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兒童教育政策演變路徑分析
【作者單位】: 溫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
【分類號】:G52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陸學藝;走出“城鄉(xiāng)分治 一國兩策”的困境[J];讀書;2000年05期
2 吳霓;;農民工隨遷子女異地中考政策研究[J];教育研究;2011年11期
3 王云建;;北京全面整頓打工子弟學校[J];教育;2006年17期
4 邵書龍;;國家、教育分層與農民工子女社會流動:contain機制下的階層再生產[J];青年研究;2010年03期
5 馬忠東,張為民,梁在,崔紅艷;勞動力流動:中國農村收入增長的新因素[J];人口研究;2004年03期
6 原新;鄔滄萍;李建民;王桂新;桂世勛;;新中國人口60年[J];人口研究;2009年05期
7 李培林;流動民工的社會網絡和社會地位[J];社會學研究;1996年04期
8 楊東平;;新型城鎮(zhèn)化道路對教育的挑戰(zhàn)[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3年05期
9 吳忠民,林聚任;城市居民的社會流動——來自山東省五城市的調查[J];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02期
10 吳新慧;;流動兒童城市文化認同分析——基于杭州、上海等地公辦學校的調查[J];浙江學刊;2012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英;區(qū)域教育公平問題及對策選擇[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2 羅興根;教育平等與現階段我國教育發(fā)展的兩種態(tài)勢[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3 范麗娟;;社會支持和打工妹的城市融合[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4 宋麗君,林聚任;職業(yè)地位取得的社會性別差異[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5 肖世忱;馬春麗;;重慶市都市圈進城務工人員居住狀況研究——以渝中區(qū)“棒棒”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29期
6 許麗明;;基于多層次分析框架的農民工城市融合文獻綜述[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32期
7 安同侃;;城市郊區(qū)失地農民養(yǎng)老保障的社會網絡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17期
8 王文波;袁田田;高雨婷;林波;;農民工流動影響因素及流動效應的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年02期
9 查嘯虎;教育機會均等的歷史演進與現實思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10 周元寬;論教學過程中教師權威的消解[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曹洋;;北京外來人口轉移流動的機制研究[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前沿論叢(下)[C];2011年
2 李成貴;;國家、利益集團與三農困境[A];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集[C];2003年
3 高政;;教育公平的文化視角[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4 季蘋;;美國激進的非學校化思潮[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孫俊三;謝麗玲;;論西方教育功能理論的歷史發(fā)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丁未;田阡;;新媒介技術的使用與流動人口社會關系研究——以深圳石廈村湖南攸縣籍出租車司機為個案[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8):傳播媒介與社會空間論文集[C];2008年
7 張云武;;當代城市居民社會關系的實證研究[A];福建省社會學2006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張云武;;中國的社會流動與流動者的關系網絡[A];福建省社會學2007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王泉超;;農民工的城市融合——微觀層面的實證研究[A];福建省社會學2007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吳有富;;促進貴州民族高校建設的幾點思考[A];第一屆貴州博士論壇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斌;《人民日報》中(1987-2007)農民工的話語再現[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楊洋;求同存異:在沖突中構建和諧師生關系[D];南開大學;2010年
3 陳欽約;基于社會網絡的企業(yè)家創(chuàng)業(yè)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績效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秦偉平;新生代農民工工作嵌入:雙重身份的作用機制[D];南京大學;2010年
5 鄭黎義;勞動力外出務工對農戶農業(yè)生產的影響[D];浙江大學;2011年
6 吳興杰;我國流動人口收入差距與犯罪率的實證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7 方成智;艱難的規(guī)整[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躍梅;農村勞動力外流與糧食安全問題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9 孫波;城鄉(xiāng)經濟社會一體化背景下的農民市民化問題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10 張曉芳;關于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再分配的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斛建軍;農民家庭社會支持網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鄭木溪;農民工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曾煥平;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公平的實證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4 姜一蕾;關于在義務教育中實施市級統(tǒng)籌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蘆杰;基于生態(tài)足跡的黑龍江省城鄉(xiāng)教育一體化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6 李漢杰;哈爾濱建筑“第五立面”規(guī)劃設計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7 李麗;論互動性重要他人對小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影響[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玉桂;轉型期保障高等教育公平的政府責任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9 周鐵剛;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實現農村教育公平對策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10 崔巖;青島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外來務工青年生存狀況調查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玲;;農民工語言認同與語言使用的關系及機制分析[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2 黃卉;;“黑戶”民工子弟學!昂蠎棽缓戏ā眴?——試析《民辦教育促進法》之立法失誤及其補救[J];比較法研究;2007年06期
3 崔新建;文化認同及其根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4 楊東平;王旗;;北京市農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2009年01期
5 馬傳松;朱撟;;階層固化、社會流動與社會穩(wěn)定[J];重慶社會科學;2012年01期
6 朱鏡德;史樺鑫;邵梅;張莉;;津、滬農民工子女接受教育模式的比較分析[J];湖南社會科學;2006年06期
7 張群梅;;當前中國階層流動固化趨向與治理路徑分析——基于集團分利視角[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8 段成榮;吳麗麗;;留守兒童的一些新情況[J];紅旗文稿;2008年07期
9 胡云生;飄飛的蒲公英也該有春天——農民工子女教育透視[J];江西教育;2004年12期
10 朱力;論農民工階層的城市適應[J];江海學刊;2002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雷開春;城市新移民的社會認同研究[D];上海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馮幫;;流動兒童教育財政政策框架設計[J];河北教育(綜合版);2007年01期
2 范先佐;“流動兒童”教育面臨的財政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經濟;2004年04期
3 趙真真;賀林珂;;流動兒童教育起點公平問題探析[J];現代教育科學;2007年02期
4 賀艷麗;;忻州市流動兒童義務教育狀況調查及分析[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5 姜宇;;流動兒童教育與心理發(fā)展研究述評[J];河北學刊;2008年05期
6 王曉秋;;淺析流動兒童的教育權[J];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07期
7 蘇肖;郝景敏;劉紅艷;;流動兒童受教育問題研究[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8 馬志芳;蔡澄;;流動兒童基礎教育邊緣化問題及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2011年08期
9 鐘濤;吳國清;;流動兒童教育問題探析——基于教育公平的視角[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7年03期
10 常淑芳;;流動兒童受教育過程中的問題、原因及對策[J];許昌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吳宏超;吳開俊;;流動兒童教育需求與義務教育財政體制變革[A];2010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尹丹;;構建“X+Y”式教育券分擔方式[A];2009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張淑瓊;;試論當前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A];“關注省情民意、促進社會和諧”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南京師范大學 王善坤;美國解決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的經驗[N];中國人口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趙華瓊;流動兒童教育引人憂[N];中國勞動保障報;2010年
3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 韓嘉玲;推動流動兒童教育主流化的制度建設[N];社會科學報;2007年
4 記者 郝勇;成都:流動兒童獲教育援助[N];四川日報;2005年
5 記者 潘華虹;流動兒童義務教育問題亟待解決[N];中國人口報;2008年
6 本報記者 白云婷;政協(xié)委員呼吁:加強流動兒童教育[N];中國人口報;2006年
7 熊少嚴;需從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高度全面規(guī)劃[N];人民政協(xié)報;2007年
8 于洪光;王元成代表:應將民辦農民工子弟學校納入統(tǒng)一管理[N];農民日報;2008年
9 黃勝利;農民工子弟學校需要深度幫扶[N];中國經濟時報;2007年
10 本報評論員;交一份“優(yōu)質均衡”的教育答卷[N];光明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謝春風;我國教育行政決策的倫理困境與出路[D];北京師范大學;2011年
2 陳小華;城市農民工同住子女義務教育政策博弈的利益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王誼;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湯玉梅;美國解決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研究[D];河北大學;2013年
2 董茜;流動兒童教育銜接問題研究[D];南京大學;2013年
3 魏曉煒;上海市流動兒童教育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13年
4 楊文麗;返鄉(xiāng)農民工流動子女教育銜接問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5 向明明;打工子弟學校拆遷與流動兒童教育問題[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6 何菲;農民工隨遷子女“一視同仁”教育政策執(zhí)行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7 尚利芳;農民工隨遷子女低學業(yè)成績的教育人類學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3年
8 丁會明;公共服務均等化視角下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12年
9 何淑嫻;江門市江海區(qū)異地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管理問題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
10 王法敏;“兩為主”政策對公辦學校管理的影響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5441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544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