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性與明治維新后的日本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11-26 17:16
本文關鍵詞:民族性與明治維新后的日本教育
更多相關文章: 民族性 明治維新 教育改革 西化教育 集團主義 凝聚力
【摘要】: 日本作為一個面積狹小,資源匱乏的島國,在近現(xiàn)代經(jīng)濟發(fā)展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素來以吸收外來文化著稱的日本在教育上也是博取眾家之長,補己之短,形成了適合于本國特色的日本教育,其成果不可小覷。日本這個以單一民族為主的民族,表現(xiàn)了極大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在教育上則表現(xiàn)為它在三次教育改革中使教育快速騰飛。民族性對一個國家的影響是無形的,但是無形中巨大的精神力量足以指引一個國家前進的方向。本文試圖著重從民族性的角度對日本教育特點進行研究。從日本民族性的形成與特點方面展開,進一步探討日本明治維新以后民族性對教育的巨大影響。本文分為三部分進行論述。 第一部分主要闡述了日本民族性的特點。從民族性的概念入手,闡述了日本民族性的特點和形成因素。提出集團主義、自卑感與優(yōu)越感的矛盾心理和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民族性的三大特點,并闡述教育與民族性關系的理論。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中心內容,主要討論民族性與明治維新后日本教育發(fā)展的關系。首先闡述日本三次教育改革的特點與取得的成效,其次總體論述民族性在三次教育改革中所起的作用。即日本的集團主義、自卑與優(yōu)越的民族性和武士道精神。這些對日本教育的騰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部分主要探討日本教育有關特征對我國教育的啟示。日本通過吸取外來先進教育主張形成了“和魂洋才”的教育特征,與我國在吸取外來教育時產生的“西化教育”形成了對比。日本的“集團主義”與我國教育中過于強調“個體同化”也形成對比。日本教育對中國教育有若干啟示。該部分還據(jù)此對我國教育發(fā)展提出了建議。 日本的教育及日本的民族性也并非盡善盡美,都值得我們學習,對此我們也應有清醒認識。在看到別人長處的同時怎樣做到揚長補短才是本文真正的目的所在。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G531.3
【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沈遠;;日本傳統(tǒng)文化在日本社會教育活動中的滲透[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蘭卉;日本傳統(tǒng)文化對青少年道德教育影響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2 王世廣;張之洞與井上毅實業(yè)教育思想比較研究[D];河南大學;2012年
3 陳志璐;論j口一葉1895-1896年小說中的女性形象[D];重慶師范大學;2013年
4 歐陽宏柳;日本高中音樂教科書《高中音樂1》文本研究[D];西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2305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123053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