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中不同角色與抑郁的相關性
發(fā)布時間:2021-07-07 20:04
目的探究青少年在校園欺凌中的不同角色與抑郁之間的關聯(lián),為預防青少年校園欺凌的發(fā)生及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科學依據(jù)。方法采取分層整群抽樣方法,于2017年11—12月在上海市3所初中招募六至八年級全部學生1 649名,采用平板計算機進行匿名自填問卷調查,內容包括青少年的人口學特征、抑郁狀況以及參與欺凌的情況等。結果 75.74%的學生涉及欺凌,其中旁觀者456名(27.65%),受欺凌者559名(33.90%),欺凌者33名(2.00%),欺凌—受欺凌者201名(12.19%)。性別、是否為獨生子女在不同欺凌角色分布比較中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36.89,9.59,P值均<0.05)。在抑郁分組中,低分組1022名,占61.98%;高分組有627名,占38.02%。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與未涉及欺凌者相比,涉及欺凌的4種角色人群均有更高的抑郁水平,以欺凌—受欺凌者(OR=4.77,95%CI=3.27~6.96)和受欺凌者(OR=3.66,95%CI=2.71~4.94)為甚。結論青少年在校園欺凌中的不同角色和抑郁水平之間存在關聯(lián),與未...
【文章來源】:中國學校衛(wèi)生. 2019,40(02)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4 頁
【文章目錄】: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1.2 測量工具
1.3 質量控制
1.4 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
2.1 不同人口學特征青少年欺凌角色分布 見表1。
2.2 不同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青少年抑郁水平分布
2.3 不同欺凌角色與青少年抑郁水平之間的關聯(lián)
3 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校園欺凌中欺凌者的心理特征與問題行為及干預策略[J]. 王瀟曼.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18(08)
[2]校園欺凌的心理因素和治理方法:心理學的視角[J]. 孫時進,施澤藝.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7(02)
[3]上海市青春早期青少年指長比與性發(fā)育抑郁及攻擊行為關聯(lián)[J]. 余春艷,左霞云,廉啟國,齊文娟,樂桂珍,汪玲,鐘向陽,涂曉雯,樓超華. 中國學校衛(wèi)生. 2017(02)
[4]校園欺凌行為:意涵、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 胡春光. 教育研究與實驗. 2017(01)
[5]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組織開展全國中小學校校園欺凌專項治理[J]. 基礎教育參考. 2016(11)
[6]青少年早期欺負參與角色的基本特點及其與同伴網(wǎng)絡的關系[J]. 張文娟,馬曉春. 教育科學研究. 2016(02)
[7]青少年傳統(tǒng)欺凌、網(wǎng)絡欺凌與抑郁癥狀的相關性研究[J]. 汪耿夫,王秀秀,方玉,江流,袁姍姍,陶芳標,蘇普玉. 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 2015 (08)
[8]初中生不同網(wǎng)絡欺負角色行為的特點及與抑郁的關系[J]. 胡陽,范翠英,張鳳娟,周然.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13(12)
[9]初中生欺負、受欺負行為與抑郁、自殺意念的關系[J]. 劉小群,盧大力,周麗華,蘇林雁.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3(01)
[10]暴力攻擊行為的生物學影響因素[J]. 張勇,張亞林.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8(02)
本文編號:3270278
【文章來源】:中國學校衛(wèi)生. 2019,40(02)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4 頁
【文章目錄】: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1.2 測量工具
1.3 質量控制
1.4 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
2.1 不同人口學特征青少年欺凌角色分布 見表1。
2.2 不同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青少年抑郁水平分布
2.3 不同欺凌角色與青少年抑郁水平之間的關聯(lián)
3 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校園欺凌中欺凌者的心理特征與問題行為及干預策略[J]. 王瀟曼.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18(08)
[2]校園欺凌的心理因素和治理方法:心理學的視角[J]. 孫時進,施澤藝.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7(02)
[3]上海市青春早期青少年指長比與性發(fā)育抑郁及攻擊行為關聯(lián)[J]. 余春艷,左霞云,廉啟國,齊文娟,樂桂珍,汪玲,鐘向陽,涂曉雯,樓超華. 中國學校衛(wèi)生. 2017(02)
[4]校園欺凌行為:意涵、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 胡春光. 教育研究與實驗. 2017(01)
[5]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組織開展全國中小學校校園欺凌專項治理[J]. 基礎教育參考. 2016(11)
[6]青少年早期欺負參與角色的基本特點及其與同伴網(wǎng)絡的關系[J]. 張文娟,馬曉春. 教育科學研究. 2016(02)
[7]青少年傳統(tǒng)欺凌、網(wǎng)絡欺凌與抑郁癥狀的相關性研究[J]. 汪耿夫,王秀秀,方玉,江流,袁姍姍,陶芳標,蘇普玉. 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 2015 (08)
[8]初中生不同網(wǎng)絡欺負角色行為的特點及與抑郁的關系[J]. 胡陽,范翠英,張鳳娟,周然.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13(12)
[9]初中生欺負、受欺負行為與抑郁、自殺意念的關系[J]. 劉小群,盧大力,周麗華,蘇林雁.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3(01)
[10]暴力攻擊行為的生物學影響因素[J]. 張勇,張亞林.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08(02)
本文編號:32702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327027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