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深度學習的電子教材設計與開發(fā)策略
本文選題:深度學習 + 基于問題的學習 ; 參考:《中國電化教育》2017年09期
【摘要】:隨著電子教材的不斷開發(fā)及推廣應用,電子教材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暴露出很多問題。大多數(shù)電子教材強調學習內容的系統(tǒng)性及完備性,缺乏合理的教學設計,未能將教學活動融入其中。究其原因,這是由于電子教材的設計及開發(fā)是基于淺層學習的。淺層學習關注信息的被動接受和機械記憶,忽視對知識的深層加工及深度理解。該文以深度學習對學習資源的需求為切入點,以基于問題的學習為主線,從需求分析、學習設計、媒體開發(fā)及作品發(fā)布四個方面提出面向深度學習的電子教材設計與開發(fā)策略,將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基于學習共同體的協(xié)同建構、基于知識點的學習及資源生成、形成性評價及學習共同體評價等學習活動融入電子教材,以此實現(xiàn)學習者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等深度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teaching materials,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electronic textbooks, but many problems have also been exposed. Most electronic textbooks emphasize the systematicness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learning content, lack of reasonable teaching design, and fail to integrate teaching activities into it. The reason is that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textbooks is based on shallow learning. Shallow learning pays attention to passive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and mechanical memory, neglecting deep processing and deep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This paper takes the demand for learning resources in depth learning as the starting point, takes problem-based learning as the main line, and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e-teaching materials for in-depth learning from four aspects: demand analysis, learning design, media development and work releas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ritical thinking of learners, the creation of problem situations,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community, learning and resource generation based on knowledge points, formative evaluation and evaluation of learning community are integrated into e-teaching materials.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deep learning ability such as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作者單位】: 廣州大學網(wǎng)絡與現(xiàn)代教育技術中心;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
【基金】: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面上一般課題“面向信息化學習方式的電子教材開發(fā)與應用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13A041)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Web2.0環(huán)境下基于視頻公開課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項目編號:GD12CJY06) 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面向智慧校園的大數(shù)據(jù)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項目編號:201604016019)的研究成果
【分類號】:G43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連玉;研究性學習與素質教育[J];現(xiàn)代技能開發(fā);2000年10期
2 欒春暉,李靖,詹國梁;論網(wǎng)絡時代的學習與創(chuàng)新[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2年S1期
3 李紅美;;論網(wǎng)絡教育環(huán)境下學習者學習動機的激發(fā)[J];繼續(xù)教育;2006年11期
4 沈福新;;學習漫議[J];群眾;2007年03期
5 李偉;;關于在學習過程中目標制定的思考[J];商情(教育經(jīng)濟研究);2008年06期
6 韓笑;;學習就是快樂的體驗[J];教育教學論壇;2009年02期
7 金惠;;從“快學習”到“慢學習”:盡享營養(yǎng)的學習盛宴[J];教學與管理;2013年04期
8 千洪范;;試論學生學習過程的實質[J];延邊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03期
9 呂文升;培養(yǎng)學習興趣 提高教學質量[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03期
10 F·J·笛凡司泰 ,趙興中;學習過程的概念和理論[J];蘇州大學學報;1983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時龍;;把握分析學情是改進教學和促進學習的基礎[A];2012·學術前沿論叢——科學發(fā)展:深化改革與改善民生(下)[C];2012年
2 盧智敏;;論基于網(wǎng)絡的校際協(xié)作學習[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馬建為;;網(wǎng)絡媒體下的學習[A];高教科研2006(上冊:校長論壇·教育改革)[C];2006年
4 張應國;;基于網(wǎng)絡的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角色的變化及幾點思考[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謝曉芳;;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研究性學習的設計與實踐[A];第三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4年
6 周之良;;研究學習科學,改善學習狀況[A];2008學術前沿論壇·科學發(fā)展:社會秩序與價值建構——紀念改革開放30年論文集(下卷)[C];2008年
7 付巧英;;淺論任務型教學[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三)[C];2009年
8 陳寧;;一種學習心理模型的理論構建[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9 李薦;;友善用腦——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的學習科學的新發(fā)展[A];2008學術前沿論壇·科學發(fā)展:社會秩序與價值建構——紀念改革開放30年論文集(下卷)[C];2008年
10 張娜;;國內外學習投入及其學校影響因素研究綜述[A];中國教育學會基礎教育評價專業(yè)委員會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西北師范大學 李瑾瑜;校長:如何引領和促進教師學習[N];中國教育報;2008年
2 重慶市教育評估院院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習科學研究分會常務副會長 龔春燕;實施新學習,建設學習型社會[N];中國教育報;2013年
3 石家莊郵電職業(yè)技術學院網(wǎng)院運管中心副主任 劉濤;移動學習成為員工培訓新趨勢[N];中國郵政報;2014年
4 張春(作者單位:廣西水利水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做學習型公民 不斷提升人的素質[N];廣西日報;2003年
5 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金美福;學習的道德和道德地學習[N];中國教育報;2007年
6 北師大二附中 王元華;學習的三重境界[N];中國教育報;2007年
7 許建華;學習流引擎 教育服務競風流[N];中國教育報;2007年
8 李亞杰;學習:教師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石[N];光明日報;2007年
9 陳志遠;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合理運用[N];中國文化報;2007年
10 孫厚高;學習心理輔導刻不容緩[N];連云港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付亦寧;本科生深層學習過程及其教學策略研究[D];蘇州大學;2014年
2 楊南昌;學習科學視域中的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劉玉靜;合作學習的倫理審思[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崔國富;學習型社會建設與教育的使命[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弋文武;農村教師學習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6 孫傳遠;教師學習:期望與現(xiàn)實[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玉芳;基于媒體素材庫的學習內容構建方法研究[D];重慶大學;2001年
8 王海瀾;打開學生自我建構之門[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9 吳永和;學習資源服務生態(tài)環(huán)境構建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10 周琰;大學生認識信念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蘭翠;M00C學習平臺的應用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2 孫航;農民工隨遷子女學習生態(tài)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3 左揚揚;碎片化時代下企業(yè)微課程設計與應用[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4 馮豐;教育管理視角下的高中生學習倦怠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5年
5 毛蕊;基于情境創(chuàng)設的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6 代晨陽;基于信息技術的問題解決型地理學習環(huán)境設計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7 房耿聿;美國終身學習法研究及啟示[D];山西大學;2014年
8 李翠萍;《計算機網(wǎng)絡》課程移動學習網(wǎng)站的設計與開發(fā)[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9 曹莉;翻轉課堂及其在我國的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10 石茹;交互質量知覺、動機信念與學習滿意度的關系研究:情緒的中介作用[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8107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810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