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學領域研究人員科研績效評價研究
本文關鍵詞:中國教育學領域研究人員科研績效評價研究 出處:《開放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h指數(shù) 教育學 研究人員 科研績效
【摘要】:本文運用Hirsch指數(shù)(簡稱h指數(shù))方法以及與之相近的w指數(shù)方法,通過對中國知網(CNKI)中國引文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教育學領域的37本學術期刊(這37本學術期刊是CSSCI來源期刊)在1998-2007年所刊發(fā)論文的被引用情況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教育學領域1998-2007年10年間研究人員的科研績效進行了評價,得到了"1998-2007年段中國教育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43位學者",并對h指數(shù)與其他評價指標進行了相關性分析。分析結果表明,利用h指數(shù)來評價研究人員科研績效,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總被引頻次"、"論文數(shù)量"、"篇均被引頻次"三項指標的評價結果,可以說h指數(shù)是一項更為綜合的評價指標。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e Hirsch index (h index) method and W index method and similar, based on HowNet China (CNKI) the 37 academic journals included China citation database of Education (37 of the academic journals are CSSCI source journals) in 1998-2007 published the paper citation statistics analysis o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1998-2007 years 10 years researchers research performance was evaluated, by "43 scholars" the most influential 1998-2007 in China education field, and the h index and other indexes are analyzed.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evaluation of achievemen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using H index to a certain extent, can reflect the "citation", "number of papers", "three indicators of average times cite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h index is a mor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現(xiàn)代教育技術研究所;高等教育出版社;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
【分類號】:G40-03
【正文快照】: 2007年7月,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與人文社會各學科專家聯(lián)合撰寫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一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該書以2000至2004年五年間“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的來源期刊數(shù)據(jù)和引文數(shù)據(jù)為基礎,對包括教育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教育學報》學術專題征集及預告[J];教育學報;2011年03期
2 張楚廷;;教育學與人學[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1年07期
3 ;《教育學報》編輯部嚴正聲明[J];教育學報;2011年04期
4 王慧敏;;學校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年16期
5 楊行玉;;對遠程網絡教育成本研究的多維反思[J];安康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6 呂麗艷;;教育學學科知識地位的回歸——也談教育學的立場或地位問題[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年03期
7 喬暉;;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中教育均衡發(fā)展的教育學視角[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8 宋利國;;高職《教育學》課程改革探析[J];新西部(下旬.理論版);2011年08期
9 江峰;;論教育學的價值哲學基礎——基于舍勒的現(xiàn)象學價值哲學[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年03期
10 喬治·切爾斯;羅貝托·賽尼;黃蘭蘭;;記憶的留存——一部教育傳記詞典[J];中國兒童文化;2010年0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戴大明;;“格物”新釋及其教育學啟示[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教育學方法論是什么?[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蘇思慧;;右腦與直觀性原則[A];廣西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廣西高教研究》創(chuàng)刊十周年(1985-1995)論文選集[C];1996年
4 趙軍;;西方教育哲學是如何講述的——歷史的分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張楚廷;;新世紀:教育與人[A];回顧與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論文集[C];2003年
6 遲艷杰;;范壽康教育哲學思想評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王紅;;論中國近代教育文獻的基本特征[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李向陽;;陶行知論教學與現(xiàn)行教學論[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88年
9 姚家群;;赫爾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異同說[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鄭尚武;;教育學與教育技術學基本觀念的系統(tǒng)分析[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趙承 曹國廠;一堂特別的“農民教育學”課[N];人民日報;2011年
2 張弘政;多學一點教育學[N];中國教育報;2002年
3 本報記者金柯 莊玉興;“借分”的教育學依據(jù)何在?[N];解放日報;2003年
4 李北陵;用“窮人教育學”破解教育“短板”[N];工人日報;2007年
5 畢詩成;可惜,懂窮人教育學的人少了[N];經理日報;2007年
6 盛大林;“窮人教育學”的核心是教育公平[N];中國改革報;2007年
7 畢詩成;懂得“窮人教育學”的人有多少[N];工人日報;2007年
8 艾琳;“窮人教育學”溫總理講給誰聽?[N];經理日報;2007年
9 佟吉清;和諧社會需要窮人的教育學[N];中國婦女報;2007年
10 周亞棣;教育學的本土化與國際化[N];光明日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國“教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侯懷銀;20世紀上半葉中國教育學發(fā)展問題的反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3 鮑道宏;教師課程理解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李政濤;教育生活中的表演[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陳鋒;狄爾泰教育學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李召存;課程知識的意義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牛利華;“回歸生活世界”思潮的教育學省察[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8 高閏青;“以人為本”理念及其教育實踐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9 席佩亞;價值教育模式:理論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李渺;教師的理性追求[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肖慶華;論教育學視野的懲罰[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2 李長偉;實踐哲學:教育迷惘中的選擇[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3 陳淑霞;馬克思主義教育家楊賢江的教育學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4 何麗敏;讀圖時代的圖像與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楊紅波;清末民國時期歷史課程標準的教育學審視[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6 胡萬山;“教育是什么”的辯證探索[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7 馬春梅;基于學齡前兒童教育趨勢的幼兒園建筑設計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8 何方玲;矛盾性別偏見與大學生婚戀價值觀的關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9 張蕊;自主課程的理論基礎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1年
10 吳蓓珠;教師實現(xiàn)課堂教學轉型變革的過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3569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1356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