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促進學生社會流動限度研究
本文關鍵詞:農村教育促進學生社會流動限度研究 出處:《教育發(fā)展研究》2009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農村教育 社會流動 流動限度 農村學生 社會分層 社會階層 高等教育 大學生 高等學校 階層流動
【摘要】:教育具有促進社會階層良性流動的作用。然而,處于困境中的農村教育促進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的功能是存在限度的。本文從農村學生社會流動基礎、流動方向、流動性質和流動階段等不同維度對農村學生社會流動中面臨的二難問題進行考察和分析,同時也對西方的教育社會分層理論作了中國語境下的擴展性解釋。
[Abstract]:Education has a role in promoting a healthy flow of social class. However, in the rural education dilemma in promoting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 function limits. This article from the rural students' social mobility, flow direction, flow properties and flow stage of the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the two difficult problems facing rural students' social mobility in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f western education, but also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theory for scala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China interpretation.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基金】: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立項國家重點課題“當代社會發(fā)展中的中國農村教育發(fā)展問題研究”(AFA080006)的部分成果
【分類號】:G521
【正文快照】: 一個社會要想進步,就必須通過某些途徑,使出身低微而才智過人者能夠替換那些出身高貴而才疏學淺者。[1]換言之,社會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社會的流動,而教育則是社會流動的主要手段。因為教育能借助某種標準對學生進行評估和分類,把他們分配到不同的教育層次和類型中,進而使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方長春;風笑天;;階層差異與教育獲得——一項關于教育分流的實證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2 王彥斌;;轉型期的社會流動與教育選擇[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3 余小波;當前我國社會分層與高等教育機會探析——對某所高校2000級學生的實證研究[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2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沈祖超;閻鳳橋;;社會分層對于高等教育分層的影響——西安民辦高校學生家庭背景的實證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年02期
2 袁振國;縮小差距——中國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3 張玉林,劉保軍;中國的職業(yè)階層與高等教育機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4 李瑞娥,李偉群;我國制度變遷與教育資源分享中的公平問題——一個基于農村和城市人口受高等教育差異的比較研究[J];當代財經;2005年11期
5 郭叢斌;閔維方;;家庭經濟和文化資本對子女教育機會獲得的影響[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6 王香麗;;影響我國高等教育公平的教育制度因素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年12期
7 王遠偉,高巍;社會分層、高等教育與職業(yè)選擇[J];交通高教研究;2004年05期
8 吳宏超;我國目前的教育機會分配與教育公平[J];教育與經濟;2003年03期
9 謝作栩,羅奇萍;閩、湘、川3省社會階層高等教育機會差異的初步調查[J];教育與經濟;2004年03期
10 劉錄護;;家庭子女教育消費:社會不平等機制的微觀建構[J];遼寧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郭叢斌;閔維方;;家庭經濟和文化資本對子女教育機會獲得的影響[A];2005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鮑風雨;高等職業(yè)教育理論及遼寧省高職教育需求與對策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2 陶能祥;高等教育內分流模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3 曹晶;教育社會分層功能的弱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樊華強;高等教育視野中的人權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5 朱平;制度倫理視角下的高等教育制度[D];廈門大學;2007年
6 張耀萍;高考形式與內容改革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鄧光平;重慶高校低收入家庭學生受教育機會問題的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2 童腮軍;高考學生專業(yè)選擇行為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3年
3 彭正文;文憑與社會資源交換的社會學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4 汪冬梅;農村學前教育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5 劉海燕;社會分層視野下的我國高等教育機會均等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喬菲;我國社會分層對教育過程公平的影響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景婷;階層資本對子代高等教育獲得的影響分析[D];吉林大學;2006年
8 張春娥;論農民的受教育權及其保障[D];吉林大學;2006年
9 王銳英;教育公平理論及其在戰(zhàn)后美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實踐[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10 侯雪偉;家庭背景對教育機會均等產生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張寶昆,譚開林;大規(guī)模教育考試控制社會流動功能研究[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1998年04期
2 陳文,彭海珍;人才何時能西飛[J];北方經貿;2001年02期
3 謝作栩,羅奇萍;閩、湘、川3省社會階層高等教育機會差異的初步調查[J];教育與經濟;2004年03期
4 王永進,鄔澤天;我國當前社會轉型的主要特征[J];社會科學家;2004年06期
5 馬和民;當前中國城鄉(xiāng)人口社會流動與教育之關系[J];社會學研究;1997年04期
6 宋林飛;“民工潮”的形成、趨勢與對策[J];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04期
7 嚴善平;大城市社會流動的實態(tài)與機制——來自天津市居民問卷調查的實證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明克誠;要用大氣力抓好這件大事[J];安徽教育;1980年01期
2 ;加強和改善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馬信同志在全區(qū)教育工作會議上的報告(摘要)[J];寧夏教育;1980年01期
3 E.弗林 ,黃育(香復);美國社會中的犯罪和暴力行為[J];國外社會科學;1980年12期
4 ;學習推廣桃江經驗 認真抓好農村教育——省教育局、綿陽地區(qū)行署聯(lián)合召開農村小學教育工作會議[J];四川教育;1980年03期
5 周裕德;;一手抓農業(yè) 一手抓教育[J];四川教育;1980年03期
6 任家學;;中共江津地委召開縣書會議研究抓好農村教育工作[J];四川教育;1980年03期
7 ;農中之花含苞待放(述評)[J];人民教育;1980年01期
8 李雄威;;縣委帶領我們學桃江[J];人民教育;1980年06期
9 石永良;;縣委要切實抓好農村教育[J];人民教育;1980年07期
10 本刊評論員;;一定要抓好普及小學教育這個大政[J];四川教育;198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韓淑芬;范仲;;培養(yǎng)幼兒承受壓力自強不息開發(fā)智力[A];’96全國優(yōu)生科學大會大會學術講演與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1996年
2 藺鐵廣;;科教興村 致富順城關[A];科教興村實踐與探索——山西省農村教育改革百校評析[C];1997年
3 ;走農科教結合之路為農村經濟發(fā)展做貢獻[A];科教興村實踐與探索——山西省農村教育改革百校評析[C];1997年
4 喬光文;;以陶為師 提高農村教育工作者的素質[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年會會刊[C];1987年
5 ;探索一條農村教育為農村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新路子[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年會會刊[C];1987年
6 ;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年會送選論文篇目[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年會會刊[C];1987年
7 趙銀書;張泉水;宋懷保;;建設陶研之鄉(xiāng)的思考[A];學陶師陶 貴在實踐——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第二屆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1996年
8 連小果;;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農村師資隊伍的探索和實踐[A];學陶師陶 貴在實踐——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第二屆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1996年
9 彭義軒;李愛生;;實施素質教育 服務農村經濟——交城縣大陵莊小學的調查[A];科教興村實踐與探索——山西省農村教育改革百校評析[C];1997年
10 ;興學富民 科教興農——古交市龍子村學?平膛d村的簡況[A];科教興村實踐與探索——山西省農村教育改革百校評析[C];199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胡鞍鋼 熊義志 李春波;要讓9億農民先受益[N];中國財經報;2000年
2 楊業(yè)華;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創(chuàng)新[N];中國教育報;2000年
3 山東省即墨市農村信用合作社聯(lián)合社 鄒翠欣;教育儲蓄 想著農民[N];中國教育報;2000年
4 記者 肖錚;福建嚴格農村中小學收費管理[N];中國教育報;2000年
5 本報評論員;不斷創(chuàng)新 企業(yè)才有出路[N];中國汽車報;2000年
6 土根;讀書咋就這么難[N];中國質量報;2000年
7 記者 易運文;深圳龍崗區(qū)實施“農村教育城市化”工程[N];光明日報;2000年
8 本報記者 苗家生;改革農村教育 培養(yǎng)新型農民[N];光明日報;2000年
9 王先明;開展二十世紀的中國鄉(xiāng)村史研究[N];光明日報;2000年
10 王笛;近年美國關于中日現(xiàn)代化比較研究[N];光明日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白菊紅;農村人力資本積累與農民收入分配機理研究[D];浙江大學;2002年
2 韓亞光;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知識分子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3 劉世民;錯位與抉擇[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劉洋;中國農村社區(qū)教育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3年
5 孫立群;農村教育與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關系的研究[D];東北農業(yè)大學;2003年
6 唐松林;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王長壽;中國農村非營利組織發(fā)展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3年
8 李秉中;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制度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9 呂麗艷;教育卸責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10 陳維青;我國農村義務教育中的轉移支付問題研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小玉;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城市流動人口犯罪及其控制[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趙衛(wèi)星;經濟增長與中國農村教育投資[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郝振君;當代國外農村教育理論的國際比較與啟示[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4 郝明君;農村科普教育的主要問題與對策的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5 馮軍旗;中世紀晚期英國貴族的家仆世界——社會學的視角[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6 羅漢書;農村初中學生輟學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7 曾慶偉;農村初中研究型課程開發(fā)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8 蔣臻;農村社會轉型中的家庭關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9 成華威;吉林省農民外出尋求非農活動的村級研究[D];吉林農業(yè)大學;2002年
10 郭亞紅;我國農村教育體制創(chuàng)新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13619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1361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