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崗教師的交流現(xiàn)狀及其能動行為研究——基于上海五區(qū)的實地調(diào)研
[Abstract]: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er rotation policy depends on the efforts of the government, schools and teachers. In this study, 246 teachers in urban and rural schools in Shanghai were studied to evalu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er rotation policy at school level and the initiative of teachers rotat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willingness of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rotation is not strong; the working state of the teacher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erms of teaching age; the professional influence of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teaching years is different.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willingness of rotation, policy tools and ways of guidance affect the energy radiation of teachers, the exertion of energy depends on individual initiative and situational factors, and the energy transfer of teachers focuses on dealing with the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students. Therefore, in the policy design, we should weaken the label of "help" of the teachers, explore the regional flexible mechanism of the rotation of teachers, and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and emotional support to the teachers in the schools.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14JJD880001)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G45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操太圣;吳蔚;;從外在支援到內(nèi)在發(fā)展:教師輪崗交流政策的實施重點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4年02期
2 李宜江;;城鄉(xiāng)教師交流政策實施中問題與對策——基于對安徽省A縣的調(diào)研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1年08期
3 蔡明蘭;;教師流動:問題與破解——基于安徽省城鄉(xiāng)教師流動意愿的調(diào)查分析[J];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4 田漢族;;剛性教師交流制的實踐困境與法律思考[J];教師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5 鮑傳友;西勝男;;城鄉(xiāng)教師交流的政策問題及其改進——以北京市M縣為例[J];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義兵;屠明將;;論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農(nóng)村義務(wù)教育教師流動的困境與出路[J];教師教育學報;2016年06期
2 譚諍;韓靜溪;周沙;;中小學教師流動意愿影響因素調(diào)查研究[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6年12期
3 楊洋;閆聰;;河北省基礎(chǔ)教育教師交流狀況研究[J];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04期
4 張振改;王開香;;自由流動與定期流動:師資均衡政策工具優(yōu)化的再思考[J];教育科學研究;2016年11期
5 燕學敏;;義務(wù)教育學校教師輪崗交流政策的理論價值與現(xiàn)實困境[J];江蘇教育;2016年50期
6 田漢族;王子行;;基于產(chǎn)權(quán)視角的義務(wù)教育階段教師配置初探[J];教學與管理;2016年30期
7 楊躍;;論教師交流制度的正義性[J];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09期
8 田漢族;戚瑜杰;;政府在義務(wù)教育均衡發(fā)展中的責任及其限度[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6年05期
9 許長青;;新常態(tài)下的教師流動與合理配置:基于勞動力市場的分析框架[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6年07期
10 劉月蘭;孫毅;;鄉(xiāng)村教師理性流動的機制探析[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6年03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盧俊勇;陶青;;對教師流動制的原理與問題分析[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1年04期
2 周興國;;薄弱學校改進的困境與出路:制度分析理論的視角[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0年04期
3 鮑傳友;西勝男;;城鄉(xiāng)教師交流的政策問題及其改進——以北京市M縣為例[J];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4 陳鵬;;義務(wù)教育教師均衡配置的法理探源與法律重構(gòu)[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5 樓世洲;郭文琴;;構(gòu)建中部地區(qū)城鄉(xiāng)教師流動機制的政策思考——對山西省陽泉市的教育調(diào)查分析[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9年03期
6 馬煥靈;景方瑞;;地方中小學教師輪崗制政策失真問題管窺[J];教師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7 鄧濤;孔凡琴;;關(guān)于推進基礎(chǔ)教育師資配置均衡化的思考——吉林省城鄉(xiāng)師資差異和教師流動意愿的調(diào)查與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07年09期
8 馬云獻;;國外組織氣氛研究綜述[J];管理科學文摘;2006年07期
9 郁琴芳;日本教師“定期流動制”對我國教師流動的啟示[J];中小學管理;2003年08期
10 尹力;重新確定中小學教師的身份:國家工作人員[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3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姚曉春;論教育政策的能力限度[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年05期
2 李江源;教育政策失真的因素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年11期
3 河源;簡析日本教育政策的制訂[J];國家高級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4 王世忠;關(guān)于教育政策執(zhí)行的涵義、特征及其功能的探討[J];培訓與研究(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5 姚曉春;簡論教育政策的限度[J];江西教育科研;2001年Z1期
6 劉復(fù)興;教育政策的四重視角[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7 常為 ,杜朝暉 ,劉仁輝;論教育政策制定者個人因素對政策制定的影響[J];教育探索;2002年01期
8 潘蘇進;素質(zhì)教育和素質(zhì)教育政策的演進[J];當代教育論壇;2002年10期
9 祁型雨;論教育政策的價值及其評價標準[J];教育科學;2003年02期
10 韓清林;教育政策的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J];當代教育科學;2003年17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路德維珂·科拉羅;胡詠梅;梁文艷;;教育政策的監(jiān)測與評價:概念、作用、系統(tǒng)框架[A];2009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祁型雨;;利益表達與整合——教育政策的決策模式研究[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7-2008年度][C];2010年
3 劉繼和;米佳琳;陳芳芳;;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教師能源教育政策及啟示[A];科技創(chuàng)新與產(chǎn)業(yè)發(fā)展(B卷)——第七屆沈陽科學學術(shù)年會暨渾南高新技術(shù)產(chǎn)業(yè)發(fā)展論壇文集[C];2010年
4 田靜;施江濱;;美國教育政策中“農(nóng)村”概念界定的應(yīng)用與問題[A];農(nóng)職業(yè)教育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云南省農(nóng)業(yè)教育研究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匯編[C];2010年
5 齊紅深;;試析歷代教育政策對滿族教育的作用[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Gerard Postiglione;;少數(shù)民族的教育政策(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社會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7 翟巧相;;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后美國聯(lián)邦政府對印第安人的教育政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8 秦行音;;英國工黨教育政策的簡要歷史變化及新工黨的教育政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9 程細平;;公平優(yōu)先,兼顧效率:和諧社會教育政策的價值追求[A];2007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7年
10 李建忠;;贊比亞獨立以來教育政策的制定及若干經(jīng)驗教訓[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龐學光 作者單位:天津市教科院教育決策與發(fā)展研究所;加強教育政策執(zhí)行初探[N];中國教育報;2001年
2 田虎偉;評論教育政策的創(chuàng)新之作[N];新聞出版報;2000年
3 周洪宇;建議成立教育政策咨詢委員會[N];人民政協(xié)報;2007年
4 本報記者 張以瑾邋張圣華;為了教育政策的不斷完善[N];中國教育報;2008年
5 本報記者 趙改榮;教育政策惠于民[N];新鄉(xiāng)日報;2013年
6 王心禾;那些教育政策不能跳過的程序[N];檢察日報;2013年
7 政治及公共管理學者 阮思余;教育政策要接地氣[N];東莞日報;2013年
8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 劉復(fù)興;審視教育政策的一個新視角[N];中國教育報;2001年
9 張瀛 張?zhí)煅?教育政策彰顯民生價值取向[N];中國教育報;2007年
10 本報首席記者 姜澎;公眾對教育政策關(guān)注度較高[N];文匯報;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蔣園園;復(fù)雜理論視閾下的教育政策執(zhí)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鄧凡;教育政策執(zhí)行的網(wǎng)絡(luò)模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王智超;教育政策執(zhí)行的滯后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4 趙爽;教育政策合法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畢正宇;教育政策執(zhí)行模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6 孫艷霞;教育政策道德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張振改;教育政策的限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劉世清;教育政策倫理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高慶蓬;教育政策評估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10 朱永坤;教育政策公平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博;多層治理語境中的歐盟教育政策[D];廈門大學;2008年
2 喬衛(wèi)麗;關(guān)于教育政策學科名稱歧義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周國霞;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政策發(fā)展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4 白丹丹;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寧夏初等教育政策研究(1929—1949)[D];寧夏大學;2015年
5 郭敬淺;“村小”需求與教育政策回應(yīng)[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6 陳艷萍;美國奧巴馬總統(tǒng)執(zhí)政時期教育政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5年
7 高虹瑤;歐盟援助非洲教育政策的發(fā)展演變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5年
8 何芳萍;中小學教師專業(yè)化的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5年
9 武梅順;越南教育政策執(zhí)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5年
10 李天露;美國科學、技術(shù)、工程和數(shù)學(STEM)教育政策解讀及其啟示[D];湖南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3810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381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