶行知[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87年
4 張煥欣;;在陶行知先生塑像前[A];福建省陶研會2001年工作會議專輯[C];2001年
5 卓國衛(wèi);;試論陶行知先生的人格魅力——參加全國陶研骨干培訓有感[A];福建省陶研會2001年工作會議專輯[C];2001年
6 王雁華;楊耀坤;;春風吹綻課改花——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導我們搞課改[A];《新時代的腳步聲》之三——“陶花”綻放江南岸[C];2002年
7 阮素芳;;借鑒陶行知思想 建構創(chuàng)新教育[A];高教改革研究與實踐(下冊)——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8 ;加拿大唐納德回憶陶行知[A];慶祝福建省陶行知研究會成立二十周年專輯論文集[C];2004年
9 徐書業(yè);;陶行知科學教育思想論略[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陳志昂;;淺談陶行知的全面發(fā)展教育思想[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8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計方勝;校長的權威從何而來[N];中國教育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王友文;讓德育滲透更為自然[N];中國教育報;2006年
3 本報記者 張樹偉;暑假就到了,我們來讀陶行知[N];中國教育報;2006年
4 馬鞍山 張曙光;屯溪發(fā)現陶行知創(chuàng)辦的《生活教育》雜志[N];黃山日報;2009年
5 王運來 龔放 羅靜;秀絕金陵第一聲(中國名校)[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
6 康敘五;在蘭州首倡陶行知教學思想的臺和中[N];蘭州日報;2006年
7 本報記者 蘇令;陶行知眼中的理想校長[N];中國教育報;2006年
8 祝彥;陶行知的鄉(xiāng)村教育思想及其實踐[N];學習時報;2006年
9 本報記者 翟晉玉;在“做”中“教”與“學”[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10 鹽城市大縱湖初中 徐開泉;淺談和諧校園中的“良知”教育[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擎華;陶行知與民國社會改造[D];山東大學;2008年
2 蔡幸福;陶行知與牧口常三郎教育思想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3 王觀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體系探索[D];武漢大學;2004年
4 田瑞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基本結構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5 孟祥林;美、德風險投資比較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楊俊;批判電影《武訓傳》運動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7 陸克儉;發(fā)現與解放[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8 蘭軍;民國時期中國教育在國際教育論壇上的展現[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9 汪楚雄;中國新教育運動研究(1912-1930)[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10 肖曉瑪;杜威美育思想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余慶東;對陶行知與杜威教育哲學思想比較及思考[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2 侯英杰;試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神實質[D];遼寧師范大學;2001年
3 許瓊華;陶行知的幼兒科學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4 涂雪峰;陶行知社會改造思想初探[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5 陳剛;陶行知學校民主管理思想及其現代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03年
6 劉長貴;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論及其當代價值[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7 林永希;陶行知的教師教育思想與我國教師專業(yè)化[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5年
8 張婷;陶行知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對中學德育的啟示[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楊春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語文教學實踐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秦瑜;陶行知文化思想研究[D];安徽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6413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641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