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研究性學習”理念
發(fā)布時間:2020-04-15 08:25
【摘要】: “研究性學習”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逐漸為我國教師和教育理論工作者熟悉,并寫進了2001年6月國家教育部頒發(fā)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如何認識“研究性學習”成為教育理論界和實踐界一個重要的課題。 本文先論述了學習的定義和學習的歷史形態(tài)以及我國現(xiàn)階段基礎教育中學生學習存在的種種弊端,還討論了下定義的一般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把“研究性學習”看作是一種新的學習理念的論點。 探析“研究性學習”理念的理論問題是本文的重要任務。本文先剖析了已有實踐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然后給出“研究性學習”在本文的定義:“研究性學習”是與科學研究具有類似的認知方式和心理過程、實現(xiàn)知識由一般人類知識系統(tǒng)向個人觀念系統(tǒng)轉(zhuǎn)化的學習活動。接著論述了“研究性學習”的有關哲學和心理學基礎,其中哲學方面包括知識、活動、驗證知識、人的主體性等命題,心理學方面則主要圍繞當代學習理論的有關成果進行了簡明的闡述,,如認為人的學習是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學生具有探究和創(chuàng)造的潛能、學習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也是體驗的過程等。本文還具體談到“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理念的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如“研究性學習”早已存在的事實、時代呼喚學習革命、“研究性學習”作為學習理念優(yōu)于其他定位等。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也重點探討了“研究性學習”理念的實踐問題。實踐的條件是給予學生自由、理性、開放和平等的學習條件。課堂教學是“研究性學習”理念實踐的主要渠道,課堂教學中學生是研究性學習的主體,學習的對象包括基礎性學科、拓展性學科和研究性學科等,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并沒有固定的模式,方法上則要注意三點:學會選擇、注意知識邏輯和心理邏輯的統(tǒng)一、采用精加工策略等。當然,也討論了研究型課程 (PBL)的有關實施問題,特別強調(diào)它在實施當中可能遇到的阻礙因素.最 后,還討論了小學生、中學生和大學生實踐“研究性學習”理念時的差異 性:小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以“好奇一一提問”為基本特征、中學生的研究 性學習以“思索一一見解”為基本特征、大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以“研究一 一創(chuàng)造”為基本特征等.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3
【分類號】:G424.4
本文編號:2628349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3
【分類號】:G424.4
【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胡紅杏;;主體性教育實踐的誤區(qū)與反思[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金磊;研究性學習及其在研究型大學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6283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62834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