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與他者:教師的倫理責任與價值
本文選題:自我 + 他者; 參考:《道德與文明》2009年03期
【摘要】:師生關系首先是倫理的為他關系,學生的他性外在于教師,具有無限性和神秘性,既依賴于教師這個自我又是對其的否定與超越。教師要獲得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就得尊重學生這個他者,擔負起對他者的倫理責任,回應他者的訴求,具備傾聽能力,與他者對話以實現"和而不同"的課堂教育。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first of all ethical for his relationship. The other nature of students lies in the teacher, which has infinity and mystery, which depends on the self of the teacher and negates and transcends it.In order to gain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existence, teachers should respect the other, take up the ethic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other, respond to the demands of the other, have the ability to listen and talk with the other to realize the classroom education of "harmony but difference".
【作者單位】: 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
【分類號】:G451.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金惠敏;無限的他者——對列維納斯一個核心概念的閱讀[J];外國文學;2003年03期
2 楊躍;;論教師的責任倫理[J];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17期
3 顧紅亮;另一種主體性——列維納斯的我他之辨與倫理學[J];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浩斌;;試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實踐正義觀及其理論構建[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2 王海斌;;論馬克思實踐觀的主體向度[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1期
3 袁家群;論人的最高本質及其同勞動、社會的關系——關于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質學說”的新探索[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4 湯文曙;陳明秀;;社會歷史中的自然觀——兼談盧卡奇的“自然是一個社會范疇”[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5 湯文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哲學及其基本范疇[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6 周琦;;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剖析及其當代意義[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7 芮必峰;健全的社會與健全的傳播——試論弗洛姆的傳播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8 陶富源;關于價值、人的價值的幾個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9 陶清;;自然觀:莊子與懷特海比較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10 汪才明;;和諧發(fā)展:發(fā)展倫理學的價值核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兵;;試論道德的人類學基礎[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2 田秀云;白臣;;我國當代責任倫理研究的回顧與展望[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3 倪星;;轉型期中國的公共領導體制變革與廉政建設[A];論法治反腐——“反腐敗法制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胡敬斌;;畢節(jié)試驗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基于馬克思主義視閾[A];畢節(jié)模式研究[C];2010年
5 童慶炳;;毛澤東的美學思想三題[A];紀念毛澤東——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嚴春友;;論實踐美學的理論缺陷[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7 關莉麗;;當代藝術生產研究關鍵詞解讀[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二輯)[C];2008年
8 高嘉社;;傳播科技文化 構建和諧社會[A];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第二屆全國“科技與社會發(fā)展”中青年南方論壇論文集[C];2007年
9 王峰;;論產品設計與文化的內在關系[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10 孫波;;自然辯證法的黑格爾哲學淵源[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雪萍;企業(yè)管理價值生態(tài)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2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田慶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4 宋桂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收入分配差距調節(ji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及云輝;全景畫美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佟軼材;共青團工作思想方法的當代創(chuàng)新[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立國;東北滑雪產業(yè)發(fā)展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強;馬克思主義環(huán)境利益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鳳蓮;馬克思對西方政治思想傳統(tǒng)的挑戰(zhàn)[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紅紅;莊子思想與魏晉時期中國文藝的自覺[D];暨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占民;論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周珊珊;馬克思實踐本體論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胡警月;馬克思與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比較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于海霞;主體間性視域下高校德育主體間矛盾的消解[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超;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6 周晶;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生態(tài)文明思想探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姜佳杞;和諧社會視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調節(jié)機制探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丁小飛;可持續(xù)發(fā)展觀中代際公平問題的哲學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9 宋慶紅;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與奧運文化的契合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10 宋慧;廣西新農村生態(tài)文明建設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海棠;;對人類的多元共生問題的探討——以萊辛筆下的人與人關系為視角[J];理論月刊;2009年03期
2 趙建萍;;從日劇《月之戀人》解讀中國人形象[J];新疆職業(yè)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3 黃宇潔;;作為他者的寵兒——評莫里森的小說《寵兒》[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4 鄒飛麗;蔣君蘭;;試比較弗洛伊德與拉康不同的“我”[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0年07期
5 楊永明;;“自我”與“他者”的戰(zhàn)爭——論林白小說的復調性[J];沈陽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6 羅列;;論20世紀初的中國翻譯文學與性別[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7 薛武;;徘徊在自我和他者中間——庫切《等待野蠻人》中的道德關懷[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8 吳佳美;肖肅;;“他者”與“自我”——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外語院校課程改革國際化中的新路徑[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12期
9 馬紹璽;詩歌中的自我和他者——全球化語境中少數民族詩歌的文化認同問題[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10 江穎;;“他者”的命運——從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觀淺談《德拉庫拉》中吸血鬼的象征意義[J];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孟玲;;正確地認知自我與他者——對《上海孤兒》的后殖民主義解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林文靜;;羅莎的自我——從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讀小說《大披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張桂玲;;教師在遠程開放教學過程中的作用[A];現代遠程開放教育教與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C];2002年
4 楊秀榮;;談教師對學生的愛[A];教研擷華——青海師大附中建校45周年論文集[C];1999年
5 張喜鳳;趙紅兵;郭海英;;培養(yǎng)“實用型”人才,教師是關鍵[A];中國病理生理學會中專教育委員會第七次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1999年
6 趙鳴九;;大學青年教師16種個性因素的比較研究[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7 王玲琴;;讓每個孩子都擁有光明的未來[A];《新時代的腳步聲》之二——教苑擷英[C];2002年
8 卞玉潮;;維護學生的尊嚴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A];河南省學校管理與學校心理研究會第九次年會交流論文論文集[C];2004年
9 姚華芳;;讓校園成為教師生命成長的樂園[A];《新時代的腳步聲》之三——“陶花”綻放江南岸[C];2002年
10 趙邦英;馬士存;;談教師的倫理素質對學生的影響[A];山東省醫(yī)學倫理學學會第二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關凱;從民族的眼光看世界:他者與別處[N];中國民族報;2011年
2 范可 南京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邊疆:告別他者形象[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黑龍江大學 孫慶斌;他者視域中的主體性向度[N];光明日報;2009年
4 澳洲蒙納士(Monash)大學經濟系教授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訪問教授 黃有光;快樂、幸福與環(huán)保負責的快樂國家指數[N];21世紀經濟報道;2010年
5 何奎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博士;關于西方世界衰落與他者崛起的預言[N];中國圖書商報;2010年
6 馬連鵬;立命于文化江山[N];中國經營報;2011年
7 演講人 蔡德貴;和解他者的信仰[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8 韓書堂;“中和”觀念與開放的民族性[N];文藝報;2011年
9 曹衛(wèi)東;資本主義制度危機與世界的未來[N];中國教育報;2002年
10 劉泰然;中國文化一個有待深思的問題[N];文藝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姚京明;中國鏡像的明與暗[D];復旦大學;2005年
2 趙海英;走向他者之途[D];吉林大學;2010年
3 張桂;教育的超越:走向他者的自我[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4 郭朝紅;影響教師政策的中介組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孫寬寧;教師課程理解中的自我關懷[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梅啟波;作為他者的歐洲[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7 趙淑潔;等待不在場的他者[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8 孫慶斌;勒維納斯的他者問題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7年
9 劉傳霞;被建構的女性[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劉向斌;西漢賦生命主題論稿[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顧倩;論巴赫金對話理論中“自我”與“他者”的關系[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2 辛晰;抵達 于廢墟之上:奈保爾《河灣》與《到達之謎》景物意象分析[D];蘭州大學;2007年
3 袁琳;論巴赫金對話理論中的主體性思想[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4 李敏;走出自我,,獲得自我[D];河南大學;2009年
5 秦黨紅;西蒙·波伏娃的他者概念之探析[D];湘潭大學;2006年
6 馮運麗;掀起毛姆反殖民的“彩色的面紗”[D];中南大學;2006年
7 方國清;自我與他者: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武術文化認同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8 李俊蓉;他者映像中的自我建構[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9 黃曦;《印度之行》中的他者[D];四川大學;2006年
10 李毅;言說美國屬性[D];武漢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7703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1770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