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學習環(huán)境下企業(yè)講師培訓混合學習模式的實證研究
本文關鍵詞:移動學習環(huán)境下企業(yè)講師培訓混合學習模式的實證研究
【摘要】:由于國內企業(yè)對員工培訓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企業(yè)內部對于培訓講師的需求也隨之變大,尤其是企業(yè)內部的培訓講師,隨之帶來了各種各樣的TTT(Train the Trainer)培訓。但是現(xiàn)有的講師培訓模式基本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課堂授課模式,集中授課的方式,講師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外缺少一定的實踐經驗,且講師培訓活動脫離了一般員工,加深了講師與普通員工之間的距離。尤其是現(xiàn)在擁有更多學習手段的當今社會,移動學習的應用在企業(yè)中已經普遍存在,僅用傳統(tǒng)的課堂授課的的方式開展講師培訓并不合適。本文通過原有課堂授課與移動相結合的混合式培訓的實施,研究混合式學習對于企業(yè)講師培訓的影響具體是什么樣的。全文共分為七個部分開展論述:第一章和第二章闡述了當下企業(yè)講師培訓模式下講師以及講師培訓存在的問題,講師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有所不符,講師培訓中講師的精華會隨著講師培訓的結束而丟失,培訓缺少員工積極性。并提出引入移動模式,優(yōu)化傳統(tǒng)講師培訓模式,使之能夠成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模式,從而解決上述的問題,而達到提升培訓效率的目的。第三章主要從企業(yè)的角度分析了企業(yè)開展講師培訓的環(huán)境以及需求,明確指出現(xiàn)有企業(yè)環(huán)境的條件下使用微信作為移動手段的原因,描述了參與培訓活動的學習者具有平日工作任務較為繁重,且個體間差異較大的特征。第四章和第五章具體講述了培訓活動中線上線下結合模式優(yōu)化的設計與實施,將評選的部分功能在線上實現(xiàn),促使講師結合線下課堂內容知識的學習,要求講師制作課件、錄制微視頻,幫助講師把課堂知識在實踐中吸收消化。同時使用微信的線上投票功能以及評價功能,在每個小的流程結束時,講師可以在第一時間通過移動端得到反饋。第六章,分析討論講師的評價結果以及培訓中講師表現(xiàn),結論顯示:這次培訓講師得分的均值結果為83.3分,與去年課堂授課模式下講師最終后的均分81分進行T檢驗,得到雙尾P值為0.029,大于0.01而小于0.05,因此結果顯示這次講師表現(xiàn)的更為出色。講師通過利用技術手段提高了自身的能力。第七章總結了本文的應用性與不足之處,可以為后續(xù)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講師培訓 微信學習 混合式學習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G434;G726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緒論9-13
- 1.1 研究的背景9-11
- 1.1.1 企業(yè)移動化學習的需求9
- 1.1.2 企業(yè)中講師培訓的問題9-11
- 1.2 問題提出11
- 1.3 研究意義11-12
- 1.4 研究方法12-13
- 第二章 文獻綜述13-19
- 2.1 企業(yè)培訓理論與培訓模式的國內外發(fā)展現(xiàn)狀13-16
- 2.1.1 線下培訓的理論與模式13-14
- 2.1.2“電子化”學習理論與網絡培訓14-15
- 2.1.3 混合式學習的定義15
- 2.1.4 混合式學習的優(yōu)勢與不足15-16
- 2.2 移動學習在企業(yè)中的發(fā)展16-19
- 2.2.1 APP的移動學習方式17
- 2.2.2 微信的特殊性17-18
- 2.2.3 移動學習的兩個特點18-19
- 第三章 培訓活動分析19-28
- 3.1 企業(yè)需求分析20-21
- 3.2 環(huán)境分析21-25
- 3.2.1 案例背景21
- 3.2.2 技術環(huán)境21-24
- 3.2.3 移動學習環(huán)境24-25
- 3.3 學習者分析25-26
- 3.4 學習內容分析26-28
- 第四章 培訓活動優(yōu)化的設計28-42
- 4.1 培訓活動的流程安排28-29
- 4.2 實現(xiàn)線上的宣傳與選拔29-33
- 4.2.1 線上宣傳與海選29-31
- 4.2.2 線上的評選方式31-33
- 4.3 講師實踐活動的設計33-40
- 4.3.1 第一輪實踐:講師制作圖文33-34
- 4.3.2 第二輪實踐:講師錄制微視頻34-39
- 4.3.3 線下的最終測評:決賽39-40
- 4.4 評價標準40-42
- 4.4.1 講師評價標準40
- 4.4.2 微視頻評價標準40-42
- 第五章 培訓活動的實施42-46
- 5.1 線上宣傳及初審42
- 5.2 第一輪實踐:講師制作圖文42-43
- 5.3 第二輪實踐:講師錄制微視頻43-46
- 5.3.1 講師實踐錄制時的案例學習44-46
- 第六章 本次培訓結果的分析與討論46-53
- 6.1 本次活動與以往的不同46-48
- 6.1.1 宣傳報名多一個線上通道46-47
- 6.1.2 講師利用數(shù)字技術實踐47
- 6.1.3 評價形式的多樣化47-48
- 6.2 講師的平均水平與去年相比有所提升48-49
- 6.3 影響講師水平提升的因素49-52
- 6.3.1 宣傳報名體現(xiàn)了講師的自主意愿49-50
- 6.3.2 實踐環(huán)節(jié)提升了講師的儀態(tài)表現(xiàn)50-51
- 6.3.3 線上評審提升講師的自主意愿51
- 6.3.4 小結51-52
- 6.4 優(yōu)化后效果的小結52-53
-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53-55
- 7.1 研究結論53-54
- 7.2 反思與展望54-55
- 參考文獻55-58
- 致謝5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姚遠峰;成人學習動力探源[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2 王利;;網絡環(huán)境與終身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2001年11期
3 欒春暉,李靖,詹國梁;論網絡時代的學習與創(chuàng)新[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2年S1期
4 羅錫武;努力創(chuàng)建學習型社會[J];學習導報;2003年08期
5 何善平;從學習概念的不同理解看學習方式多樣化[J];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04年04期
6 李紅美;;論網絡教育環(huán)境下學習者學習動機的激發(fā)[J];繼續(xù)教育;2006年11期
7 沈福新;;學習漫議[J];群眾;2007年03期
8 李偉;;關于在學習過程中目標制定的思考[J];商情(教育經濟研究);2008年06期
9 王玉喜;;數(shù)學課堂要關注“學習過程”的教學[J];科技信息;2009年05期
10 韓笑;;學習就是快樂的體驗[J];教育教學論壇;200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韓文;;讓合作學習在逆境中重生[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2卷)[C];2010年
2 呂啟春;;淺談小學數(shù)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A];2014年1月現(xiàn)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4年
3 杜俊娟;;用學習動機培養(yǎng)策略課題的學習對體育教師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的實驗研究[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4 瞿春波;;淺議合作學習之誤區(qū)[A];校園文學編輯部寫作教學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時龍;;把握分析學情是改進教學和促進學習的基礎[A];2012·學術前沿論叢——科學發(fā)展:深化改革與改善民生(下)[C];2012年
6 韋彩紅;;如何組織學生共享學習成果[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2卷)[C];2010年
7 格保耿;;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A];2014年5月現(xiàn)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4年
8 鈕榮榮;;關于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幾點思考[A];2014年6月現(xiàn)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4年
9 陳妙;;讓數(shù)學課堂效率得到真正的提高——淺談新課改下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3卷)[C];2010年
10 黃春妙;;淺談語文課堂合作學習的有效把握[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3卷)[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農行浙江東陽支行 吳新國 周龍飛;銀行如何創(chuàng)建學習型組織[N];上海金融報;2003年
2 西北師范大學 李瑾瑜;校長:如何引領和促進教師學習[N];中國教育報;2008年
3 永壽縣店頭中學 劉俊鋒;大力提倡合作學習 全面促進有效教學[N];咸陽日報;2009年
4 本報評論員;要在真學習上下功夫[N];酒泉日報;2009年
5 本報記者 李天然;學習應該是一種終身行為[N];大連日報;2010年
6 劉繼芳;淺議建設學習型黨組織中的“學習”內涵[N];伊犁日報(漢);2010年
7 哈爾濱市第五醫(yī)院 蒙碩;淺談醫(yī)院創(chuàng)建學習型黨組織[N];黑龍江日報;2010年
8 翟愛霞;淺談如何深入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N];太行日報;2011年
9 李振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制度變遷中的制度學習[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10 重慶市教育評估院院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習科學研究分會常務副會長 龔春燕;實施新學習,,建設學習型社會[N];中國教育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徐峰;基于社會網絡的大學生學習網絡結構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4年
2 付亦寧;本科生深層學習過程及其教學策略研究[D];蘇州大學;2014年
3 張鈺e
本文編號:8514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851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