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變遷與我國外國教育史學科改革的新思維
[Abstract]:As a kind of mystical rather than empirical knowledge, primordial knowledge originates from the mysterious forces of the universe or nature, and is expressed as a kind of "divine apocalypse" or "apocalyptic". Compared with mystical knowledge, individual is neither the subject of knowledge nor the object of knowledge, but only a tool to manifest and express the knowledge of "divine apocalypse" or "apocalypse". As far as the object of reflection is concerned, primitive mystical knowledge is not all or even partial reflection of the mysteries of "God" or "heaven", but at best provides possible or limited clues to human understanding of a natural phenomenon. In addition, the average person understands this kind of mystical knowledge, The help of witches is often needed by those who are thought to be able to better perceive enlightenment. 1 there are generally two ways in which primitive knowledge can be spread: immediate "rituals" and historical "myths". With the help of the former, "witch"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
【分類號】:G51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王保星;;大道至簡: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智慧解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年04期
2 王保星;;我國外國教育史研究的“碎片化”與“整合”——再論全球史觀的外國教育史學科發(fā)展意義[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年09期
3 張斌賢;;教育史觀:批判與重構[J];教育學報;2012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久奎;胡劍;;試述后現代知識觀視野下的新課程觀[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2 陳洪月;;語文教學應回歸生活——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S1期
3 盧幫明;《汽輪機設備與系統》教改的探討[J];安徽電力職工大學學報;2001年01期
4 趙含韞;社會互動視野中的新型師生關系[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5 李國慶;;從實用主義德育理論到品格教育——美國道德教育理論的演變[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6 李海艷;;校園文化的隱性教育[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7 張秋嬋;;《安徽地域文化》課程建設探索與實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8 谷賢林;國外兒童教育理論演進探略[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9 汪才明;論道德需要與道德教育[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10 程改榮;;建立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監(jiān)測預警機制的思考[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肖紹明;;教育學的話語分析轉向[A];教育領導研究(第二輯)[C];2012年
2 李乃濤;;民間教育學述評[A];教育領導研究(第二輯)[C];2012年
3 龍佳解;蔣曉東;歐庭高;;論杜威的科學劃界觀[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4 王倫信;;論教育研究實證化趨勢在近代中國的發(fā)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5 單中惠;;趙祥麟與外國教育史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6 金林祥;涂懷京;;陳鶴琴研究的世紀回顧與前瞻[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7 許瑞芳;;教育史研究的方法論透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8 鄧友超;;教育本質問題研究的反思與展望[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褚洪啟;;杜威的教育目的淺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李文奎;;英國教育家的科學教育思想初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向海英;學前教育課程創(chuàng)生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紅峰;大學組織變革中的博弈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喬暉;語文教科書中學習活動的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潔;上海市郊公辦學校學生來源的多樣性對教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陳敏華;高中教學領導力模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長娟;社會性別視角下鄉(xiāng)村女教師生涯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周曉紅;教育代價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楊洋;求同存異:在沖突中構建和諧師生關系[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娜;哲學語用學視域中的教育實踐[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方華梁;研究型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路徑與政策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曹二玲;圖畫故事書翻譯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3 孫麗影;幼兒教師課程權力個案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吳迪;試論情境型試卷——高考語文試卷的實用性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滿玉;沈陽市沈河區(qū)初中生命教育現狀調查和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丹璐;中學德育活動課程實施的現狀及對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福英;黑龍江省青少年道德認知發(fā)展及德育對策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8 程焱;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對高校德育的啟示[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9 索妤;小學教師個人隱性知識管理調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陳星;城市初中初任教師實踐性知識現狀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張斌賢;;重構教育史觀:1929—2009年[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11期
2 王保星;;全球史觀視野下的我國外國教育史學科建設斷想[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01期
3 申國昌;周洪宇;;全球化視野下的教育史學新走向[J];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4 馬勝利;;年鑒學派和“新史學”的墓志銘——評介《碎片化的歷史學》[J];世界歷史;2009年06期
5 陳其泰;;恩格斯晚年對唯物史觀理論的重大貢獻[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6 鄒洋;;《教育史研究》(2002—2006年)中外國教育史研究論文的量化考察[J];文教資料;2008年23期
7 鄧勝柱;洪明;;1994-2004年間我國外國教育史研究狀況——基于對國內非教育史類11種主要教育期刊的分析[J];新余高專學報;2006年04期
8 鄭金洲;;警惕教育研究的“碎片化”[J];中小學校長;2008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斌賢;全面危機中的外國教育史學科研究[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2 賀國慶;外國教育史學科發(fā)展的世紀回顧與斷想[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年03期
3 袁利平;新世紀初的外國教育史研究——以2000~2003年我國學者發(fā)表的論文為研究對象[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4 袁利平;世紀初的外國教育史研究:范域與現狀[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5 延建林;20世紀初期外國教育史學科發(fā)展概述[J];邢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6 洪明;外國教育史學科建設的回顧與反思——基于外國教育史學科著作類出版物的分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7 劉新科;外國教育史學科在中國的發(fā)展歷史回溯與新世紀瞻望[J];大學教育科學;2005年02期
8 洪明;外國教育史學科建設的回顧與反思——基于外國教育史學科著作類出版物的分析[J];大學教育科學;2005年02期
9 陳克娥;;在外國教育史教學中加強素質教育的幾點做法[J];理論界;2006年10期
10 王晨;;從艱難恢復到積極革新——外國教育史研究三十年(1978—2008)[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滕大春;;外國教育史教材建設的回顧與展望[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9)——外國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2 趙衛(wèi);岳龍;黃學溥;;關于外國教育史學科的現代化問題[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3 諸惠芳;;外國教育史研究成果巡禮[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4 郭法奇;;關于外國教育史研究的幾點思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5 李愛萍;單中惠;;二十世紀我國外國教育史學科建設回眸[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6 袁利平;;世紀初的外國教育史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7 李愛萍;單中惠;;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外國教育史學科爭鳴透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8 李福春;;外國教育史學科在中國的演進與整體性反思[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9 張法琨;高天明;;關于提高外國教育史學科水平若干問題的思考和探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10 張斌賢;;編寫《外國教育史》教材的體會[A];探索的腳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設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郭法奇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歷史與文化研究院;觀念與方法:外國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新路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張斌賢 王晨 孫益 郭法奇 李子江;北師大:外國教育史課程教學整體改革[N];中國教育報;2012年
3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 單中惠;學科發(fā)展由“破”而“立”[N];社會科學報;2009年
4 沈陽師范大學 馬立武;盡現世界教育文明的瑰寶[N];中國教育報;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胡鳳陽;外國教育史學科發(fā)展的世紀歷程[D];河北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4542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454281.html