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人格:五四時期教育目標的本義
[Abstract]:Individualism is the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sound personality" during the May 4th Movement.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perfect personality" reflects the attention and attention of the educational circles at that time to the subject status of human beings in the course of education. The new academic system of 1922 ensure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sound personality" from the system. The goal of "perfect personality" education during the May 4th Movement opened up a new era of bourgeois freedom, democracy and equality education, and set the direc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bourgeois education in China. Similarly, it is also the goal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to pursue the modernization of people as the main body of educ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s personality.
【作者單位】: 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基金】:山西大學2008年度博士科研基金資助項目“新教育的生命價值”的研究成果
【分類號】:G529;K26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川;中國近代大學建制發(fā)展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年03期
2 丁相平;教師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3 陳維昭;王國維戲曲研究與現(xiàn)代學術范式[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4 易培強;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與我國教育創(chuàng)新[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年02期
5 劉虹,張秀坤;王國維、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比較——兼論王國維、蔡元培的人文教育精神[J];教師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6 吳洪成,彭澤平;設計教學法在近代中國的實驗[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8年06期
7 程金海;心性論"與王國維美學思想——以"境界說"為例[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8 趙俊芳;宏觀視界下的大學特征[J];復旦教育論壇;2004年06期
9 眭依凡;大學校長的教師理念及其對治校實踐的影響[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10 沈松平;從西學普及的地域差異看江浙士紳的近代演變[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林月秀;;孫中山與革命追隨者蔣夢麟[A];“孫中山北伐與梧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眭依凡;大學校長的教育理念與治校[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2 侯懷銀;20世紀上半葉中國教育學發(fā)展問題的反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3 楊運鑫;多中心大學制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廣少奎;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及其行政制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5 陳紅旗;中國左翼文學的發(fā)生[D];吉林大學;2005年
6 王獻玲;中國民辦教師始末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7 金洪大;中、韓近代文學及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8 王全林;“知識分子”視角下的大學教師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9 康全禮;我國大學本科教育理念與教學改革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10 李金奇;被學科規(guī)訓限制的大學人文教育[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閆嶸;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與反思[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付八軍;蔣夢麟及其教育價值觀初探[D];湘潭大學;2001年
3 李挺;抗戰(zhàn)時期中國高等院校內遷研究[D];西北大學;2000年
4 陸阿坤;新軍事變革中軍隊院校人才培養(yǎng)機制的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4年
5 劉亞軍;社會轉型期教師人格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田君;中國現(xiàn)代藝術設計教育的萌發(fā)——民國工藝美術教育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7 王晶;知識經濟時代人的存在方式探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8 沈萍霞;清末民初的留美教育與中國教育近代化[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9 朱春玲;民國早期(1912年-1927年)大學教育管理研究[D];河北大學;2004年
10 王華銀;留法勤工儉學運動與中國現(xiàn)代教育[D];河北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莉;李娜;;健全人格下的女性光輝[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2 卜召林;史德超;;魯迅文學批評的現(xiàn)實性特點[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3 葉立文;;五四小說的倫理敘事[J];小說評論;2010年01期
4 朱自強;;“兒童的發(fā)現(xiàn)”:周氏兄弟思想與文學的現(xiàn)代性[J];中國文學研究;2010年01期
5 張建惠;;論漢語詩性的消退[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6 張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多元主體模式的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年08期
7 李莉;;從“人的解放”到“性別的解放”——論五四時期周作人的女性解放觀[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8 余放成;;論20世紀中國的革命平民小說[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9 周立民;;新書刊——巴金敘述中的“五四意象”之一[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10 姚涵;;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劉半農的通俗小說理論和創(chuàng)作(1913-1917)[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郭美娥;朱蓉;;淺談我園幼兒文明禮儀素質教育策略[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蒙古卷)[C];2010年
2 胡兵;;情感教育——班主任工作的靈魂[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蒙古卷)[C];2010年
3 馬玉霞;;營造民主氛圍 創(chuàng)建和諧班級[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4 王海燕;;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的幾個誤區(qū)[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5 張友余;趙爽英;;五四時期的數(shù)理學會和數(shù)理雜志——現(xiàn)代數(shù)學在中國全面起步的故事[A];第三屆數(shù)學史與數(shù)學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陳時見;;蔡元培的德育思想述評[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7 張?zhí)m馨;;孫中山教育思想論略[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8 張志剛;;陶行知的人格教育思想[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9 黃元國;覃兵;;論蔡元培的人文教育理想[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10 楊雯;;淺談語文教學與健全人格的塑造[A];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學優(yōu)秀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蒙;漢字思維和拼音思維是不一樣的[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2 實習記者 邱坤;從中國文化中尋求答案[N];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李琦;品味歷史記憶 追尋時代激情[N];光明日報;2010年
4 王文靜;最美的還是那株牡丹[N];北海日報;2010年
5 見習記者 劉佳;重拾青年的理想和動力[N];天津教育報;2010年
6 朱鐵志;文明之事必做于細[N];人民日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筱禾;陳力丹新聞是有學的[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8 本報評論員;書寫無愧于時代的輝煌篇章[N];人民日報;2009年
9 黃興濤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所長;“概念史”視野與五四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10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 劉為民;五四文化精英與現(xiàn)代知識結構[N];科學時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黎敏;《時事新報·學燈》:文化傳播與文學生長[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王曉恒;五四鄉(xiāng)土小說與八十年代尋根文學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3 任慧群;個體精神之“誠”與魯迅的“中國的人生”[D];南開大學;2009年
4 楊智勇;《改造》雜志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5 吳靜;《學燈》與五四新文化運動[D];復旦大學;2009年
6 張毅;從五四到抗戰(zhàn):中國女性小說中的男性形象[D];山東大學;2007年
7 殷波;中國現(xiàn)代藝術教育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8 潘艷慧;《新青年》翻譯與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身份認同[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9 李蓉;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身體闡釋[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10 關峰;周作人文學思想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志偉;五四時期陳獨秀政治思想轉變及其動因分析[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李倩;時代性與民族性的抉擇[D];山東大學;2009年
3 謝美航;五四時期“科學救國”思潮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09年
4 吳曉琛;五四時期小說中的母親形象[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趙曉丹;碎鏡中的女人[D];吉林大學;2009年
6 崔慎之;章錫琛主持下《婦女雜志》編輯思想之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7 趙永新;大學生健全人格及培養(yǎng)問題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9年
8 陳紹珍;當前我國高校人格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9 張艷玲;在語文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王慶宏;辛亥革命時期知識女性的婦女解放思想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4467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2446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