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之修訂——兼論美國社會科發(fā)展趨勢
本文選題:美國社會 切入點:社會科教育 出處:《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01期
【摘要】:美國的社會科堅持社會科的公民教育本質(zhì)、強調(diào)全球化和數(shù)字化時代的公民素質(zhì),注重美國主流社會意識的培育、尤為關注民主觀念與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同時強化跨學科課程與教學,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美國的社會科在爭論與融合、繼承與創(chuàng)新中向前發(fā)展。
[Abstract]:The essence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American society, adhere to social science, emphasizing the globalization and the digital age quality of the citizens, foster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mainstream society in the United States, particularly concerned about the cultivation of democratic ideas and critical thinking, and strengthen the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o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American social studies in the conflict and f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作者單位】: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分類號】:G57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美專家談電子計算機的應用[J];社會科學;1980年06期
2 羅納爾德·哈佛特,徐繼成;現(xiàn)代美國文學[J];社會科學輯刊;1980年05期
3 M.懷特,潘乃木;今日美國社會學概觀[J];國外社會科學;1980年08期
4 N.菲利普斯 ,陳堯光;改造保守主義——評克萊格·席勒著《保守派的內(nèi)疚》[J];國外社會科學;1980年10期
5 千葉正士 ,范作申;法社會學國際組織與研究[J];國外社會科學;1980年10期
6 E.弗林 ,黃育(香復);美國社會中的犯罪和暴力行為[J];國外社會科學;1980年12期
7 魏章玲;美國家庭——已經(jīng)變形,但尚未破裂[J];國外社會科學;1980年12期
8 諾曼·伯恩鮑姆 ,黃育馥;評《知識分子的未來和新階級的興起》[J];國外社會科學;1980年01期
9 威廉·A.丹姆森,朱曉紅;評《美國的異化與民主》[J];國外社會科學;1980年05期
10 佟慶才;現(xiàn)代社會學的發(fā)展[J];國外社會科學;198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偉;;交際法在公外教學實施中的誤區(qū)[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7年
2 潘紹璽;;透過《勿失良辰》看美國社會的婚姻和家庭沖突[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7年
3 高毛華;;衛(wèi)希禮形象的文化內(nèi)核[A];走向21世紀的探索——回顧·思考·展望[C];1999年
4 陳許;;評托尼·莫里森及其創(chuàng)作[A];外國文學論集——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C];1997年
5 徐華禮;葉長衛(wèi);;政府管理:工業(yè)經(jīng)濟與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比較[A];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0年年會暨“知識經(jīng)濟與政府管理”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6 李晶;;改革時代中國人對美態(tài)度之演變(1979~1999)[A];近代中國與世界——第二屆近代中國與世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一卷)[C];2000年
7 劉智運;;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的四大誤區(qū)[A];全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1年
8 王先文;;“城中村”的亞文化性探討[A];中國城市規(guī)劃學會2001年會論文集[C];2001年
9 王玉蘭;左繼亮;郭向陽;;新世紀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fā)展對策分析[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交流論文集[C];2002年
10 王文忠;中國科學院心理所“反邪教”研究課題組;;美國邪教信徒教育轉化方法的進展[A];2002年中國反邪教協(xié)會年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種族歧視困擾美國社會[N];人民日報;2000年
2 全國政協(xié)委員 汪東林;在美國看兩性同居現(xiàn)象[N];人民政協(xié)報;2000年
3 蘇玉宏;三層保障 自由選擇[N];中國社會報;2000年
4 張學杰;儲錢于民 保障社會[N];文匯報;2000年
5 畢向陽;反思的社會學理論教材[N];中華讀書報;2000年
6 記者 杜軍玲;錢其琛會見美國華人知名人士訪問團[N];人民政協(xié)報;2001年
7 陳荃有;從《街頭音樂:美國社會和文化的一個縮影》想到的[N];中華讀書報;2001年
8 李三強;不在講什么,,而在怎么講[N];中國文化報;2002年
9 本報記者 周笑浪;八千里路云和月[N];人民日報;2002年
10 楊捷;走進杜威的思想深處[N];中國教育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南翼;追尋一個新的理想國:索爾·貝婁、伯納德·馬拉默德與辛西婭·奧芝克小說研究[D];廈門大學;2001年
2 孫大雄;政治互動:利益集團與美國政府決策[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3 吳忠超;無法走出的困境[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張愛民;美國多元文化主義起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5 蔡春露;威廉·加迪斯小說中的熵[D];廈門大學;2003年
6 谷紅麗;新歷史主義和文化唯物主義批評視角下諾曼·梅勒的作品研究[D];廈門大學;2003年
7 高小剛;北美華人寫作中的故國想象[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陳許;美國西部小說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9 朱全紅;美國多元文化外交政策及其歷史演變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郭勤;依存與超越[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享;學生爭取民主社會組織的反戰(zhàn)運動及其解體[D];外交學院;2000年
2 韓亞輝;美國的貧困問題與社會保障政策[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3 歐陽志兵;宗教利益集團對美國對外政策的影響[D];外交學院;2000年
4 張穎;肯定性行動計劃的悖論及其文化影響[D];外交學院;2000年
5 李慧敏;當代美國的高科技與高等教育改革研究[D];河北大學;2000年
6 薛玉鳳;美國二戰(zhàn)小說的特色與成就[D];河南大學;2001年
7 肖燕潔;《奇境》中的困惑[D];遼寧師范大學;2001年
8 文晶;華裔美國文學研究——一個尚待拓展的領域[D];黑龍江大學;2001年
9 趙華;二十年代的美國廣告與經(jīng)濟、文化的互動[D];蘇州大學;2001年
10 史曉玲;美國六十年代反文化運動透視[D];蘇州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16737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1673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