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學習中“虛實互動”效果的影響因素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6-30 08:55
隨著在線資源的建設速度加快與共享程度提升,利用在線資源開展混合學習在教育領域快速推廣,并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但部分課堂呈現(xiàn)了虛實分裂的現(xiàn)象,影響了學習者參與混合學習課堂的體驗。應用質性研究方法,對影響混合學習虛實互動的因素進行剖析,結果發(fā)現(xiàn),師生參與意識、動力誘因、自身能力、課堂文化傳統(tǒng)、學習空間、師生交互程度等六個因素影響了混合學習的互動效果。因此,要提升虛實互動水平,意識到位、價值認同、表征清晰、教學設計能力、"混合智慧"和平臺是最為核心的策略,能為提升混合學習中虛實互動效率提供思路和實施路徑。
【文章來源】: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 2019,(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0 頁
【文章目錄】:
一、文獻回顧
(一) 混合學習模式
(二) 混合學習課堂問題
三、研究設計
(一) 研究方法
(二) 資料收集
四、資料分析
(一) 在意識層面, 教師和學生并沒有做好融合兩類學習方式的準備
(二) 在意愿層面, 教師和學生參與的內生動力不足
(三) 在能力層面, 教師的教學準備和實施水平與學生的元認知水平影響了兩類教育融合的效果
(四) 從教育傳統(tǒng)角度, 教師和學生評價課堂有效性的標準影響了兩類學習方式互動的體驗
(五) 從學習空間塑造角度, 形成在線學習與實體學習有效溝通的學習空間還有很多的優(yōu)化可能
(六) 從師生交互角度, 信息不對稱造成教師與學生溝通不暢
五、討論與啟示
(一) 意識到位是虛實互動的基礎
(二) 價值認同是促成虛實互動的前提
1.虛實溝通能加深學習深度
2.虛實溝通能真正優(yōu)化混合學習效果
3.混合學習能有效促進教師自身的成長
4.混合學習能提升學習者參與學習的舒適度
(三) 表征清晰是促成虛實互動的條件
(四) 優(yōu)化教學內容設計是促成虛實互動的支撐
(五) “混合智慧”是促成虛實互動的關鍵
(六) 平臺是促成虛實互動的保障
六、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教育大數(shù)據(jù)范式的基本理念與建構策略[J]. 吳南中,夏海鷹. 電化教育研究. 2017(06)
[2]混合學習如何加深學習深度——兼及教育大數(shù)據(jù)如何支持學習分析[J]. 彭飛霞,陽雯. 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 2017(02)
[3]混合學習空間:內涵、效用表征與形成機制[J]. 吳南中. 電化教育研究. 2017(01)
[4]混合學習:走向技術強化的教學結構設計[J]. 胡立如,張寶輝. 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 2016(04)
[5]混合學習視域下的教學設計框架重構——兼論教育大數(shù)據(jù)對教學設計的支持作用[J]. 吳南中. 中國電化教育. 2016(05)
[6]混合學習視域下學習支持服務機制研究[J]. 江濤. 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 2016(11)
[7]“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內涵解析與推進機制研究[J]. 吳南中. 成人教育. 2016(01)
[8]理解混合學習:珍惜古老的傳統(tǒng)還是尋求更好的未來?[J]. 約翰·丹尼爾,劉黛琳,邵慧平. 中國遠程教育. 2015(11)
[9]MOOC學習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 方旭. 開放教育研究. 2015(03)
[10]教師使用學習空間的影響因素研究[J]. 許亞鋒,趙博. 開放教育研究. 2014(05)
本文編號:3257444
【文章來源】: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 2019,(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0 頁
【文章目錄】:
一、文獻回顧
(一) 混合學習模式
(二) 混合學習課堂問題
三、研究設計
(一) 研究方法
(二) 資料收集
四、資料分析
(一) 在意識層面, 教師和學生并沒有做好融合兩類學習方式的準備
(二) 在意愿層面, 教師和學生參與的內生動力不足
(三) 在能力層面, 教師的教學準備和實施水平與學生的元認知水平影響了兩類教育融合的效果
(四) 從教育傳統(tǒng)角度, 教師和學生評價課堂有效性的標準影響了兩類學習方式互動的體驗
(五) 從學習空間塑造角度, 形成在線學習與實體學習有效溝通的學習空間還有很多的優(yōu)化可能
(六) 從師生交互角度, 信息不對稱造成教師與學生溝通不暢
五、討論與啟示
(一) 意識到位是虛實互動的基礎
(二) 價值認同是促成虛實互動的前提
1.虛實溝通能加深學習深度
2.虛實溝通能真正優(yōu)化混合學習效果
3.混合學習能有效促進教師自身的成長
4.混合學習能提升學習者參與學習的舒適度
(三) 表征清晰是促成虛實互動的條件
(四) 優(yōu)化教學內容設計是促成虛實互動的支撐
(五) “混合智慧”是促成虛實互動的關鍵
(六) 平臺是促成虛實互動的保障
六、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教育大數(shù)據(jù)范式的基本理念與建構策略[J]. 吳南中,夏海鷹. 電化教育研究. 2017(06)
[2]混合學習如何加深學習深度——兼及教育大數(shù)據(jù)如何支持學習分析[J]. 彭飛霞,陽雯. 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 2017(02)
[3]混合學習空間:內涵、效用表征與形成機制[J]. 吳南中. 電化教育研究. 2017(01)
[4]混合學習:走向技術強化的教學結構設計[J]. 胡立如,張寶輝. 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 2016(04)
[5]混合學習視域下的教學設計框架重構——兼論教育大數(shù)據(jù)對教學設計的支持作用[J]. 吳南中. 中國電化教育. 2016(05)
[6]混合學習視域下學習支持服務機制研究[J]. 江濤. 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 2016(11)
[7]“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內涵解析與推進機制研究[J]. 吳南中. 成人教育. 2016(01)
[8]理解混合學習:珍惜古老的傳統(tǒng)還是尋求更好的未來?[J]. 約翰·丹尼爾,劉黛琳,邵慧平. 中國遠程教育. 2015(11)
[9]MOOC學習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 方旭. 開放教育研究. 2015(03)
[10]教師使用學習空間的影響因素研究[J]. 許亞鋒,趙博. 開放教育研究. 2014(05)
本文編號:32574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325744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