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實證范式的緣起、本土特征及其之于教育研究的意義——兼論中西實證范式脈絡的異同
發(fā)布時間:2021-01-13 16:44
以相對簡潔的方式勾勒出我國實證范式的演進主線,并對中西實證范式的脈絡背景進行概略性比較,從而增進對我國教育實證研究范式的共識性理解。我國實證范式在歷經(jīng)了樸學的萌芽、嚴復的引介、王國維的融合溝通等重要階段之后,逐漸衍化出以下兩大有別于西方實證范式的鮮明本土特征:第一,我國的實證范式并不盲目地拒斥形而上學,而是對其采取溫和友善的態(tài)度,努力與其和而不同;第二,我國的實證范式更多地承載著引介科學方法、普及科學精神的特殊內涵。實證范式分為如下三大結構類型:(1)描述性事實研究(客觀事實研究);(2)歸納性規(guī)律研究(理論建構研究);(3)演繹性驗證研究(理論驗證研究)。當前在我國的教育研究中存在著實證范式研究數(shù)量匱乏與實證范式結構類型單一的問題。對此,首先,需要進一步加大實證范式在解決教育實踐問題中的應用力度;其次,需要克服實證范式的武斷虛妄與自我中心傾向,各種范式間應當相互尊重,加強相互間的理解與溝通。
【文章來源】:全球教育展望. 2018,47(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4 頁
【文章目錄】:
一、我國實證范式的緣起
(一) 樸學:實證范式的萌芽
(二) 嚴復:實測內籀之學
(三) 王國維:可愛與可信之間
二、西方實證范式的簡要脈絡
三、實證范式脈絡的中西比較
四、實證范式之于我國教育研究的意義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教育實證研究華東師范大學行動宣言[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7(03)
[2]教育實證研究方法的范式問題與反思[J]. 姚計海.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7(03)
[3]嚴復對科學的引進與中國文化現(xiàn)代轉型[J]. 俞兆平.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02)
[4]建構實在論與我國當下教育科學研究的省思[J]. 趙志純,王嘉毅.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4(02)
[5]思辨研究方法:歷史、困境與前景[J]. 彭榮礎. 大學教育科學. 2011(05)
[6]“光大吾國固有哲學”的努力與王國維的學術轉向[J]. 韓德民. 中國文化研究. 2011(02)
[7]王國維與實證原則[J]. 宋志明,孫小金.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1(05)
[8]乾嘉學派的成因及其評價[J]. 王瓊. 圖書館學研究. 1999(04)
[9]近代中國的科學方法與科學思潮[J]. 楊國榮. 教學與研究. 1999(06)
[10]第一次西學東漸與乾嘉學派[J]. 李開. 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 1999(03)
本文編號:2975213
【文章來源】:全球教育展望. 2018,47(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4 頁
【文章目錄】:
一、我國實證范式的緣起
(一) 樸學:實證范式的萌芽
(二) 嚴復:實測內籀之學
(三) 王國維:可愛與可信之間
二、西方實證范式的簡要脈絡
三、實證范式脈絡的中西比較
四、實證范式之于我國教育研究的意義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教育實證研究華東師范大學行動宣言[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7(03)
[2]教育實證研究方法的范式問題與反思[J]. 姚計海.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7(03)
[3]嚴復對科學的引進與中國文化現(xiàn)代轉型[J]. 俞兆平.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02)
[4]建構實在論與我國當下教育科學研究的省思[J]. 趙志純,王嘉毅.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4(02)
[5]思辨研究方法:歷史、困境與前景[J]. 彭榮礎. 大學教育科學. 2011(05)
[6]“光大吾國固有哲學”的努力與王國維的學術轉向[J]. 韓德民. 中國文化研究. 2011(02)
[7]王國維與實證原則[J]. 宋志明,孫小金.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1(05)
[8]乾嘉學派的成因及其評價[J]. 王瓊. 圖書館學研究. 1999(04)
[9]近代中國的科學方法與科學思潮[J]. 楊國榮. 教學與研究. 1999(06)
[10]第一次西學東漸與乾嘉學派[J]. 李開. 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 1999(03)
本文編號:29752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975213.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