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對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道德推脫和內疚的多重中介作用
發(fā)布時間:2022-01-13 07:51
為了探討道德推脫和內疚在共情與大學生親社會行為間的多重中介作用。研究采用人際反應指針量表、道德推脫問卷、內疚感問卷和親社會行為傾向量表對1280名大學生進行測量。結果表明:(1)道德推脫在共情與大學生親社會行為間起中介作用;(2)內疚在共情與大學生親社會行為間起中介作用。結論表明:共情可以直接影響親社會行為,也可以通過道德推脫和內疚間接影響親社會行為。
【文章來源】:心理學探新. 2018,38(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6 頁
【部分圖文】:
研究框架2研究方法
區(qū)間不包含0,表明道德推脫在共情與親社會行為間起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值為0.011;共情-內疚-親社會行為這條間接效應路徑標準化的95%置信區(qū)間為[0.132,0.179],95%置信區(qū)間不包含0,表明道德推脫在共情與親社會行為間起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值為0.155。在該模型中,共情可以直接預測親社會行為,所以道德推脫和內疚在共情與親社會行為間起部分中介作用。此外,共情對親社會行為的直接效應為0.397,所以中介效應占總效應比例為(0.011+0.155)/(0.397+0.011+0.155)=29.48%。圖2多重中介作用模型4討論研究結果表明,共情、內疚與親社會行為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道德推脫與共情、內疚和親社會行為間存在顯著負相關,共情可以顯著正向預測大學生親社會行為(β=0.397,p<0.001)。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同,已有研究發(fā)現,高共情個體會表現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William和Janet(2014)的研究也發(fā)現,共情可以促進幫助分享、慈善捐款等一系列親社會行為。此外,Baston提出的共情利他假設(EAH)也認為共情通過激發(fā)人類的利他動機來促進親社會行為。與其說共情是一種情緒,不如說它是理解和感受他人情緒狀態(tài)的認知過程,這一認知過程會影響個體的親社會行為(Padilla-Walker&Christens-en,2011)。為進一步探討共情對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機制,研究探討了道德推脫在共情與大學生親社會行為間的中介作用。研究結果表明,道德推脫在共情與大學生親社會行為間起中介作用,這驗證了研究假設1。共情不僅對大學生親社會行為有直接的影響,還可以通過道德推脫間接影響親社會行為。共情對道德推脫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β=-0.230,p<0.001),道德推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情境對共情的影響[J]. 陳武英,劉連啟. 心理科學進展. 2016(01)
[2]自我—他人重疊對助人行為的影響:觀點采擇的調節(jié)作用[J]. 鐘毅平,楊子鹿,范偉. 心理學報. 2015(08)
[3]道德視野下的內疚[J]. 張琨,方平,姜媛,于悅,歐陽恒磊. 心理科學進展. 2014(10)
[4]共情的性別差異[J]. 陳武英,盧家楣,劉連啟,林文毅. 心理科學進展. 2014(09)
[5]共情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及神經基礎[J]. 肖鳳秋,鄭志偉,陳英和.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4(02)
[6]共情的神經生物基礎[J]. 潘彥谷,劉衍玲,馬建苓,冉光明,雷浩. 心理科學進展. 2012(12)
[7]道德推脫對青少年攻擊行為的影響:有調節(jié)的中介效應[J]. 楊繼平,王興超. 心理學報. 2012(08)
[8]父母沖突與初中生攻擊行為:道德推脫的中介作用[J]. 楊繼平,王興超.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1(05)
[9]道德推脫與大學生學術欺騙行為的關系研究[J]. 楊繼平,王興超,陸麗君,張力維.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0(04)
[10]中文版人際反應指針量表(IRI-C)的信度及效度研究[J]. 張鳳鳳,董毅,汪凱,詹志禹,謝倫芳.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0(02)
碩士論文
[1]中學生共情、道德推脫與網絡欺負的關系研究[D]. 謝真真.河北大學 2016
[2]初中生共情與道德推脫對助人行為的影響[D]. 王曉.河南大學 2014
[3]中學生道德判斷能力、內疚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研究[D]. 毛靜思.四川師范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586021
【文章來源】:心理學探新. 2018,38(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6 頁
【部分圖文】:
研究框架2研究方法
區(qū)間不包含0,表明道德推脫在共情與親社會行為間起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值為0.011;共情-內疚-親社會行為這條間接效應路徑標準化的95%置信區(qū)間為[0.132,0.179],95%置信區(qū)間不包含0,表明道德推脫在共情與親社會行為間起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值為0.155。在該模型中,共情可以直接預測親社會行為,所以道德推脫和內疚在共情與親社會行為間起部分中介作用。此外,共情對親社會行為的直接效應為0.397,所以中介效應占總效應比例為(0.011+0.155)/(0.397+0.011+0.155)=29.48%。圖2多重中介作用模型4討論研究結果表明,共情、內疚與親社會行為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道德推脫與共情、內疚和親社會行為間存在顯著負相關,共情可以顯著正向預測大學生親社會行為(β=0.397,p<0.001)。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同,已有研究發(fā)現,高共情個體會表現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William和Janet(2014)的研究也發(fā)現,共情可以促進幫助分享、慈善捐款等一系列親社會行為。此外,Baston提出的共情利他假設(EAH)也認為共情通過激發(fā)人類的利他動機來促進親社會行為。與其說共情是一種情緒,不如說它是理解和感受他人情緒狀態(tài)的認知過程,這一認知過程會影響個體的親社會行為(Padilla-Walker&Christens-en,2011)。為進一步探討共情對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機制,研究探討了道德推脫在共情與大學生親社會行為間的中介作用。研究結果表明,道德推脫在共情與大學生親社會行為間起中介作用,這驗證了研究假設1。共情不僅對大學生親社會行為有直接的影響,還可以通過道德推脫間接影響親社會行為。共情對道德推脫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β=-0.230,p<0.001),道德推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情境對共情的影響[J]. 陳武英,劉連啟. 心理科學進展. 2016(01)
[2]自我—他人重疊對助人行為的影響:觀點采擇的調節(jié)作用[J]. 鐘毅平,楊子鹿,范偉. 心理學報. 2015(08)
[3]道德視野下的內疚[J]. 張琨,方平,姜媛,于悅,歐陽恒磊. 心理科學進展. 2014(10)
[4]共情的性別差異[J]. 陳武英,盧家楣,劉連啟,林文毅. 心理科學進展. 2014(09)
[5]共情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及神經基礎[J]. 肖鳳秋,鄭志偉,陳英和.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4(02)
[6]共情的神經生物基礎[J]. 潘彥谷,劉衍玲,馬建苓,冉光明,雷浩. 心理科學進展. 2012(12)
[7]道德推脫對青少年攻擊行為的影響:有調節(jié)的中介效應[J]. 楊繼平,王興超. 心理學報. 2012(08)
[8]父母沖突與初中生攻擊行為:道德推脫的中介作用[J]. 楊繼平,王興超.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1(05)
[9]道德推脫與大學生學術欺騙行為的關系研究[J]. 楊繼平,王興超,陸麗君,張力維.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0(04)
[10]中文版人際反應指針量表(IRI-C)的信度及效度研究[J]. 張鳳鳳,董毅,汪凱,詹志禹,謝倫芳.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0(02)
碩士論文
[1]中學生共情、道德推脫與網絡欺負的關系研究[D]. 謝真真.河北大學 2016
[2]初中生共情與道德推脫對助人行為的影響[D]. 王曉.河南大學 2014
[3]中學生道德判斷能力、內疚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研究[D]. 毛靜思.四川師范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5860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586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